APP下载

浅析波伏娃的恋爱观

2017-10-30宋青青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恋爱观波伏娃自由

宋青青

摘 要 作为著名的法国女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运动的著名领袖。波伏娃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她的代表性论著—《第二性》,集中體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恋爱观,本文就在深入阅读《第二性》的基础上,探索爱情,叩问自由,思考波伏娃式的恋爱观。本论文以深入分析《第二性》为重点,从三个部分研究波伏娃恋爱观,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波伏娃恋爱观产生的背景及其过程;第二部分集中围绕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描述的恋爱中的女人和女人的信仰,分析波伏娃的恋爱观特征;第三部分阐释波伏娃恋爱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 波伏娃 恋爱观 自由

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爱情的哲学同样蕴含于波伏娃的思想中,它根源于波伏娃追求自由的潜在意识,与她的思想理论和恋爱经历紧密相联。波伏娃的恋爱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和认识爱情具有重要启示和巨大的指导意义。

1波伏瓦爱情观产生的背景及过程

1.1波伏娃的恋爱观深受黑格尔自我意识中的“主奴关系”影响

“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在形成“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阶段提出的关系辩证法。在黑格尔的理论建构中,真理不是单一,不是对个别事实做出的简单判断;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我们认识到的自我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或事物。自我是一个过程,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就包含在这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我们是在自我与人类历史世界的斗争中形成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自我意识”,而同时它又是相互关系着的两个自我之间产生的自我意识,不是在自我与非我的斗争中形成的。因而,自我意识永远需要外在于我的他人来证实自我的存在。这种证实不是将自我分为两个相对的单独意识,而是用另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通过否定另一个存在从而证明自身的确实存在,这样就产生了他所说的“主奴关系”。所以,是自我意识中的否定性形成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他指出:“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个是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只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现实历史生活发展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力声称自己对可欲物具有最充分的占有权,并希望获得别人对自己占有可欲物权力的承认,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彼我双方间的生死斗争。斗争的结局就是“主奴关系”的形成。

然而,当“主奴关系”发展到其最高阶段,这一辩证关系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主奴关系”的解体,在那时,主人不再是主人,奴隶不再是奴隶。但是,观念毕竟不同于现实,这一美好的结局只能发生在自由意识之中,现实生活中的奴役关系将仍然保持存在。那些失去了奴隶意识的奴隶只能在自由意识中寻求自由,寻求自我的解放。可以说,是黑格尔对主奴关系的辩证理解激发和引导了波伏娃恋爱观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他的主奴关系的辩证理论体系中的某些部分,就是波伏娃恋爱观活的源头。

1.2与萨特契约式恋爱经历是造就波伏娃恋爱观的重要原因

自从1929年那个美丽的巴黎的夏天,年轻的萨特和更年轻的波伏娃相遇并相恋,也就是在她成功的获得哲学教师资格的那一年,她遇到了比她大三岁的诺曼底人萨特。 波伏娃很快就奉行了萨特后来所谓存在主义,成为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此后成为萨特的终生伴侣,深受萨特的影响。对于萨特和波伏娃本人而言,他们喜欢的是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们要的只是纯粹的情与爱,他们排斥一切妨碍自身自由的东西。自从1929年那个美丽的巴黎夏天,年轻的萨特与更年轻的波伏娃相遇并恋爱开始,直到1980年春季萨特离开这个世界,两个人的名字就一直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伴终生,亲密无间,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然而两个人一直没有结婚,完全不受世俗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各自拥有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灵魂上的自由,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情人,而且不止一个两个,甚至不止三个四个。他们最终也没有成为夫妻,他们不是夫妻却胜似夫妻,达到了世上夫妻间很少能够达到的那种情感和谐的高度,堪称人类情感时尚的典范,甚至是人类情感史上的一个极端。

他们的“契约式”的恋爱方式,以各自人格的自由、独立、完整为前提,以双方互敬互爱为精神纽带,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格价值的实现为基础,坚信“精神比肉体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各自始终保持一方自由天地,相濡以沫又张合自如,在造就萨特的同时也造就了波伏娃。

2波伏娃爱情观的特征

2.1恋爱中的女人渴望得到存在感

爱情这个词在男女两性之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是他们严重分裂、误会的一个深刻根源。拜伦曾这样说,爱情在男人的世界里只是一种消遣,而他却是女人世界的本身。尼采也在其作品《快乐的知识》中表述,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相当清楚的:这不仅仅是忠诚,这是身心的全部奉献,毫无保留,对无论什么都不加考虑。正是这种不讲条件,使她的爱情成为一种信仰,它拥有的唯一信仰。男人,他们在自己生活的中心仍然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被爱的女人只不过是众多价值中的一种价值,他们想把她并入自己的生存,而不是把自己的全部生存耗费在他身上。相反,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全部舍弃给一个主人。

精神分析学家一再声称,女人在情人身上追求的是他父亲的形象,其实笔者认为这依旧是一种恋父情节。但他让女孩子赞赏,是因为他是男人,而并非他是父亲,凡是男人都有这种魅力;其实女人并不希望在另一个个体身上再现一个个体,而是希望重现一种处境:他在小姑娘的时候,在成年人保护下经历过这种处境,她深深地与家庭结合在一起,从中感受到一种近乎被动性的平静。爱情把她的母亲父亲还给了她,也把童年还给了她,她所期望的,就是在她的头顶上重新找到天花板,重新找到掩盖她被遗弃在这个世界上这一事实的墙壁,重新找到为自己的自由辩护的法律。这个童年的梦纠缠着那么多女人的爱情,女人很高兴情人称她为“我的小姑娘,我亲爱的孩子”,可以看到,她们当中有多少人为成为成年人感到难过,许多女人固执地在做孩子,在举止和衣着上无限延长他们的童年。在男人的怀抱里重新变成孩子,使她们十分满足。endprint

2.2恋爱中的女性应建立以自由为前提的爱情

波伏娃认为女性在爱情中继续处于依附地位,过于盲目依赖对方,她就不可能是自由的,这样的爱情身份注定是卑微的。一般意义上来说,女人是感性动物,男性是理性动物,这似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女性就以这种所谓的感性陷入一份感情,因此会看到很多的女性放任自己的情感,就像那男性夸耀自己的理智一样多。但是,与男性通过理智去占有不同,女性对情感的放任,是以爱情的名义,所做的无私奉献哪怕是为此牺牲,这便使女性在爱情过程中处于依附地位,陷入痛苦,双方一旦有矛盾,女性便会出现崩溃的状况,因为,她认为她为对方所做的无私奉献和牺牲不值得,得不到感激与同情。波伏娃认为在爱情中无论是经济依赖,还是精神依赖,都是对女性自由的否定,人失去自由将永远不会得到快乐,这样得爱情方式是卑微而短暂的。

在波伏娃看来,真正的爱情对女性而言不是所谓依赖对方、束缚对方,而是自由的,真正的爱情应该以是对方自由为前提,这样情人才能感受到自己,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双方是两股独立的力量,他们将在世界上各自证明其价值与目标,即相互支持又互不约束。以爱的名义给予双方充分的自由,让彼此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自己的潜能。女性要想真正地去爱,就必须摆脱爱情依赖,自由地、自主地、平等地去爱。

波伏娃曾说:“我从不将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推卸给萨特……正如我帮助过他一样,他也帮助过我,但我并不是以他为媒介而生活的。”这种平等自由的结合,不但使彼此获得了情感的满足,而且激励着他们携手追求真实的自我。波伏娃说:“女人在爱情中不是去寻求结合,而是在体验最凄楚的孤独不是去寻求合作,而是在体验斗争和并不少见的恨。”最后,他对她喋喋不休的抱怨和没完没了纠缠感到厌倦,于是将她抛弃,她的整个世界便坍塌。如果有一天她们承认了在爱情中她们的精神是依赖的事实,多半是在为情所伤之后的一种控诉,损失和代价经付出了。今天,大多数女性不是因為经济困顿,而是因为感情失败而走向沉沦,在失恋、离婚中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维护女人权利是重要的,但波伏瓦的恋爱观中保持自身精神独立的思想应当引起我们更为深刻的思考,除了由法律保障之外,女性在恋爱中自身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努力。他们希望爱的人自由,就像他们希望的自由一样,爱与自由并存。用你的尊重,换来他对你的感激,常怀感觉感激之情,爱情更深沉。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

2.3恋爱中的女性应克服对男性的经济依赖

精神独立是以物质独立为基础的,波伏娃虽然不是经济决定论者,但她敏锐地发现经济独立对于女性在爱情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经济依赖,女性只能封闭于家庭、沉溺于自恋,丧失自己的社交圈,在发展外部世界方面无所作为,而使女性注定在恋爱中迷失的原因就是总是围着对方转而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她只是因为贪图安逸而堕入寄生生活,便会被剥夺通往自由的全部可能,这便是最大的危险和灾难。很正的说,不要因为钱去谈恋爱,去讨好一个人,这就是波伏娃的爱情观。面包自己挣,要的只是爱情。势均力敌的爱情大概是,你有面包,我也有,我们换着吃,顺便谈谈恋爱。不用因为钱去爱一个人,也不用因为爱上一个人而觉得自己太卑微。因利害关系而在一起的女人和妓女没有什么两样,由于便利或者金钱而毫无爱情可言地奉献身体,是对自身的不尊重。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去的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不会因为身边人的来或走损失生活的质量,反而因为花自己的钱,来的更有底气一些。

3结语

那么,我们,或许今生今世,也没有更大的力量,去改变命运,去创造一种切和心性的生活,经由萨特和波伏娃这两个魅力无可抵挡的哲学家,这两个直入人性和一个时代里的思想家,这引领一个世纪的情感方式,或许可以改变我们对于命运的看法,对于“爱情”,对于“忠诚”,对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等,或许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更美好一些的实现。波伏娃,她活着的时候,就备受争议,但她从没有在乎过,照样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她不是完人,也不是什么圣人,但在恋爱中获得了自我意识,拥有了完整的自我,遵从了自己的本性,活出了自己的尊贵,创造了爱情神话。

参考文献

[1] 何雪梅.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及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07.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496-501.

[3] 何雪梅.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及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07.

[4]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西蒙波娃回忆录[M]谭健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46-47.

[5] 蒋红.理性之美,女性之美—诠释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生存论思想[J]复旦学报,2005.

[6] 陈晓明.波伏瓦第二性的现代意蕴[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17.

[7] 汪淏.不与心爱者结婚[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恋爱观波伏娃自由
波伏娃的“恋爱脑”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