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传统宅园艺象流变探析

2017-10-30张理晖

经济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文化内涵

摘 要:扬州唐代宅园花木蓬勃,宋时宅园鲜妍明润,元代宅园阔朗宏丽,明代宅园朴野自然又悠然淡远,至清代汇聚形成既鲜妍明媚又古雅苍劲、既具文化内涵又充满自然生机的宅园艺象,折射出扬州本土文化中尊重生命本体的文化特质。文章通过梳理由唐至清中叶扬州宅园的艺象及流变,厘清各时期扬州传统宅园艺术特色,探析其艺术审美理念及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扬州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与良性发展。

关键词:扬州宅园 美学特征 艺术流变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54-02

一、扬州区位特点及历史积淀

扬州约于一万年前成陆于长江三角洲,地质系由砂积土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属北温带且受海洋气候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物产丰饶,据考古发掘距今7000~5500年即已孕育出以龙虬庄遗址为代表的渔猎及农耕文明{1}。此后,汉代广陵(今扬州)富可敌国,隋朝江都(今扬州)为当时东南第一大郡;隋代运河的开凿,更使扬州成为南北汇聚、吴楚相接、沟通四方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自唐朝以来,盐、漕始终是扬州强有力的经济支柱,因而扬州经济区位殊为优越。然而从政治区位来讲,扬州南邻分割南北的长江天险,历史上是南北战争的前沿阵地,动辄焦土一片,满目疮痍。自唐至宋,由明至清,在地理、战争、交通、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扬州被国家的兴衰治乱同步裹挟,历次覆灭而又浴火重生,经济上几度冠盖江南,文化土壤深宏博大。

二、唐宋时期扬州宅园艺象特征

1.唐代宅园居花木之间,艺象蓬勃鲜润。最早记述扬州住宅与园林合一的文字可见于唐代诗人姚合所做《扬州春词三首》:“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说明唐时的扬州,居住建筑与私家园林已连为一体,且城中水道纵横。唐代中国自信开放,吐纳自如。扬州因地理区位优势,成为自由开放、富庶繁华的国际港口都市,是当时经济文化及地区政治中心{2}。时人所作诗词歌赋或志怪小说中多有对扬州宅园的风貌记述,如《广陵妖乱志》:“居处花木楼榭之奇,为广陵甲第”;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太平广记·裴谌》:“楼台重复、花木鲜秀”。可见唐时扬州宅园主要构成要素是花木楼台、绿水蓝天,无论是宏伟瑰麗的奇楼甲第,还是清幽质朴的绿水柴门,宅园构成各要素皆具自然生命气息与实体存在感,散发蓬勃鲜润的生命气息,宅园艺象生机勃勃、鲜润明朗。宅园审美与视觉中心鲜明地指向于生命生活空间的物质本体,而不升腾于脱离实体之上的飘渺之虚,此为扬州宅园的审美根基。直到近代,无论宅园构成要素如何增减、材质造型如何变幻,欣赏实体存在的体量感和真醇的质感一直未有改变,并构成扬州宅园典型的美学特征之一。

2.宋时宅园花卉繁茂,注重品种栽植。对花木的喜爱与园栽在宋代达至第一个高潮,由此带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呈现新的发展面貌。宋代花鸟画法度严谨、形神兼备,文人学士闲时辑录花谱,富商大贾乐于延请匠人在园内培植名花异卉:“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3}自宋代始,花卉种植开始成为独立的商业性农业,出现了从农桑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户。由此催生了各地的花卉市场,如扬州“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因善于种花而跻身富户者不在少数:“土人卖花所得,不减力耕”。{4}每至花时,有园主饰亭园以待游人。据当时在江都知县任上的王观所撰《扬州芍药谱》(作于1075年)记载: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最盛于朱氏、丁氏、袁氏、徐氏、高氏、张氏,余不可胜记。畦分亩列,多者数万根”;“今则有朱氏之园最为冠绝,南北二圃所种几乎五六万株……朱氏当其花之盛时,饰亭宇以待来游者,逾月不绝。”一些地区因拥有特色花卉而盛名远播,如洛阳牡丹,扬州芍药,成都海棠,苏州菊花等。宋代扬州是全国芍药栽培和观赏中心{5}。时人孔武仲在《芍药谱》中评说:“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腴丽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所不及……四方之人,尽皆赍携金帛,市种以归者多矣。”直到近代,扬州东郊、南郊及南城门外仍有大量农户种植芍药。倪登瀛在《再续扬州竹枝词劫余稿》中写到:“万紫千红芍药田,徐凝门外暮春天。担头挑向城中卖,一握花枝值百钱。”从中可见其欣赏美、为美买单的浪漫情怀渗透进扬州本土生活哲学。精神的愉悦与欣赏生命的美好成为扬州文化土壤的重要组成,日常生活与消费经济亦赋予其生活美学以不竭的生命源泉。北宋时期,苏东坡曾任扬州太守,其《东坡志林》中记述:“扬州芍药天下冠,蔡繁卿为作万花会,步聚绝品十余万本于厅宴赏,旬日即残归各园。”“十余万本”的数字相当可观,足见宋代扬州宅园花卉栽植之盛。直至清乾隆时期,扬州各园仍皆辟有花圃栽植芍药。因而在扬州宅园中,单种花卉的大片栽植成为宋代宅园的典型艺象。另外,宋代宅园中的山石多用于架构地貌、培植林木、陇山开涧,可知宋代宅园地貌开始注重起伏有致,并用亭子在园中灵活点睛。

三、元明时期扬州宅园艺象特征

1.元代宅园建筑宏阔,空间淡远。宋代兴起的文士画(后称为文人画),在元代成为文人普遍用于抒发胸臆、淡泊明志的人文载体。籍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山水意境,文人画不但成为中国传统画的正宗,而且对宅园建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元代扬州宅园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元初由担任政府官员的元人和富商所建,空间阔大,楼宇宏伟,宅园多以代表性建筑命名,如雁行楼、瞻云楼、江风山月亭,园名多蕴含高远辽阔的空间意向;从扬州富绅赵氏的明月楼所获赵孟頫题春词“春风良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中,可知元初扬州宅园气度宏伟雄阔,喜建高楼丽宇,似受元人审美格调影响。另一类是由汉代文人所建,体量较小,意境淡远。较有影响的元末扬州文士宅园有平野轩和居竹轩。平野轩应模拟“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制《平野轩图》修建,史有诗述:“雪筠霜木影参差,平野风烟望远时,回首十年吴苑梦,扬州依约鬓成丝。”呈现一副萧瑟缥缈的旷远气象。居竹轩由志不出仕的江都学者成廷珪所建,他植竹于庭院间,自题“定居人种竹,居定竹依人”,植物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呈现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园主清雅立世、淡泊守中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意蕴。元初宅园的宏伟壮丽,元末宅园萧疏淡远的空间意向和人文内涵,是扬州元代宅园典型的空间艺象,并对扬州明代宅园建造理念产生了直接影响。endprint

2.明代宅园布局完整,情调朴野自然。从全国范围来讲,明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手工业、商业得到充分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人社会地位上升,文人致仕制度完备,士大夫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明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蓬勃,各地造园之风甚盛。因而不但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文人画的画论亦成为指导造园的重要理论,宅园建造开始注重整体规划及谋篇布局,叠山垒石成为造园的重要内容,当时苏州宅园堪为文士宅园的典型代表。明代扬州漕盐经济发达,城内外建造宅园达二十余所。不同于苏州宅园大多由文人依据画论亲自指导建造,扬州明代的宅园主多为商人。明初扬州地区较有影响的宅园是瓜州的江淮胜概楼、大观楼和于园。张岱在《陶庵梦忆·于园》中说它:“奇在垒石……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瓜州诸园亭,皆以假山顯。”。江水浩荡,假山突兀奇崛,气度雄伟阔朗,似乎扬州明初宅园仍有元代影响痕迹。明末扬州宅园代表则是由吴江造园名家计成指导建造的仪征寤园与扬州影园,《园冶》亦成书于扬州。据《园冶·自序》可知,计成“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同、荆浩笔意”。寤园建成后,其友曹元甫在园中住了两日,“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可知计成的造园主旨是以天地为基,以山石、花木、建筑亭台为元素,构建曲折旷远而又自然朴野的山水画卷。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说:“大抵地方广不过数亩,而无易尽之患……然皆自然幽折,不见人工……尽翻成格,庶几有朴野之致。”休园建于宋代朱氏园遗址之上,方象瑛在《重葺休园记》中称其:“结构萧爽,极园林之胜。”“园之时,宜春、宜秋、宜夏,而余以仲冬至,积雪满天,寒鸦叫树,时闻竹中鹤唳声,寂绝似非人境”。{7}由此可知,明代扬州宅园从欣赏山石奇崛的雄伟气度转向追求自然朴野韵致。在社会风气影响下,萧疏淡薄的元末气息逐渐被鸟语花香、恬然自适的娴雅意蕴所取代。

四、清代扬州宅园地域特色

1.清初宅园鸟鸣水漾、花围木绕。在盐漕经济的带动下,清初的扬州百业兴盛、宅园建造颇为兴旺。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横桥卧波,因而绿水春花成为宅园建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康熙三年(1664)春,陈维崧在《依园游记》中写道:“斜带红桥,俯映绿水,人家园林以百十数,依园尤胜。”时任扬州府推官的王渔洋亦在《红桥游记》中说:“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清初扬州城内较为著名的宅园有康山草堂、万石园、小方壶、小玲珑山馆、百尺梧桐阁、种字林、吴园,城外有乔氏东园、影园、员园、冶春园、依园、筿园、卞园、王洗马园、大筿草堂、梅花书院。其中筿园原址为当地花农种植芍药之田,约四十亩,翰林程梦星告归后将其购为家园。据《扬州画舫录》记述,该园“于园外临湖浚芹田十数亩,尽植荷花,架水榭其上”,“中筑厅事”,“种梅百本,构亭其中”,“凿池半规如初月,植芙蓉、蓄水鸟”,“堂南筑土为坡,乱石间之”,“于竹中建阁”,“又筑平轩”,“堂之北偏,杂植花药,绕以周垣,上覆古松数十株,名馆松庵”,“轩旁桂三十株,名曰桂坪。”可知清初宅园建造大多因地制宜,凿池堆土、栽花植松以造四时之景,鸟鸣水漾、花围木绕,亭堂馆榭坐落其中{8}。扬州多水少山,但亦有豪富之家以石为主构建宅园。如雍正十二年(1734),余元甲于康山附近筑万石园。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园中“太湖石以万记,故名万石园。中有樾香楼、临漪楼、援松阁,梅舫诸胜。”从楼阁名称可推知,园中除数以万计的太湖石外,定有花木馨香,水流荡漾,松树参天,梅植坡上。可见碧水清流与鲜妍而古雅的花木是扬州宅园主要的造景元素,也是因景设置楼堂馆榭的凭依。

2.清中叶宅园地域特征鲜明稳定。至乾隆年间,扬州经济繁盛蓬勃,宅园建造如雨后春笋。乾隆初年建造的宅园城内有徐氏园、退园、易园、荣园、詹园、驻春园、双桐书屋、黄家园、柳林、小秦淮、秦氏意园、朱草诗林、安氏园、静修养俭之轩、秋集好声寮;城外有榆庄、别业南庄、水南花墅、漱芳园、锦春园、梅庄、九峰园、李氏小园,城北及瘦西湖一带更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9}。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扬州宅园建造达致顶峰,“楼台画舫,十里不断”。谢溶生在为《扬州画舫录》所作序中说:“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煙;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据阮元记述,“扬州尚殷阗如故。”

人类社会在和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形成了具有地域与人群特色的文化系统。因而,虽然人、环境并不决定文化,但它们是形成文化特性的重要因素{10}。至此,蔚为大观的扬州宅园中碧水青流,翠竹摇曳,碧桃鲜妍,梅红成海,荷花万朵,木樨飘香,松木笔直,绿桐参天,充溢着鲜妍明媚与古雅苍劲相得益彰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扬州宅园鲜明独特的美学特征,并折射出扬州当地乐于欣赏生命之美及花木之芳的文化内涵。

五、结论

总体来说,扬州宅园发展既与时代相呼应,又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逐渐汇聚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扬州唐代宅园的花木蓬勃,宋时宅园的鲜妍明润,元代宅园阔朗宏丽,明代的朴野自然及悠然淡远的文人气息,终至清代在扬州盐商的财力支撑下,在热爱生活、尊重自我的扬州文化引领下,汇聚形成既鲜妍明媚又古雅苍劲、既具文化内涵又充满自然生机的宅园艺象,折射出扬州本土文化中尊重生命本体的文化特质。

扬州的区位特点、历史积淀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鲜明的扬州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土壤。历史与传统是创造现在、发展未来不能割裂的基础与根脉。通过梳理由唐至清扬州宅园艺术的意象流变,可更为明确扬州宅园的艺术特征,使扬州文化坚守本体生命的精神内核日趋明晰,便于我们在扬州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合理制定传统宅园保护及文化发展策略,使其符合地域文化内涵与精神诉求,避免在短视的技术及经济目标刺激下出现文化发展方向的异化,如此才可确保历史文化古城建设的优良及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扬州近代宅园艺术流变及其文化动因研究”(2015SJD751)]

注释:

{1}扬州市教育局.扬州历史[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

{2}朱福烓.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扬州芍药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7

{5}[宋]袁燮、蔡戡等著.契斋集·云糚集·舒文靖集·定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1987

{6}[明]文震亨编.长物志·洛阳名园记·艮狱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许少飞.扬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80

{8}张理晖.广陵家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p17-19

{9}[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6

{10}[美]威廉·A.哈维兰,哈拉尔德·E.L.,普林斯等著,陈相超,冯然译.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作者简介:张理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若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