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支解术与易貌分形”为例探究西域幻术

2017-10-29郑楠

新疆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幻术大仙西域

□ 郑楠

葛仙吐火图

幻术是一种虚而不实,假而似真的方术,是中国老百姓十分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是运用人为的隐秘技法制造幻觉、幻象的艺术,是展现超自然奇迹的艺术。幻术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魔术,语出《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尤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第二种是方士、术士用来眩惑人的法术,语出《水浒传》第九十四回:“偶有崆峒山,遇异人传授幻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第三种指一种杂技节目。

实际上,幻术在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自先秦以来幻术就开始兴起,两汉时期幻术极度兴盛,六朝时期幻术不断发展且日渐成熟,到了隋唐时期幻术已经多姿多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技法炉火纯青,宋辽金时期幻术走入了民间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幻术依然扎根于民间且流传后世,一直到后来幻术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的“魔术”。由此可以看出幻术在中国经历了从古到今的长期演变和发展过程。而新奇的古代西域幻术对中国的幻术史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支解术与易貌分形”更是广为传播、屡见不鲜。

一、西域幻术的兴起

汉代时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我国幻术发展的速度极为迅速。西汉初年,在文帝景帝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得到实行以后,生产力发展很快,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抵御匈奴,派遣张骞开凿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自此之后中外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由于在外交活动中需要展示本土文化的多元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幻术杂技百戏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幻术非常适合招待外来宾客,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也不受语言的限制,表现形式神秘莫测,因此备受人们青睐。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等国游艺活动已相当发达,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将大批艺人集中于咸阳。及至汉代,宫廷中还有大批前朝留下来的“秦倡”,为发展汉代宫廷艺术奠定了队伍基础;西域来汉的外国使团,为了配合其外交活动,也带来了许多幻术师进行表演,并与中国通行交流,从而打通了中外幻术交流渠道。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西域各国幻术不断传来,特别是大秦的影响最为显著。汉与大秦的交通,可以通过陆路与海路两条路线进出。此前安息国把黎轩幻术师献给汉,黎轩献来的善眩人是正史记载的外国最早来华的幻术师。此后西汉二百年间常常有外国幻术师来华,并且带来一些西方比较流行的幻术节目。

如《后汉书·陈禅传》提及:“安帝刘佑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

二、西域幻术之一——支解术与易貌分形

(一)支解术与易貌分形

1、“支解”即是“分形”,支解术就是将人的身体一些部位分开之后还能还原,从南北朝到隋唐都有过这类演出,如,永宁元年掸国王所献的幻人,则有“自支解,易牛马头”节目。

2、易貌分形是指把一个人的面貌改变成其他人的面貌或者把一个人分身为数个人,也可以称为换影和分身术。易貌分形在我国幻术节目中是很常见的,在左慈戏曹、苏武牧羊,乃至当今十分流行的变脸中都有此类变化,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奇幻倏忽,易貌分形”的记载;美国魔术探究家泰博尔所著的《魔术教程》中曾肯定“一人化三”是中国幻术。

(二)历史文献与文学巨著中记载的支解术与易貌分形

1、初唐时期,类似于“割舌挖眼”的支解术就已经传入内地。《册府元龟》载,“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帝御安福门楼观大酺,胡人欲持刀自刺以为幻戏,帝不许之。乃下诏曰:‘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发遣还番,勿令久往,仍约束边州,若更有此色,并不须遣入朝。’”唐长安城曾设置有袄祠五所,每年也表演这类惊世骇俗的西域幻术。

2、明代中叶吴承恩的《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师徒四人与各种妖怪斗智斗勇的精彩片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的“车迟国斗法”就是支解术与易貌分形术的典型代表。

在这一章节里,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路过车迟国,三位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受到了孙悟空的捉弄,因此要求与其比试法力,比试胜利才可继续上路。首先三位国师与唐僧分别比祈雨、隔板猜物、坐禅,孙悟空都使尽各种方法使唐僧获胜。三位国师不服气,又与孙悟空斗法,虎力大仙提出与孙悟空赌利刃砍头,谁的头被砍下之后还能自己接上就算胜利。悟空的头颅被大刀砍下之后,嘴里还念叨着“头来、头来!”果然自己的头颅被重新接上,安然无恙毫发无伤。轮到虎力大仙时,悟空变成一只犬将其头颅衔走,虎力大仙无法接上头颅。鹿力大仙与悟空赌剖腹剜心,悟空自己剖腹,把肠肚掏出,一一洗净,又安然放好。等鹿力大仙作法时,悟空变成一只鹰,叼走了他的内脏,鹿力现形死亡。最后,羊力大仙与悟空比滚油锅,悟空找来了北海龙王,破了羊力的“冷龙”,羊力死亡。

3、明代谢肇淛《五杂俎》①中记载了支解术这个节目:“相传嘉、隆间有幻戏者,将小儿断头,作法讫,呼之即起。有游僧过,见而哂之。饿而儿呼不起,如是再三,其人唧四方礼拜,恳求高手放儿重生,便当踵门求教,数四不应,儿已僵矣。其人乃撮土为坎,种葫芦子其中,少顷生蔓,结小葫芦,又仍前礼拜哀鸣,终不应。其人长吁曰:‘不免动手也!’持刀砍下葫芦,众中有僧,头欺然落地,其小儿应时起如常。”

嘉靖、隆庆已是明代中晚期之间,谢肇淛《五杂俎》的记载,与《三遂平妖传》基本相同,事实上,这个节目直到清代仍然十分流行。

(三)支解术与易貌分形在现代社会中的变种——变脸

变脸是一种源自于川剧的艺术,它属于易貌分形的一种,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方便救人,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形式就这样延续了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在当今社会上十分流行。不管是在大型舞台表演还是地方剧院的演出,变脸都可称之为让人叹为观止的节目,现如今争相模仿的人也越来越多。

变脸不像其他戏剧表演,演员的化妆必须重新在后台换妆或换上另外的服饰或以布幕隔开,才能再出场表演;“变脸”最神奇之处,在于短时间内变出多款面谱。川剧的演员运用“变脸”绝活,能不换场就变出五种脸相,不管喜、怒、哀、乐、或是惊讶、忧伤都可以在一刹那间变化出来,使得演员能够将剧中人物的内心起伏,借由脸相的转变,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如果加上换场,川剧演员更可以再增加七到八个脸相来,增加戏剧的张力和震撼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幻术师表演吞刀吐火

1、抹脸:将油彩涂在脸上的某一个特定部位上,到时再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以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的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即可。

2、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顔色的脸。

3、扯脸: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三、西域幻术所产生的巨大贡献

(一)西域幻术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1、幻术在文化交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特别的优势,因为它是一种视觉艺术,不受到语言限制,又具有神秘性的特点,因此很能吸引人眼球,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台的艺术。

2、《列子·周穆王》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原注化人,就是幻人,幻术家)。”

据《金楼子》②卷5《志怪篇》十二记载,周穆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了“西极化人”,并且能表演“反山川,移城郭”,“西极化人”中的“西极”应该是指西域之西。

这表明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中原与西域的幻术交流,到了汉代中外交流更加频繁,汉武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以后,与世界上当时同属文明古国的大秦(古称黎轩,即古罗马帝国)、安息、条支(在今伊朗及中东两河流域一带)、身毒(今印度)、掸国(今缅甸)互通音讯,遣使不绝。

3、许多外来国家的幻术跟随使者、商人、僧侣等,陆续来到中国,使中国的幻术品种和数量得到了丰富,在“百戏”游艺演出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史记》《汉书》记载,最早来华的西方艺术家就是两位罗马籍幻术师。《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西域幻术自从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源源不断地流传入中原地区。早期进入中原地区的西域幻术节目,见于记载的有:“吞刀吐火”、“植树”、“种瓜”、“屠人”、“截马”、“自支解”、“自缚自解”、“易貌分形”等。

(二)西域幻术给中华文化沃土添加了一颗璀璨之星

1、实际上,幻术多出自于西域天竺,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载:“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汉武帝通西域,始以善幻人至中国。安帝时,天竺献伎,能自断手足,刳剔肠胃,自是历代有之。”这明确指出了在汉安帝时期天竺的幻术已经做到自断手足,刳剔肠胃了。

2、一般说西域幻术传入中原多指丝绸之路贯通以后的事了。其实在丝绸之路贯通之前,中原已有不少幻术存在。汉武帝的百戏盛会的主角也是以中原故有的角抵(杂技)、奇戏(幻术)为主。

《汉书·西域传》载:“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流传过来的幻术虽然不能视为中国幻术的源头,但是它是华夏幻术的一个补充,使中原的传统幻术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3、西域幻术虽说不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但其发展也是在与本地文化艺术不断交流融合中进行的,经过了历代幻术家们的千锤百炼,已经融入了许多中原文化元素,具有了相当的中国特色了。

这些经过中国艺人们演绎的西域幻术,已经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传统幻术的一部分了,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和胸怀。我们吸收多种文化艺术,不仅仅是模仿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启用“拿来主义”模式,更是要把自己本土的文化精髓加入进去,使它从此以后带上中国的标签,使我们中华文化的花园中开出更多更美的绚丽花朵。

注释:

①谢肇淛,福建长乐人,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进士,《五杂俎》今存万历刻本。

②《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撰写的,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子书。

(本文图片由郑楠提供)

猜你喜欢

幻术大仙西域
十二生肖的传说
十二生肖的传说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用于外交领域的唐代幻术
傅氏幻术
民国幻术考略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長春現算命一條街各路“大仙”擺攤生意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