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教育变迁与政策回应研究

2017-10-27胡琬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中,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跨界触电教育领域,实现了传统教育所关注的规模化,使教育资源形态、教学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校园形态都发生了变迁。为了激励教育不断发展,我们要设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示范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共建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制度,为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环境;要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发展,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变迁、学习的革命。

关键词 “互联网+” 教育变迁 政策回应

2015年,“互联网+”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各个不同行业纷纷开始分析“互联网+”的根本含义及核心内容。“互联网+”成为时代热门话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如,《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是全球化经济时代。“互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提升了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了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作为教育触电“互联网+”的结合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教育”继承了“互联网+”极具创造性的功能。但是什么是“互联网+教育”呢?

有人认为为了均衡优质资源配置,“互联网+教育”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成果,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的新型形态,对学生、教师、教育机构进行的系统教育和通信联系。笔者认为“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提升教育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促进教育进步。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跨界连接

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可以“+”德育、教学、课程、管理等,这就是一种跨界。在跨界连接的基础上,由此及彼,从而产生一种新形态。并且每一种“+”都是跨界连接式,体现的是一次质的飞跃,体现的都是原有教育层次和水平的升级。如,通过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教学”实现了师生线上互动结合、问答交流的体验模式。

2.创新驱动

为了使教育发生质的变革,“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整体及部分创新。其不但能够促进教育众创空间的发展,还能强化技术对教育创新的支撑,能够使教育形成开放分享式的创新。为了使参与共享成果创新点得到迅速扩散发展,教育主体的创新理念和设想需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协作和集成[1]。

3.扩大开放

“互联网+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开放,使教育走出了学校,跨越了地区、国家。同时,“互联网+教育”改变了组织、合作关系等的传统内涵,打破了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对各种关系机构优化重组,让用户拥有学习选择权,使人的角色关系互换,使师生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界限模糊,实现了信息的对称交流。

4.更具生态性

由于先进技术可以把学习内容呈现得更多样、更合乎需要,能够更广泛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互联网+教育”使教育特征更加突出、更具操作性,从而使教育呈现出多元、多样、进化、自然等生态性,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发生深刻变化,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并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变迁分析

“互联网+”时代中,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技术更新不断加速,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宽。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教育”一定能够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迁。

1.信息化、数字化使教育资源形态发生了变迁

“互联网+”时代中,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使传统的教育资源形态正在悄然发生变迁和拓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共享,打破了教育中的时空限制。如,2015年12月8日,北京发生雾霾天气,有32万学生到北京数字学校进行学习,北京数字学校有线电视和网络平台累计访问量达到了368万人次,实现了“停课不停学”。

2.在线教育使教学形态发生了变迁

“互联网+”时代中,信息化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教学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一方面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更加突出,学习者学习转向了个性化、互动式;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的诞生,使学习者课下听课、课上解疑释惑、小组学习、团队合作等学习形式成了主导。“互联网+”时代中,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教育实现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离学习者越来越近;也不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越来越走向学习者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更不是“人灌”改成“电灌”,其真正高品质的教育信息化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多媒体、交互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3.开放融合的教育模式使学校形态发生了变迁

近些年来,慕课的出现使学校形态走向了混合式学校形态和混合式学习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这种混合式模式是线上线下学习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这种混合式模式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多选关系,就像教育领域中的O2O模式一样。如,一名学生60%的课程是在某学校学习的,20%的课程是在另一所学校学习的,余下20%的课程是在华文慕课、学堂再线等学习的,但最后都得到了一所学校的认证,获得了一所学校的学位证书。这种教育模式开放融合、生动活泼,是未来我们学校的新形态[2]。endprint

4.数字化的便捷性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变迁

在当今时代和国际社会中,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了人们的共识。要想实现这个共识,信息化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它能够使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从概念走到现实。目前,移动网络终端为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习资源变得无处不在,学习成了重要的生存方式,学习者更习惯于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学习。“互联网+”环境中,一个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来临了,人们进入了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泛学习时代中。

三、“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政策回应

1.设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示范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为了提高在线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设立全国性高质量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示范区,需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功能,深入探索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资源课程的数字化水平,推进高质量的数字化、多样化、交互式學习,充分运用移动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的品质。利用齐全、性能可靠、兼容的网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兼容网络与移动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带动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探索个别学习、小组讨论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态,走向“以学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要促进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转型升级,认真研究技术发展新趋势,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虚拟的但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技能,提高教育效率和学习效果。增强教育的叠加效应、倍增效应、聚合效应,实现混合学习,促进教学形态的变迁[3]。

2.共建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数字时代中,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的前提。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我们需要建设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并使其具备高质量、高效率。首先,为了实现共建共享,要坚持倡导社会责任,面向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创新体制机制,使其具有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实现传统名校名师优质教育的突破。其次,要整合、改造、开发教育资源,统一标准、完善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激励机制,为共建共享和开放服务提供技术可能,解决资源库分割和信息孤岛问题,促进资源共享。另外,要面向学生加速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充分通过利用云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合作模式,使资源中心面向教师又面向学生,保证数据和资源的高可利用性和可靠性,大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的共享、共用,实现数字学习,促进资源形态的变迁。

3.建立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制度,为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环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定制学习、定制教育,促进学校和社会形态变迁。这也包括探索建立网络学分认定与转换等制度,需要以学分作为基本教育单元,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和学习成果累计、认证、转换制度,进一步夯实学分制管理制度设计,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学习成果框架以及标准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方便学习者选课走班及选课走校,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弹性学习,实现“跨界学习”,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等相互融合,使教育可以“量身定制”,使教育体系实现人性化、革新化、泛在化、终身化目标,打破学校围墙限制。

4.推动教育数据开放发展,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大数据能够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解释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在教育方面,我们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有效处理复杂教育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管理机制,促进教育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融合,促进教育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决策服务系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政府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治理模式进步,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同时,为了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推动教育全国互通共享,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实现在不同教育阶段中学生学籍档案的纵向贯通[4]。另外,为了发挥大数据管理对变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等的支撑作用,要在我国三大基础教育路径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科学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即:学生数据库、教师数据库、学校办学条件数据库。

5.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为了组织建设国家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协同努力,统筹协调。同时为了给予资源提供者精神嘉奖和物质上的适当鼓励,我们要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调动多个积极性,适当、合理地运用市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形成数据库资源不断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并且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加快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变革,推广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为探索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加大政府主导作用和投入,建立标准规范,打通信息技术设施的“最后一公里”,解决资源分割和信息孤岛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乐乐. 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

[2] 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 .

[3]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

[4] 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作者:胡琬琰(1977-),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