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

2017-10-27王彬彬刘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王彬彬+刘芳

摘 要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方面,是评价教师的必要依据。在社会文明的新阶段,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受到功利性的人际关系和教师个体道德水平式微的影响,表现出诸多弊病,现代教师职业道德呼之欲出。本文探寻从微观层面建构现代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生活性、主动性、养成性、双重伦理性;从宏观层面上建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监督体系。

关键词 传统教师职业道德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个体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二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群体自身的德性反应。然而,无论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规范准则,还是教师自身的德性在现代都面临着挑战。

一、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表现出诸多弊病。

1.人际关系的功利性异化了教师职业道德

现代社会是以人为基础对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形态,人们多以获得金钱及物质报酬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就像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单子”,彼此独立,人被物化了,造成了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代社会的问题[2]。在这种人际关系下,教师也不甘于贫困,正常的工资无法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便去寻找新的出路,有偿家教、多校兼职,有的甚至辞去人们心中神圣的教师工作,下海经商。教师形象也随着物化的人际关系被物质所支配,传统观念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受到人们的质疑。

2.个体道德水平的式微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多以道德承载者自居,教导学生要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但教师自己并没有真的做到这些。学生看到教育自己的老师,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不敢去扶,甚至新闻上频频报道出男老师猥亵女学生。学生自己看到的和老师教育的形成冲突,他们会做出什么选择?教师的个体道德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相互渗透,对立统一。教师个体道德水平的层次,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发展,并间接反映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上。

3.道德修养的圣人化桎梏着教师职业道德

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性品格的崇高性,追求“圣人”的修身原则。教师作为传承这种文化的主要职业,为人师表,自身的道德要先达到较高的水平。自然地,教师职业道德被推向了神坛。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宣扬的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感,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的超越,主张以道德理想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教师[3]。高高在上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对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来说只能望而却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致使教师职业道德饱受争议,神坛的光环早已不复存在。

二、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微观层面建构

建立现代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认可教师德性的专业性前提下,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微观的教师的层面来思考,是建构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关键。

1.注重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生活性

教师的生活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现实来源。教师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教师的生活状况。教师职业道德有其自身的内在脉络,与社会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不完全相同,首先要把教师看作一个普通的人,教师也需要生存,需要养家糊口,也有过幸福富足生活的期望。即先要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需求,才可以发掘他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是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前提。不然,教师寻求其他途径获得利益的现象就不会彻底消失。另一个方面指教师生活经历,德育要以个体真实生活经验为基础[4]。教师职业道德是发展的,要依照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伦理冲突,不断建构自己内心的教师职业道德模型。如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所说:“教师有双重职责:治愈自身与世界的隔离感,以便有能力去引导别人回家”[5]。只有教师自身内化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才有能力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去履行它。

2.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有主动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而认知、情感与意志等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是难以客观测定的[6]。既然客观上观测不到,只能靠主观的自主自觉性。教师主动进行道德上的基本认识,建立健康的价值倾向,这是主体表现出道德行为的前提。教师主动体验道德情感,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教师积极参与当中,感受道德情感带来的幸福感,陶冶自己的情感,这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教师主动培养自己的道德意志,一切外在的规定,都是一种规约,无法真正替代自身的意志,要以坚定地意志去保证道德行为的发生。教師自觉主动发生道德行为,是以道德认知为前提、道德情感为动力、道德意志为保证,最终表现出我们可以看见的道德行为。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贯穿始末。教师主动内化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自己内心所信奉的教育信念,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外显出道德行为。

3.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看重教师的养成性

在人道地理解教师的生活处境的前提之下,我们仍会期待教师尽量做一个“完人”去面对学生个体与集体[1]。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德性虽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却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的个人德性影响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教师个人德性的提升,可以间接提升个人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方面的道德。教师的个人道德是慢慢发展生成的,相应地在职业上的道德也同样具有生成性。教师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完人”的道德品质,也不是刚成为教师就具有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都是在后天实践中不断养成的。既然是养成性的,就要承认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完整性,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存在问题,要先给予理解,不能时刻要求他们都展现出“完人”的姿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性,是现代社会构建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神坛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先走下神坛,结合现实,不断养成,才能走向真正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清醒认识教师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教师职业道德辩证的螺旋式上升,实现对过去不断地超越。endprint

4.现代教师职业道德强调双重伦理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关系,它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以往教师总是以道义担当的角色教化学生,忽视学生也是完整的个体的人。在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接受程度会很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在现代人本思想的倡导下,教师职业道德也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承认学生的个体道德的不完整性,不断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积累实际交往中的经验,充实自己内在的道德体系,积攒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经验。老师不能以领导者的姿态与学生交往,学生要排除心理上的恐惧,互相信任对方。只有平等的交流,才不会使师生之间存在不必要的隔阂,彼此把心灵打开,用心去交流,主动去沟通,不断进步,共同发展。

三、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宏观层面建构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改变,外在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有效的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首先,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这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和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1]。根据这四种关系和三个层次,建立多维度、分层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四种关系要融于三个层次之中,不同层次要体现出四种关系,这是不同层次规范的主要内容。理想层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是理想状态下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理想层次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成为教师心中的职业信念,不断为之努力。原则层次,是教师职业道德相对于实然状况的应然层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向着原则层次的教师职业道德努力,达到原则层次的目标,推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发展。规则层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标准,通常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的关系,檀传宝教授所做的类比非常贴切,就像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规则层次的规范应是教师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原则层次的规范应是教师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建立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要立足于法律,响应依法从教的号召。西方国家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以法律为基础,各种规范要求都有法可循,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当前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从教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是依法从教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赋予法律效益,让教师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增强规范的外在约束性。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

最后,整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制定要突出专业性和实践性。教师职业道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不能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混淆,那种适合任何职业的万能定律是不需要的。要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就要从规范的源头上引起重视。在许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是教师专业组织,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由教师群体自主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了规范体系,最主要的是实行,教师对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更加理解,落实起来相对容易。

2.建立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体系

第一,立法监督,法律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许多道德冲突,处理道德冲突需要一定的指导,法律就会为其提供基本的规约,让教师有法可循。因此,可以设立相关法律,确保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行。还可以借鉴法律语言的表述方式来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规范的严肃性和神圣性[9]。法律监督是体现依法执教理念的监督方式,可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平稳发展。

第二,社会监督,要发挥民众和媒体的力量。一方面,可以成立民间组织机构进行监督,民间机构成员可以是关心教育的人士,也可以是教育行业的人士。另一面,媒体的监督在当代毫无疑问是不可缺少的,它有其快速、简洁、明了和受众多等特点,可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媒体有时为了引起关注,夸大事件,以至于扭曲事实,不能给民众一个清晰的真相,混淆视听,使教师行业名誉受损,这会严重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民间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一定会有不错的监督效果,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

总之,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时代特征,现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应符合现实状况,适应潮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要注重规范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同时发挥监督机制,确保规范的执行效度。教师自身更应该积极主动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信念,并为之不斷奋斗,实现教师职业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走形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3] 靳玉军.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实践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4] 刘铁芳.走向“人对人的理解”[J].教育科学研究,2004(5).

[5] 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张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车丽娜.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自主责任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

[7] 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指南(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薛晓阳.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及问题思考——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政策设计和文本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1).

[作者:王彬彬(199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芳(1965-),女,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