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羽毛,让自己飞翔

2017-10-26蒋军晶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鬼屋艾迪罗伯特

蒋军晶

我让5个孩子试读《羽毛男孩》,并且提醒他们要坚持把这本小说读完。

强调“坚持”,是因为我感觉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中途放弃。读《羽毛男孩》为什么会让我有这样的担忧呢?

1.故事的开头真的有点啰唆,“忽左忽右,就像一个普通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十二岁男孩子在给你讲一个故事”。故事到了11页左右,才渐入佳境。

2.很多时候,小说靠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而对话的跳跃性又很强。如果你不专注,你都不知道故事发展到哪里了。

3.小说的节奏总体比较慢。大部分孩子喜欢节奏明快的小说,两页一个悬念,三页一个笑点,四页一个高潮,他们只有在情节的大起大落中才能获得阅读乐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故事的人都喜欢这样的风格,有的人讲故事,就是娓娓道来,一点不着急,把细节都讲清楚。《羽毛男孩》就是这样的风格。

为了让他们坚持读完这本小说,我甚至提供了一些实际的具体的帮助。我告诉他们:当你心里出现放弃的念头时,你可以尝试:

※大声读出来。让自己的耳朵听到自己的声音,声音会让自己的注意力回到书本。

※重读一下。当你意识到自己恍惚出神的时候,找到前面印象深刻的地方开始重读,有时不惜读个两三遍。

※想一想,心里复述一下前面写了什么。如果你愿意这么做,天哪,再“难”的书你都可以啃掉。

哦,我这样说,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很无趣的小说。一旦你坚持把这个故事读完,你就会暗自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你会回味,觉得这是一次温暖的很有意思的阅读旅程。事后,我采訪了这几个试读的孩子,他们纷纷说了喜欢的缘由。

缘由一:我喜欢罗伯特

的确,罗伯特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人物。很多儿童图书的主角开始都是一副“可怜”样:贫穷、难看、受人欺负,得不到父母的爱……往远了说,那个生活在继母阴影下的灰姑娘是这样;往近处看,那个寄宿在楼梯下、天天受胖表弟气的哈利·波特也是这样。罗伯特也不例外:小细胳膊小细腿,头特别大,一头短短的黄毛,一副厚厚的镜片,难看得要命。难看的人容易没自信,没自信的人容易被欺负,被一个人欺负了就容易被大家欺负。罗伯特被欺负惯了,幼儿园时被伙伴嘲笑为“小鸡”,在小学大家叫他“罗大呆”。慢慢地,罗伯特就习惯躲避,习惯沉默,蓝色的眼睛隐藏在厚厚的镜片后边。这时,最应该关心他的人——爸爸妈妈正忙着工作和离婚。

很多作家喜欢让这些弱弱的不起眼的孩子当故事的主角,也许作家认为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甚至比普通还普通,比平凡还平凡。当然,如果故事的主角永远“躲避”下去,“沉默”下去,他也不会赢得“喜欢”,甚至得不到同情。罗伯特在这个故事里也渴望成功,也希望成长,就像每一只鸟一样,有了羽毛,就想飞翔。

缘由二:很让人感动

一个孩子对我说,这个故事很让人感动呢。说的时候,眼眶还是湿湿的。

我都不好意思跟她说,读到结尾的时候,我也哭了,我也掉眼泪了。其实,这不是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主人公罗伯特在故事里并没有经历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也没有完成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我怎么就掉眼泪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

这样的成长故事并不少。

例如《渡过吊桥》,写了一个初次来到山里的城市小姑娘,由于不敢过一条藤条编的小桥,被村里孩子笑话、冷落。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姑娘不经意间走过了小桥,感觉到了成长的喜悦。

例如绘本《魔奇魔奇树》,以胆小出名的小男孩豆太,从来不敢走夜路,为了救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得病的爷爷,一个人跑了好几公里的夜路去请医生。

但是这些成长故事接近于民间传说,《羽毛男孩》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似乎是现实中的事,而且主人公转变的过程和原因揭示得非常真实、细腻。罗伯特这个“班级笑柄”,这个被嘲讽被欺负的“呆子”,这个讷言、孤僻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对承诺的兑现异乎寻常地执着,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哪怕是去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屋。对于帮助别人,悄没声儿的,低调坚韧,为了编织出羽毛衣给艾迪斯以心灵上的抚慰,他竭尽所能,不退缩,不放弃。

鬼屋去了,羽毛衣织了,我们忽然发现罗伯特变了,变得勇敢、自信了。归根结底,成长的动因就是爱与责任。

简单如斯。

千古不变。

缘由三:这本书还挺幽默

这确实是一本蛮有喜感的书。如果你能体会到那种有节制的幽默感的话。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隔三岔五能看到这样的句子:

我们都很讨厌雷小姐搔头,因为她头发稀稀疏疏的,藏不住底下发白的头皮。只要手指在那恐怖的头皮上一搔,整个肩膀都会是头皮屑。奈克说:如果雷小姐不做老师,改行去帮电影撒雪花,一定赚大钱。

很显然,这段细节描写还蛮夸张的,生活中估计找不到这样的女士,这位雷小姐的形象实在让人跌破眼镜,奈克的话也实在有点“损”,不过这种稍稍“超越现实”的夸张营造出了一种喜剧效果,让人忍不住从心里笑出来,也让人自然读出里面那一点点的讽刺。这样的细节在书中还有不少。

除了细节,书中也不乏让人展颜的情节,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奈克和罗伯特去“机会之屋”过夜的那一章节,惊险和喜感结合得恰到好处。奈克平日里很霸气,到了“机会之屋”,时时处处想表现得像个勇士,可是要当一个勇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黑夜的黑,吱吱嘎嘎响的楼梯,随时能把人绊倒的杂物,能把脚“吸住”的海绵……几下子就让奈克“原形毕露”了,奈克心里怕得要死,却又要死撑着装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为自己的害怕寻找各种理由,那过程实在有趣……

缘由四:故事有悬念,越后面越好看

说故事的高手都会留一手制造悬疑气氛,《羽毛男孩》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说故事的高手。到了故事的中后段,悬念开始迭起,你被一个紧接着一个的“问题”带领着往下读。endprint

※老人院里的老太太艾迪斯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经常胡言乱语,行为举止神经兮兮的?

※艾迪斯为什么一定要罗伯特进入“机会之屋”?那是镇子上有名的恐怖之地,那是个鬼屋,传说有一个自以为会飞的男孩在那里坠楼身亡。

※那个男孩真的是自己跳楼身亡的吗?他和艾迪斯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艾迪斯又让罗伯特用“机会之屋”里的羽毛做一件羽毛衣?

好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疑问被解决,新的悬念又产生,如此循环前进,每一个读者都成了阅读侦探,欲罢不能。

尤其是罗伯特两次去鬼屋、一次去墓地的情节,作者的细节描写精湛,紧张、恐惧、好奇……多种心理体验被调动起来。

来一次独特的阅读旅程

对于如此特别的一本书,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当然要尝试运用一些有趣的阅读方法。比如,围绕某些话题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活动来进一步走进书本,走进自己的内心。

【话题建议】

1.小说的作者很懂心理学,小说里出现了“强迫症”“车祸经验”“选择性记忆”这些专业词汇,结合故事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你在生活中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2.闯“鬼屋”,进“墓地”,这两次行动想想都让人害怕,作者用很长的篇幅写了罗伯特的这两次经历。你有过让你感到“害怕”的经历吗?你愿意写下来吗?

3.你怎么看待罗伯特和奈克打架的事?很多人会说,当别人挑衅、欺负你时,你就应该举起你的拳头,不能退缩。你怎么看待?

4.如果没有遇到艾迪斯太太,罗伯特还会转变为一个自信、勇敢的男孩吗?

5.你怎么理解“让你爱的人去飞”这句话?结合小说中的事例说说。

6.故事中为什么要出现“火鸟”的故事?你觉得火鸟的故事和“羽毛男孩”整个故事有什么关系?

7. 如果书的作者打算修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阅读活动】

1.故事里的“弱者”。

很多儿童图书的主角,后来尽管成长了、成功了,有的甚至成了英雄,但开始时却是“菜鸟”“呆瓜”“弱者”……

2.理一理故事的起伏。

(图略)

3.写写自己。

拿出一张有横线的纸,在最上面一行写下:我的外在。然后在下面的空白處写出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翻到另一面,在最上面一行写下:我的内在。然后在下面写出别人所不知道的你。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6 )endprint

猜你喜欢

鬼屋艾迪罗伯特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不语似无愁
生命的药方
勇敢与懦弱
“鬼屋”探险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鬼屋城堡里的怪声音
艾迪的困惑
我并不完美
鬼屋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