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普洱市茯苓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10-23杨涵雨张雪梅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茯苓种植产业化

杨涵雨++张雪梅

摘 要 阐述了普洱市茯苓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茯苓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普洱市茯苓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关注的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普洱市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茯苓;种植;产业化;现状;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4.034

普洱市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生物药材资源丰富,是“生物种质基因宝库”和“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全市山地面积占98.3%,森林覆盖率高达67%,林业用地面积达310.6万hm2,温润独特的气候使普洱市成为云南省重点林业生产区[1]。普洱市还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有高等植物约5 600种,其中有58种属国家保护珍稀植物,已知药用植物1 000余种,其中有309种属国家重点普查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市场前景好、有地方特色的药材植物品种有茯苓、石斛、砂仁等19种[2]。茯苓的药用部分是菌核,寄主是松木,自古就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原料、中成药和中医临床等。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脾、肾、肺四经,具有生津、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能。茯苓主产于云南、四川、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茯苓”,品质较优[2]。

普洱市是云南省的茯苓主产区,用于茯苓种植的寄主植物——思茅松在普洱市种植面积大,采伐周期较短(10~15年即可成材),加之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思茅松资源发展特色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普洱市林地综合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概述了云南省普洱市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了普洱市茯苓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关注的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普洱市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普洱市茯苓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和产值逐年上升

普洱市茯苓种植在2000年以前基本为传统的零散种植,之后便开始规模种植,主要集中在思茅区、宁洱县、澜沧县、墨江县和景谷县。据统计,2010年普洱市茯苓种植面积为364 hm2,产值1 399万元;2014年茯苓种植面积增加到3 026.7 hm2,产值增加到3 400万元[4]。可见,近年来松茯苓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普洱茯苓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1.2 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是云南省内专门从事民族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研究所于1989年开始进行筛选、驯化茯苓母种,开展人工栽培茯苓等试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茯苓菌种培植、茯苓栽培、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多次举办茯苓种植技术培训会,对药农进行理论和现场栽培技术培训,为全市茯苓种植提供茯苓菌种和种植技术支持,促进茯苓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为了实现茯苓可持续发展,普洱市积极推广利用树桩、树枝、树头等松树采伐剩余物进行茯苓种植,不仅变废为宝,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 茯苓产品具有地方特色

普洱市茯苓初加工产品主要有茯苓丁、茯苓片、茯神等,此外,加工以上产品的碎料还可制成片丝、苓皮、碎苓、苓粉等,深加工产品有茯苓食品、茯苓酒等。普洱市积极引进或培植康恩贝、大唐汉方、金陵药业、丹州制药和松茂制药等以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饮片加工和提取加工为核心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均有茯苓饮片、保健饮品和中成药的生产及销售,特别是普洱市松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将林下种植的茯苓、龙血树、石斛、何首乌和野生灵芝、野生鹿仙草6种中药材通过超微破壁技术,制成滇草六味系列产品,塑造了来自大山深处的滇草6味品牌形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普洱茯苓产业初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 普洱市茯苓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质资源混乱,质量缺乏保障

茯苓菌种的母种和原种大多来自普洱当地,但也有药农从湖北、湖南等地购买原种,药农在菌种扩繁方面的基础理论匮乏,甚至连菌种的名称都不清楚,仅依靠传统经验,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种质来源混乱直接导致普洱茯苓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茯苓产品的加工及销售。

2.2 茯苓生产规范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在茯苓种植规范化生产方面,药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选场随意、备料不及时、忽视连作障碍等。因缺乏茯苓种植基本知识,种植技术不规范,降低了茯苓菌核的质量,造成茯苓“瘟窖”或產量减少。此外,种植户分散,在技术帮扶、市场推广等方面力度不够,缺乏茯苓种植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人才,在茯苓种植方面缺乏菌种提纯复壮、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等相关技术,种植技术方面也缺乏创新,不仅影响茯苓产业标准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更影响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蚁害发生率较高,存在农药残留

为害茯苓的病虫害有很多种,蚂蚁为害是普洱市茯苓产量下降最主要的因素。据调查,蚁害在全市普遍发生,其大面积危害造成茯苓产量锐减,品质降低。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蚁害,由于药农对蚁害缺乏认识,对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防治效果不明显,甚至引起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茯苓品质,降低经济效益。

2.4 科技投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普洱市从事茯苓加工及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较少,且长期以来只注重初加工,“种茯苓、卖原料”的传统意识一直延续至今,极少研制以茯苓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对规模种植基地带动能力较弱,加之药农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造成茯苓种植、加工技术科技含量低。另外,药农以卖鲜茯苓和初加工产品为主,使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不利于市场细分和扩大知名度,导致收益低、效益差。茯苓作为我国传统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材,运用广泛、历史悠久,且出口数量较大,前景广阔。倘若无法跟进后续的深加工产品,不提升附加值,无产业链的支撑,以生产为主的低产值产业,难以经受市场经济的冲击。endprint

2.5 资金政策制约

普洱市生物资源和特色产业丰富,但政府扶持资金有限,针对茯苓产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对茯苓的科技投入不足。很多药农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少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在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止步不前,从而使茯苓的发展受到限制,全市茯苓产业的发展后劲受到政策与资金的直接制约。

3 普洱市茯苓产业化发展建议及对策

3.1 研制和推广茯苓优质良种

无性繁殖是茯苓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各种类和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目前仍普遍采用提纯复壮和变异筛选等途径对资源加以利用。育种工作进展缓慢,且种质来源混乱,具创造性的优良新品种和专用品种较少,导致茯苓的质量不一,严重影响产品加工质量,这些都阻碍了茯苓产品的开发。菌种是决定茯苓产量和质量的首要因素,研制优质良种,进行茯苓良种选育、种源基地建设及推广,是普洱市茯苓产业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之一。

3.2 探索茯苓人工集约化栽培新方法

在普洱市常见的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和树桩栽培两种,由于树桩栽培受伐木指标的限制,所以主要为段木栽培[3],存在松树消耗量大的缺点。为使茯苓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改传统的段木栽培为代料栽培,即使用其他农作物废弃料代替段木栽培茯苓方法,探索利用采伐剩余物进行茯苓人工集约化栽培的新方法,研制能代替松树的其他新材料,提高木材利用率和转化率是茯苓生产的潜力所在,更是实现茯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另外,制定严禁毁林种苓等相关保护条例,合理利用普洱木材资源,才能促进茯苓可持续发展。

3.3 研究茯苓病虫害防治技术

蚂蚁侵害是影响普洱市茯苓产量最主要的虫害,特别是菌种接种后的3~5 d,是蚂蚁最喜欢侵食的时期。研究蚂蚁防治技术,根据蚂蚁的生物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选用农药,同时结合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措施,以达到良性循环,从而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负担,从根源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是茯苓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之一。

3.4 制定地方标准,加强技术推广及科研成果示范

普洱市的茯苓产业长期由农民作为“农副产品”方式进行种植栽培,且种植户分布比较分散,虽然都按照传统方法栽培,但实施技术仍存在较大差异,如菌种培育、接种手法、田间管理等技术操作等都均不相同,导致茯苓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安全得不到统一与保障。因此,需要研制茯苓种植技术地方标准(技术规程)和茯苓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规范广大种植户的种植方法,规范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3.5 找寻科学的贮藏方法

茯苓因具有吸湿性而易出现引起霉变和虫蛀,因具有吸附性而导致与不同药材间的串味。贮藏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贮藏时间等因素,均会导致茯苓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引起其质量劣变。因此,需要研究贮藏期间引起茯苓品质变化的关键因素,以及多因子综合作用下对品质产生的基础物质多样性变化、用药安全性、复合影响等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贮藏环节保障茯苓药材质量[5]。

3.6 提高产品加工技术,注重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茯苓产品深加工是一个关键点,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6]。目前普洱市茯苓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水平低,仅有一些中药饮片,且茯苓的初加工产品约有20%为碎苓、茯苓皮等,这些产品售价低廉。所以,在传统的茯苓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快加工技术更新、设备改造,研究茯苓深加工技术,延长产品鏈,使茯苓产品改造、升级是必不可少的。

3.7 积极开拓市场,做好市场导向服务工作

目前,普洱市产出的茯苓产品缺乏购销平台和市场信息渠道,没有保障产品销售的方法,也没有规避市场风险的途径。所以,成立普洱市茯苓产业联盟,把茯苓种植、加工、研发等相关企业和单位联合起来,不仅可以加强市场调研,实现信息共享,使种植户准确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行情合理适宜的种植茯苓,建立茯苓产品市场预警联动机制,以获得更大的产品效益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苑利,刘庆云,万岺梅.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前景[J].中国林副特产,2016,142(3):108-110.

[2]王湘琪,吴坚,何素明.普洱市中草药产业链发展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6,1(68):22-25.

[3]马巾媛,丁丽芬,郭芬.段木栽培茯苓的质量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J].江西农业,2016(12):29-32.

[4]何素明.普洱市中草药资源及中草药产业发展[J].热带农业科技2012,35(1):35-38.

[5]刘常丽.茯苓关键栽培技术及其药材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分析[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6]张建.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探索——以重庆彭水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3(7):14-15.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茯苓种植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云茯苓
晨起痰多试试陈皮茯苓茶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吃到自然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