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2017-10-21李文昕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法律文化共性差异

李文昕

【摘要】: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制度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在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人民对法律的认识也不同,进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文化。

【关键词】:法律文化;差异:共性

西方现代是形式的理性的法律文化,西方的审判是“竞技型诉讼”;而中国传统则是实质的非理性的法律文化,中国的审判是所谓的“卡迪审判”,中国“父母官诉讼”根据“情”“理”“法”来断案,但“情理”既非“实定法”,也非“习惯法”,而只是“深藏于人心的中感觉”。事实上,中国传统法律的渊源是多元主义的,“法”与“理”是相互亲合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它们都是传统中国的法律渊源。

一、中西法律文化在对法本身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法文化把法仅看成是禁止性规范,是惩恶的工具。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在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立法等差、良贱有别的立法指导思想,形成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刑律为主的法规体系,产生了漠视权利、详订义务的法律内容以及与此配套的各项制度。

在法律意识方面,认为法律的渊源在皇帝,皇帝口含天宪,皇权至上,法自君出。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治吏等等。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以为法即是刑法。与西方法文化把法看成是目的、是权利、是管理存在冲突,西方对法的认识主要以权利为轴心。这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的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所以,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一方,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法的本位确定上

所谓法的本位,也即法以什么作为其权利义务的基本单位。在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

中国法律走上了一条从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即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国家、社会。其特点是日益集团化,反映了“私权为公益所掩、个人为社会所化”,“于集体关系中见个人身份,于社会礼仪中寄私人权利的法律精神。

相形之下,西方法律文化源于具有自由开放精神的希腊法和具有個人主义特征的罗马法,形成了保护个人权利自由的历史传统。将调整个人间财产关系的“私法”从“公法”中分离出来,作为了罗马私法的完备体系,从而在西方形成了以维护私权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传统,并架起了罗马法通向资本主义法的桥梁。及至资本主义时代,“权利第一”“天赋人权”的旗帜飘扬在资产阶级各个部门法领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想和立法主旨。西方的法律本位则经历了一条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神到个人的道路,即表现为氏族→个人→上帝、神→个人,其特点是日益非集团(个人)化。

三、中西法律文化的物质基础不同

相对于中国的农业实践,西方国家在自然经济的怀抱中时断时续地兴起了独立的工商城市。例如,在希腊,一些城邦首先创造了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它们依托地中海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靠发展工商业,颁布法律,管理行政等手段进行统治,并初步形成了专门调整工商贸易关系。商业汇票、海商信贷、风险融资等方面的规则。

四、中西法律文化在法的体系方面的不同

中国法的发展呈现封闭性状态,西方法的发展始终呈现开放性状态。中国法的发展史上追求民族化显然是一条主干线。在封闭、内向、排外的前提下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形成了“中国法中心思想”“尚古主义”的保守性格。留下一条纯粹强调“民族化”的发展轨迹。相反,西方法的历史显示,保持法的对外交流与事例并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给西方法的发达提供了源泉。商品经济冲淡了人们的血缘观念,推动了城邦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以契约为基础的自然理性思想的形成,加强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先进的观念被继承下来,落后的观念被扬弃,法律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比较容易吸收外来的东西。

五、中西法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抗争

我们还应该看到,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中西法律文化,在存在差异与冲突的同时,也还是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的,它们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都是关于未来和现实社会的构想和设计,也都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秩序化和正义性的追求。因此,对待中西法律文化,我们既不应忽视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关注它们基于人类共性的相通性,并且要努力在这文化差异中寻求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法制更加健全,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晓枫.中国法律文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5.

猜你喜欢

法律文化共性差异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法律文化因素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职业院校法律教学对学生法律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行性路径探索
民国时期湖北司法制度变迁及民事司法实例研究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