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10-21刘旭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刘旭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口号,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道路自信关系着“走什么路,打什么旗”的根本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党走过的96年风雨历程,用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和必然性,除此之外,本文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化方面的论述,集中说明了坚持道路自信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有之路。

【关键词】: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新时代

知识不辩不明,道路不疏不通。一个人一生要去哪里,走向何方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而一个政党同样如此,它也必须关注于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经历血与火洗礼的政党来说,其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注定是一条不断探索、重新发现自我的道路,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敢于挑战自我的道路,当然也是一条需要勇气、敢于坚守、不忘初心考验自我之路。其实,“走什么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不止一次的摆在我们面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可以说,道路是一个不得不谈,不得不说,而又不得不踢开的门。

一、历史回顾:九十六年风雨之路彰显道路曲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西方列强的轮番入侵,民族身陷屈辱和悲痛之中,一批批爱国有志之士前仆后继,为探寻民族之独立、国家之富强而甘为献身。最早有魏源、严复,这些留洋之士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通过军事技术的改良来抵御西方外敌的入侵,但这些举措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草草画上了句号;继而是康梁先辈,他们借鉴西方先进政治体制,以图在封建王朝的内部自上而下推行君主立宪改革,寄希望于假借皇权余威来力挽狂澜于旧中国之风貌,戊戌变法也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在历史的尘埃中偃旗息鼓。继而来之的“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民送来了“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潮,掀起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可以说,这一轮自下而上的改革,首先经历了形而之下器物层面的改良,再经过形而之中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最后到形而之上“道”之层面的思想革命,这一思想历程正是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而上下求索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轮轮运动的狂潮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自身使命紧密相连,以饱满的激情和大无畏的革命情怀,投身到革命事业之中。

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党的星星之火早已发展为了燎原之势,农村包围城市之于革命武装,民主战线之于联合抗日,民主专政之于工农联盟,工商联合之于社会化改造,这些关键时期提出的关键纲领引领着我们走出了一条胜利之路,成为了我们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千百万群众摆脱旧制度的桎梏带来了福音。这些关于道路所作出的艰难抉择,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正确选择,它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么走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诚然,在探寻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大跃进的“疯狂”和十年文革的痛楚,这些都是我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急功近利思潮和“本本主义”教条的余威下,在没有深入结合国情的情况下,所走出的歪路、邪路和僵化之路,其所造成的危害不仅是经济上的停滞不前,更为可怕的是,它曾使一辈人陷入思想的集体混乱,无法辨别真善美和家庭亲情的价值。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混乱可能导致行为的迷茫,那一个国家的思想畸形所带来的却可能是无法弥补的社会阵痛。由此不难理解,思想之于头脑就如道路之于国家一样如此重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曾经拯救了我们思想上的灵魂,当“实事求是”再一次被树立为全党和全社会的指导思想时,我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可以说,这是我们在经历挫败之后对自己的又一次重新认识,它成为了全体党员的精神明灯,为我们点燃了发展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俗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我们共产党人偏偏不怕别人来说,还要让别人来说,至于弯路、错路还要不怕别人的评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砥砺之路,才是真正经得时间考验的改革之路。

二、展望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再现伟大宏图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大会,为未来十年的中国发展描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而会议一个亮点就在于再次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团结奋进、力克时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而不懈努力。作为夺取新时代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中央再一次向世人宣示了我們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大问题。虽然朴实却有力度,虽然简明却又非常鲜明。它的伟大正在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并以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统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部署,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清晰宏伟的发展目标,从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之路:

理论创新之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理论信仰。近1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可以说是对过去五年理论发展的一次集中理论总结,并为重新审视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途径,为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作出了有益尝试。而作为国之根本、纲之四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本质就是在于“创造性的坚持”和“开放式的发展”,前者在“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后者则以经验之种种回答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中国如何参与到全球化发展中来,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一内一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开始彻底摆脱“左”、“右”路线的影响,折射出党在发展自身的路径选择上更加成熟,开始从一种盲目崇拜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反思的自信,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之后,党的思想理论得以继续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超越。

经济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作为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中国经济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内在活力,而未来的新世纪,我们面临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挑战,它预示着经济会更加面向全球化,对外开放之路会走得更远,参与世界合作的程度会更深,经济发展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化。为此,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针对城乡与区域、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国外开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了统筹发展的原则,而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我们现有的经济模式,从由原来规模型、粗放型、出口加工型,转变为效益型、集约型、内需创新型经济方式,同时,把实现“四个着力”放在任务首位,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为此,我们要实现四条具体道路的整体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除此之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从而探索出一条稳健、快速的发展道路。

政治改革之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有序地进行。政治与经济犹如人之双足,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必然牵涉到政治结构的改革重组,而优化行政治理效率,释放政府治理负担,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的良性互动。政治体制改革除了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政策,要逐步涉及深水区改革,特别是对政府自我权力规范化改革,要加快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四个加快突出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在未来政治改革中的地位,同时,中国未来的发展要更应该注重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例如教育、医疗、房价等等,要力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增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此同时,要更加关注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持续推进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公共服。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空间化延伸。虽然“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当前某些区域经济结构仍旧过于片面,不均衡、不可持续性依旧明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态势并未明显改善。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将生态发展意识融入到社会建设全过程,形成以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继续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为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间接提高环境资源的空间利用效率,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同时,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态家园。与此同时,要继续推进公民生态文化素质的提高,强化生态环保观念,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目前而言,我们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生态文明尚未普遍植根于大众,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提高;二是局限于我们国家的现实发展国情,很多地区仍未摆脱贫困现状,重视发展生产力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仍就存在,这势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跨入生态文明的整体进程。正是由于这些困难,我们在发展生态文明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生态文化大众普及工作,尤其是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哲学联系起来,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中达到和谐统一。

文化繁荣之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兼容中西的核心价值内涵更加丰富充实,有利于在多元价值观下,培育更多的普世价值,进一步团结民识,凝聚民力,开发民智,弘扬民德,进一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尤以当今世界为例,国家间的竞争表现为综合实力,其角力层面不仅包括像政治、经济等硬实力层面,还包括文化、教育等软实力层面。同时,这种以文化价值自我重塑、社会价值观内化,和民族文化自信为一体的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现实需求,提升了文化产业和供给规模。未来的文化发展,必须要平衡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力争做到文化事业引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好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相衔接,把文化建设从一种“文化为我”的外在他律,转变到一种“我要文化”的内在自律,真正实现在公共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的双向发展上的文化大繁荣。除此之外,要处理好“拿过来”和“走出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在“走出去”上做好文章,搭建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和支持建设各层级的文化交流中心,开展多层次和多领域的交流,使“走出去”呈现出一种常态化和机制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其在整个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党的建设之路: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拒腐防变的执政党。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建设一支学习型政党,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全党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水平和建设科学化水平。党96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型政党的建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不动摇,不断创新理论、拓展视野、转换角度,逐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从而转变执政方式,增强执政理念,全面体现党员在新時期下的理论活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针对党内严重的腐败问题,要始终把党的反腐败工作提高到一个全新的认识高度,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从根本制度上遏制党员腐败高发、频发的状况,做到反腐全覆盖、无死角、零容忍,真正广大党员干部从制度上不敢腐、不想腐、不愿腐。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呈现出立体发展模式,其发展内容也由原来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极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条建设之路是随着是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单纯的关注生存,关注生活,到全面关注人的发展。这既体现了解放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同时又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和生活质量等现实要求。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经过百年奋斗、不断积累,勇于创新的历史成果,饱含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求治国理念而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他们以博大的政治胸怀和无畏的革命勇气,劈斩荆棘,艰苦奋斗,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命运想融合,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向人民负责人的态度,自觉地高举中国人民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福祉安康而不断地向前迈进,这是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它也是我们未来继续走的路。

参考文献:

[1]陈金龙.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15.

[2]范子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05-01.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N].人民日报,2014-07-11(12).

[4]朱建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论析[J]. 理论月刊,2016-2-2(7).

[5]沈伯平.道路自信与中国式话语权[J],江苏社会科学,2013-10-07(57-60).

[6]洪越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和前提[J].教学与研究,2014(03):95-99.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