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它”和“我—你”的师生关系

2017-10-21曹雪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本真师生关系利用

曹雪

【摘要】:人对世界执持双重态度,人与人之间就有双重关系——“我-它”和“我-你”关系。在教育中,师生关系也具有双重性,对关系者的态度不同,师生间的相处方式不同,其教育也就不同,“我-它”的师生关系强调经验利用,“我-你”的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对话,然而,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迪智慧,本真的师生关系应是“我-你”型,师生相遇,心心交流,平等对话,共同进步,跨越“我-它”和“我-你”之间的鸿沟是发展当代师生关系的决定性一步。

【关键词】:“我-它”;“我-你”;师生关系

德国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关系哲学,说道:“人言说双重的原初词,因之他必持双重态度,原初词是双字而非单字,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1]在教育中,师生关系是一对基本关系,笔者试从关系哲学视角,挖掘师生关系本质,把握教育本真,使师生关系走向澄明,从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马丁·布伯的“我-它”和“我-你”

“我-它”关系是一种经验利用、单向占有的关系。“我-它”是以主客二分的思维在言说,意思是人为了自我生存需要必須将周围的在者当作与我相分离的对象,周围在者就成为它,我通过对它的占有获得关于它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为我所用。在对象化的态度下,世界呈现为“它”之世界——经验世界。在此间,与我关联的在者都沦为它,我把它作为物来对待,它是为我经验利用的对象,我靠近它的目的是获得它的知识,是为了满足我的利益需求。

我与它是不平等的。我是施动者,它是被动者,它外在于我。它于我而言是有限的,我不再需要它时即它再不能满足我时,此时,我与它则无关系可言,我只将它作为物来发生关系,我只想占有它并为我所用,它存在的价值仅是对我有用。人的生存离不开“我-它”关系,人需要通过对象化的态度来获取成就以满足自我发展。但真正的关系不应是关系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如果这种关系扩及人与人之间,经验利用功能滋蔓增长,那现实将不堪设想。

“我-你”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双向相遇的关系。“在‘我-你中,马丁·布伯使用表示关系密切的人称代词‘你,意在表述一种面对面的、亲密无间的人格关系。” [2]你与我是相互融合的,我与作为在者的你相遇,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你于我而言是全部,互为主体,当在者以你来称述我时,我必须展现我的本真自性才能接近你,相遇是你我亲密无间的心心交流和平等对话,这种对话不掺任何杂质。

我和你是平等的。“你与我相遇,我步入与你的直接关系里,所以关系既是选择者又是被选择者,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 [3]你我没有主客之分,你我皆为无限,你不是对象化的你,再无所谓的占有欲望横亘在我你之间,我把你当作平等的人格来对待。“我-你”关系是相互性关系,“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4],一切间接性都不能触及真实人生,“我-你”创造出关系世界。

二、“我-它”和“我-你”的师生关系

人与人之间具有“我-你”和“我-它”的双重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将关系哲学纳入到教育视野中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对师生关系的澄明和建构具有推动作用。

“我-它”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两种类型。首先,在“教师-学生”型关系中,教师占有学生,教师需借助学生来满足自我利益诉求,学生铸造教师。其次,在“学生-教师”型关系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利用的对象,学生通过对教师的经验而获致分数,教师塑造学生。显然,不论是哪一种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平等的,不是教师凌驾于学生就是学生优先于教师。

这样的教学活动极易导向“教师中心主义”或“学生中心主义”,任何一种都是极端。简单点说,学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师是学生获得分数的范式,如若师生之间相互“利用”充斥整个教育活动,师生关系的本真力量便会衰弱减退,所谓完成了教学目标仅是表面的完善,学校就像异化的工厂,生产出大批量化的“人才”。“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5]如果师生关系仅限于“我-它”,则教育不可谓教育也。

“我-你”的关系是一种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双向关系。在“我-你”的师生关系中,教育上升为一种情感上的享受。教师和学生真诚相遇,打开心灵大门,以纯全自我与你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师生互为主体,教师在与学生的相遇过程中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这种相遇摒弃了师尊生卑的传统观念,在此间,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生在对话中是平等的人格,没有优先性,他们互相敞开自身,在相遇中,双方精神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获致愉悦的情感享受。师生在真正的“我-你”关系中追求“永恒之你”,由此,本真的教育在相遇中显现。

在“我-你”关系下只有纯粹你我,而师生间产生的情感只是他们相遇的附属产物,情感寓于教育关系,但教育关系寓于爱,爱是情感的一种。师生在相遇中敞亮自身,这种态度下的师生是平等的,“我-它”的经验利用功能在此消亡,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螺旋式上升的共同进步的过程,教育不仅要安身立命,更要诗意栖居。

三、师生关系的实然和应然

当代教育,师生关系多是“我-它”和“我-你”杂糅在一起,但两种关系却不平衡,“我-它”正进一步吞噬“我-你”。在“我-它”的授受关系下,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以学习知识这一间接手段取代直接经验,把对‘它之世界的直接利用简化为专业性的利用”。[6]目前,教师迫于压力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但如果抛开其中的功利欲望来说,“我-它”关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生存发展所需,需要有“它”来完成基本教学目标。

“我-它”的实然存在或许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师生之间的经验利用功能逐渐膨胀,教育势必会在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绝不能将“我-它”型师生关系上升到价值的高度。教育兼具教人和育人双重功能,即教人以知识和育人以成才,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二者却不平衡,师生关系应去向何处?

在分析过两种师生关系后,师生关系的双重脉络逐渐明晰,诚然,“我-它”型下的教育活动的确使学生获得了应获得的知识,但教育绝不止步于此。“我-你”才是师生关系之应然,师生关系向高处延伸是应有之义,从“我-它”型跨越至“我-你”型是当代教育所需。

师生关系要超越“我-它”,爱因相遇而弥漫在教育中,师生因为对方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从而直接进入教育关系的本真,师生双方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价值。在教育中要抛弃对象性的占有欲。因此,为避免师生关系走异化的歪路、避免教育走对象化的老路,当代师生关系需要跨越“我-它”和“我-你”之间的鸿沟,这是决定性的一步,师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畅所欲言,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教育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合一。

师生关系本是一种结缘性存在,在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时,不仅要在主客体语境下看师生关系,更要跳出“我-它”的现时局限,只有这样才会呈现出完整纯全的师生关系,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幸福之学。

参考文献:

[1][3][4][5][6]马丁·布伯.我与你[M]. 陈维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17,26,51,56,6.

[2] 何光.“我与你”和“我与它”——读布伯《我与你》[J].读书.1987:(9).

猜你喜欢

本真师生关系利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画与理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