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及现代启示

2017-10-21田苗

东方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天命道义能动性

田苗

摘要:本文以聯系和发展的眼光就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展开讨论,然后结合现代社会谈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内涵现代启示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则对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是一段孔子的弟子子路与掌管城门开闭的人的对话,这简单的对话,可以说概括了孔子的一生,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他人对孔子的评价,然而,从孔子一生的行为处世来看,这个评价非常贴切、深刻且具有影响力。

那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知道不能够做到却要努力去做”或“知道目标遥不可及却要为之奋力拼搏”,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定与执着,带有褒义色彩。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似乎暗含着另外一层带有贬义色彩的意思,“不可”理解为“不可以、不允许”,带有约束和强制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知道不允许的事情却偏要去做”或者“明摆着的规矩却偏要违反”,带有“明知故犯”的意思。在现代看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这两层意思都有其解释的合理性,但是我在这里谈的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有前提条件的。条件就是在孔子主张的“仁”的指导下,“为”的行为也要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而不是越轨、叛逆,甚至明知故犯。

明确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表义范围后,可将其分为两部分来进行深入分析,一是“知其不可”,二是“而为之”。 首先,“知其不可”是从客观方面来说的,具有客观必然性,我觉得“知其不可”与孔子的“天命观”的内容之一符合,即“承认有人力不可支配、不可抗拒的客观力量的存在”,或者说“知其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知天命。其次,“而为之”是从主观方面来说的,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带有孔子的“使命之天”和行义尽道的意味,即“肯定为仁由己,显示主体的自觉能动力,确认人的主体力量的发挥”,带有某种使命感,在天命的困限中行义尽道。由此,孔子的“与命与仁”的观点与“知其不可而为之”达到了统一,既可以说是“尽人事,听天命”,也可以说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支撑孔子去做“知其不可而为之”事。

总的来说,“知其不可”是天命决定的,人无法主宰天,因此,孔子将他的着力点放在“而为之”中的“为”这个字上。纵观孔子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倾其毕生之力,践行仁政;周游列国,游说四方,虽“累累若丧家之犬”,却不改其志;然后作《春秋》。 孔子没有因为炎凉世态就失去信心,也没有因为政治风雨就逃避出世,相反他一直对所行之道充满信心,有毅力且坚定。“虽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曾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没停止躬身行仁,仍然积极入世挽救世道,怀着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仅是孔子修身修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处世之道的出发点及标准。把“知其不可而为之”放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彰显出它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孔子那样,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给现代人的启示值得借鉴并吸取。

在我看来,“知与为”的境界可以分为四层,一是知其可为而不为,这种态度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懒得烧蛇吃”;二是知其可为而为之,这是一般人的行事准则;三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也是一般人的行事态度,也叫“知难而退”,并且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处于二、三两层境界;四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提倡的,是“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需要从中学习的。

就如天命那样,一切祸福必有命定安排,我们无法主宰世事,也不能避免困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无法改变甚至扭转,改变困境的可能就来自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我们“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话,永远都是陷于泥潭中而无法自拔,连自救的机会也不善于把握,这样的结果就是永远也不会从困境中脱身,说得严重一点就相当于“自灭”。具体来说,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懈怠,口口声声说自己不行,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这不仅是缺乏自信和勇气的表现,同时也是极其严重的消极心理,他们根本没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没去试一试,怎么会知道不行呢?此时, “知其不可而为之”给了我们第一个启示:在困境中,要拿出埋藏在内心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和坚定的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遇到困难而不为,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而为起码能够减少失败率,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况且“知其不可”常常是个人的判断,往往是自己被自己打倒了,然而世事难料,“为之”的道路虽艰难,但随时可能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从“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畏惧,超越了作为敌人的自己,强化了内在的自己,这种既超越又内化的自我主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所必需的,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在“知其不可”而迈出“为之”的步伐后,“知其不可而为之”将给我们第三个启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目的是为了政治安稳,为了国家太平,这种目的是高尚的,是符合道义的。那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决定“知其不可而为之”后,“为”的目的要纯洁、崇高、符合道义,不能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破坏大局,也不能因为暂时的利益而埋下后患,“为”的每一步都要按道义行事。

在孔子的年代,有一句“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在现代,有一首歌的歌词将“知其不可而为之”译成了白话文,同样具有魄力与说服力,“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参考文献:

[1]申来津,陈琳.儒家文化对人生的精神关照[J].求素, 2003,2,149-15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3]李晓英.道德践履:孔子道德沦的特质[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4-19.

[4]陈莹.浅析孔子为政之道的人生哲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12,42-44.

[5]戴新虹,田笑霞.谈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人格修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8-40.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命道义能动性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王根保藏枪
道义
张山毅
吉光片语
不安天命,愿汝可明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