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10-21汪双双

东方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汪双双

摘要: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婚姻关系不稳定感和主观幸福感不足等。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对当代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析,并结合现代城镇化建设意见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实施,中国正在经历者快速的社会结构转型,农村青壮年人口逐渐向城市大量迁移。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全国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4700万为农村留守妇女。吴慧芳(2009)认为农村留守妇女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已婚且居住在农村,丈夫至少6个月以上长期在外,回家次数较少[1]。据国家农业部统计,2009年全国有1.3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据此,有社会学者估算,若其中有5000万为已婚男性,则中国目前最少有4700万农村留守妇女。她们的身心承受着多种生活压力,特别是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妇女在缺少丈夫的情况下承担起农业生产劳动、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因此其面对的心理压力、生活压力会比其他非农村留守妇女要更多,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1 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婚姻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婚姻关系不稳定是夫妻分离家庭担心的主要问题。总体上说,外出打工的一方主动提出离婚的较多,特别是在外打工收入较高的人主动提出离婚的居多;如果是外出一方(男方较多)长期在外,对家里不管不问,不寄钱回来,家中留守一方也会因无法忍受而主动提出离婚。农村留守妇女中的一些人遭遇婚姻“红灯”,农村“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一是由于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导致家庭破裂。再者是由于分居,夫妻交流少,感情日益淡薄,天长日久丈夫感情转移,夫妻最终离异。

在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心理方面,杨雯婷(2013)在对600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性健康量表(XJK)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在性行为健康上显著的低于全国常模,而性行为偏离则显著的高于全国常模得分[2]。这表明农村留守妇女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对于性保护,安全性行为,包括自我生理卫生的了解程度都处在相对全国常模平均水平之下。

1.2 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

陈雪娥(2007)通过对195名皖北某村的留守妇女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研究她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20一29岁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3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留守妇女,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留守妇女,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3]。

1.3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

丈夫外出务工,大部分留守妇女要独立承担起家庭重任,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还要兼顾农业生产由于少人分担,留守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要扮演多种角色,因此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冲突状态,社会支持不足。魏翠妮(2006)对苏皖地区221名留守妇女调查发现,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困难后获得的支持网络依然是由亲戚邻居组成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农村妇女在丈夫不在的时候,遇困难后最多求助的还是传统网络中的亲戚邻居[4]。

1.4 农村留守妇女的焦虑与抑郁情绪现状

陈丽等(2012)年以是否为留守妇女、年龄特征、文化程度等为自变量,以是否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焦虑症状与是否为留守妇女、年龄、配偶是否健康等因素有关,其中留守为焦虑的危险因素;年龄、配偶是否健康和家庭是否和睦为焦虑的保护因素。另外结果分析表明妇女抑郁症状与留守状况、配偶是否健康有关,留守状况为抑郁产生的危险因素[5]。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中较为凸显的问题。由于面对生活的压力、农活的重担、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等问题,不少农村父母在睡眠、身体等问题上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 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2.1 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农村建设投资力度,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發挥村组织作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如加强农村业余文化建设:在乡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村为单位成立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团、具有积极向上性质的聚会和比赛,加强农村留守妇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提高其农村劳动时间之外的丰富性。这不仅可以暂时填补农村留守妇女因丈夫长期外出打工所造成的情感空虚,同时又可以扩大她们的社交圈,使她们在群体活动中,互助互利,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便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2.2 在农村留守妇女和其丈夫间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

国家《劳动法》规定,城镇干部职工每年享有休假时间,两地分居的夫妻享有探亲假,探亲时单位要提供临时住房,并报销往返车费。而“男出女守”的分居夫妻则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一年时间里,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相聚的时间甚至一个月都不到。仅在农忙时期和过年期间,夫妻团聚,且在这些时期,由于农忙季节和春节走访等活动,二人也很难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谈心。因此,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如可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或制定农民工“探亲节”、“探亲假”,给予为中国农业发展及城市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村留守妇女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在。“男出女守”的家庭生活模式中,建立夫妻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应为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提供机会与平台;相关工作单位应在假期、调休等员工待遇方面提供便利,加强夫妻双方的联系与沟通。endprint

2.3 开展良好的宣传工作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一些焦虑、抑郁情绪,性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应定期加强社会工作者进农村工作。社会工作者可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方式,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便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分享相互的经历,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专业的技术工作者也可通过开展专业的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相关的法律咨询等,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提前预知自己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心理波动;在思想波动时可以选择哪些渠道回复平衡。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对自身身体、心理双健康的健康理念。

2.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妇女面对的精神和身体双重压力有较大的效果。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亲子支持系统、父母支持系统、爱人支持系统和朋友亲邻支持系统。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来讲,加强与父母、公婆的沟通和交流,深化与孩子的亲情关系,建立良好的夫妻沟通渠道,学会与朋友、邻居和睦的共处,对于缓解其精神压力有较大的作用。

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建设,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心理干预,通过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与亲人之间的沟通机制,帮助农村留守妇女有效的应对生活压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政府、社会和家庭应该从各个层面对农村留守妇女给予关爱。在实现中国梦、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留守妇女依然坚持在家庭和社会最需要她们的地方,政府应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给予相应的关注和政策的干预,使其不在改革的浪潮和社会的腾飞中掉队。

参考文献:

[1]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6(2):18-23.

[2]杨雯婷.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J]. 华章, 2013(27).

[3]魏翠妮.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陈雪娥.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皖北某村的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陳丽, 吴建军, 窦世强,等. 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5(8):98-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第一批)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