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传佛教音乐的风格与意义

2017-10-21胡东明

东方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佛教

胡东明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音乐是艺术形式中最活跃,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音乐也就成为了,传播宗教教义的重要途径。藏传佛教充满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和独特的音乐个性,可以说它的各个领域都是充满着音乐的,音乐,是佛教内容最基本的载体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藏传佛教音乐宗教

一、藏传佛教音乐的起源

西藏宗教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600年的本教时期,与辉煌的古象雄文明一同诞生。本教时期的宗教音乐是西藏宗教音乐的萌芽时期,成为了西藏宗教音乐的起点和基础。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西藏地区传入了许多本地没有的音乐和乐器。藏文史书《巴协》中记载桑耶寺初建时期“南面两层的三间乐器库装满了乐器。”想必当时有众多的乐器从印度、尼泊尔、西域各国流传到西藏。

二、西藏宗教音乐的“前弘期”与“后弘期”

西藏宗教音乐的“前弘期”出现了坐地钟以及各种碰铃、铜锣、胫骨号等宗教乐器,第一次表演了佛教密宗金刚神舞“羌姆”,伴奏乐器用了本教的柄鼓和单钹。初期的羌姆音乐形式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没有旋律的打击乐伴奏。藏传佛教初期的宗教乐器主要是以鼓钹为主的打击乐器以及胫骨号等发单音的吹管乐器。“前弘期”主要是西藏宗教音乐发展和吸收多元化因素的时期。

藏传佛教音乐从“前弘期”的传播到“后弘期”的复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后弘期”初期的标志是西藏第一部论述音乐的著作《论音乐》问世,作者是萨班贡噶坚参。“后弘期”的前期,寺院诵经音乐开始迅速发展。寺庙的兴建加上僧侣的扩增,以及诵经活动的普遍化、集体化等,遍布寺院的大量僧侣把当地民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甚至把曲调在不知不觉中掺杂到诵经的音调中去,使各地的诵经活动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后弘期”后期阶段,诵经调变得更加多样化,开始出现“措鲁”、“羌姆央”、“顿央”的区别。众多僧侣在一起集体诵经,使诵经节奏更加鲜明,音调更加具有歌唱性和统一性。民间的“玛尼调”也从单一的诵唱六字真言衍变成诵唱“本杂古家”等各种经文的诵唱。

三、藏传佛教音乐的种类和特点

1.诵经音乐

诵经音乐是藏传佛教音乐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诵经音乐以人声为主,在藏传佛教音乐里寺院僧人诵经的音调是极富有藏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它的产生必定有其遵循的基础和规律,藏传佛教音乐诵经调具有宣叙性,接近于语言的音调,使用的音域较窄,节奏较均匀,节拍多用四三拍和四二拍,也有一些节奏较自由,同时在念诵时主要用鼓钹等打击乐器击节伴奏。

2.寺院器乐音乐

指与僧侣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礼法规矩的音乐形式,主要是法事仪典、迎送活佛、节日巡游等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发展和传承,以及过后的再创造种类多样,衍生出了很多广为熟知的器乐音乐,例如宁玛派敏卓林寺独特的甲林吹奏等。

3.羌姆乐舞

“羌姆”俗称“跳神”是流传在我国广大藏族地区宗教寺院中的一种祭祀活动。这种乐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源于西藏,流行于整个藏区。羌姆的最初形态可能只是以形体动作为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并逐渐完善和规范。羌姆起源课追溯到公元8世纪中叶,据考证,羌姆是莲花大师在印度大乘佛教密宗“金刚舞”的基础上,吸收了西藏本教的舞蹈元素以及阿卓鼓舞和面具舞等民间歌舞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仪式性舞蹈,也就是后世羌姆乐舞的雏形。当然,也有人认为,羌姆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就流传于西藏,在莲花生入藏之前就有本教羌姆的存在。如今在藏族民俗生活中,歌唱与舞蹈的关系几乎是密不可分的,而羌姆乐舞与民间歌舞正好相反,在正式的表演中均不用人声演唱,而只用寺院专门的鼓吹乐队。

四、藏传佛教音乐的乐谱体系

藏传佛教音乐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到7世纪间,仅晚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希腊字母谱,堪称历史悠久。其中有记谱的咏叹调;各类无高音打击乐器,如古谱,钹谱;各类号,如长号谱;个别寺院的旋律乐器曲调谱,如拉卜楞寺的藏传工尺谱。藏传佛教的乐谱尤其强调形象,以曲线谱为主,并兼有色彩谱、图文谱、文述谱、指法谱、节目谱以及个别寺院的工尺谱等,形成多元化的记谱体系。它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掌握了用曲线的方式记录人声咏叹调,并形成藏传佛教咏叹调作曲体系,这样的作曲在音乐史上是一大创举。藏传佛教的记谱体系有形象而生的忒安,手法繁复,符号零散,图形复杂,时值、速度、音高不强调精确的表达,这与五线谱形成了对比,同时与西方现代记谱法颇为相似。这也是藏传佛教记谱法不能简单的拿科学與不科学来进行判断,而应该对它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调查,才能对整个藏传佛教乐谱进行正确的评估,确定和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但是藏传佛教乐谱体系也有着明显的缺陷,没有针对经文的唱诵记谱,所以数百首经文调只能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传播,影响了艺术的发展。由乐音旋律形成的大量器乐曲谱也没有记谱,只能呈现单一的师徒传承的方式。还应借鉴世界其他记谱法来完善打击乐记谱的精准性、速度、时值,使藏传佛教音乐的乐谱体系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存与长久的传承。

五、藏传佛教音乐的意义

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佛教思想和意境,通过音乐使聆听者产生宗教美感,佛教仪式中的音乐,对听者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虔诚,清净,悠远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感化力量,能够培养佛教徒对众生无量的慈悲之心。佛教音乐对僧人的修行以及对佛法的弘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佛教音乐,对于帮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消融社会矛盾,改善对立与差异有重要的意义,在佛教的众多法门中有“音教”一说,即以音乐来济度众生,以“声为教体”,所以“五明”中也有“声明”。雅正和谐的声音,对人心的教化具有巨大的功效。通过反复地吟唱,唱念,使内心的情绪平稳。平和的音调可以使人心灵宁静,思路清晰,想象丰富。更能令人身心愉悦舒畅,保持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思想对正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我国,构建生态环境,加强环保意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佛教音乐就给我们这样一个捷径和方法,致使我们通向客观,因此要想恢复我们本来美好善良,慈爱的面目,平息纠结于内心的各种烦恼,调整内心的矛盾,使身心与外界万事万物相互统一和谐,佛教音乐无疑会有着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2]觉嘎《藏传佛教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读者 2007年第7期

[3]田青《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寺院佛教
佛教艺术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宽恕
拜佛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看中国·在浙江
悟道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