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丝剥茧找特色

2017-10-21王丽

东方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篇文章特色文章

王丽

很多语文老师都在苦恼:语文课如何能让学生学的轻松、快乐并能有所收获。我觉得抓住一篇文章的魂,找出它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将这些与文中的知识点相串和,就能将每一篇文章都讲出它独有的神韵。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自己归纳出来的一些找特色的方法。

一、以介绍人或物为主的作品。对于这些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采用“简介法”来使文章增添光彩。如八年级上册的《老王》,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人力车夫老王与“我的一家”的交往,从而揭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这篇文章的聚焦点就是老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老王的艰辛和善良,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老王的个人简历,这就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学生制作的简历包括:姓名、职业、家庭情况、体貌特征、接人待物的风格、后事料理的情况等。学生分析到这一步,对文章的理解已渐入佳境,我趁势让学生总结老王的形象,学生很自然的将“善良、淳朴、厚道、悲苦、知恩图报”等词脱口而出。又如古文阅读中的《核舟记》,学生也使用简介法,将一只核舟的枝枝节节都分析到位:将核舟的长、高、原材料、字色、字型、构造、后人评价等众多细小的因素归结于一张表上,这就不仅仅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了解透彻,还有助于他们识记文章大意,背诵课文,且这种形式更乐于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古文范例还有《木兰诗》。

二、以抒情或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找其核心将其核心放大,巧串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文眼。找准了,不仅使文章更易理解且在讲述过程中,主题更易突现,教学层面更易升华,如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先生读书不为求官,喝酒只为尽兴,活的洒洒脱脱、坦坦荡荡,一个“本我”呼之欲出,那么我就抓住这一特点,突出一个“真”字,让学生找他“真”在何处,首先,他有“真行”:读“真”书,不畏功名利禄;喝“真”酒,不矫揉造作;写“真”文,不违背己意。其次,是“真人”:不要世俗名号、不要官场功名、不要浊世荣利。这一切都源自他有一颗“真心”:心存释然(欣然忘食)、心存淡然(晏如也)、心存自然(忘怀得失)。讲到这一步,学生就明白,先生虽遁隐,但他是英雄,渴慕上古,是对当世君主的讽刺;安贫乐道,是对世人俗世的抨击;始志不渝,是对自身高洁的写照。抓住“真”字,就抓住这篇文章的魂了。类似的文章还有《马说》,这篇文章最突显的就是“悲”:悲遭遇、悲世道、悲结局。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深挖悲的根源,体悟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串讲出来的文章生动而不乏味,集中而不闲散,易解而不难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层面,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叙事性作品。在找其特色的过程中,可先寻找叙事的线索,根据其中人或物的发展,巧妙设计一些“成长历程图”、“心路发展图”、“行程路线图”等,让学生依据清晰的脉络了解事件的梗概,树立清晰的形象,如八年级下册的《我的第一本书》,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所说的第一本书并非仅仅的一本书,而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并伴随着心路历程和人物成长历程:

1、成长历程:父亲的书-----我的半本书----另半本

2、心路: (好奇) (善良,友善) (心酸感动)

3、人物成长:懵懂少年 文化浅薄 聪明肯学

1、成长历程:------两本书---------真正的一本书

2、心路: (浓厚的父爱、浓郁的人情)(惊奇外面世界)

3、人物成长:新文化旅程的开始 作家

文化学习的结束 货郎

一旦形成这条脉络,学生对课文一目了然,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发出感慨“知识改变命运”。这比让学生分段,概括段意来理解文章效果更好,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而且会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激辩的过程,因为在一步步发展中学生有争议有讨论,有分歧有共识,这就绝对打破老师的一言堂。又如《使至塞上》,可设计行程路线和心路历程两条并行的线来揭示主题。

四、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学生一般不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以为其中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但是却给老师提供思维发散的平。我们可以让学生为文中所状之物作图并让他自己用自我独到的感悟为图命名,亦可称之为“绘图法”。如在讲《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写景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先布置学生小组绘画他们所能想到的情况,而后挑选有特色的作品让学生画在黑板上,让余下的同学看景命名,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许多有创意的想法“黄沙追日”、“流金岁月”等既时髦又富意境的名字。“绘图法”应该是在教学中老师们用的较多的方法,如果碰上写景状物的文章,在采用“绘图法”的同时,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画上题几句小诗并为自己的画起一个雅号,对于教学也是不无帮助,范文又如《爱莲说》。

五、对于一些意象或主题相近的文章,我们可采用“抽取、比较”法,我們如果能抽好其共同性,就能达到“举一隅反三隅”的效果。在讲巴金的《日》时,我将其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作比,二文都写到冷月,但一个在巴金笔下死去,而另一个在苏轼笔下成为传情的纽带,就以此让学生体悟“意象”一词,从而让学生学会两只脚走路,双眼看世界,告诉他们心境不同,会让同一个事物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层面。作这种意象接近文章的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高屋建瓴的领悟文章主体,领悟语文的奥妙所在。又如《过零丁洋》和《山坡羊 潼关怀古》两篇文章都写到战争,作者都担忧国家,如若对二者这些共同点抽出,还会发现许多不同点:文天祥心忧国事,张养浩心系万民。于是我让学生两篇比较说感受,最后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民如文天祥,国装心中。官如张养浩,民生至上。再有圣君明主,国如何不昌盛?民如何不幸福?这种“抽取、比较”的方法,需要老师有教学敏感度,并善于拓展延伸课本内容,长期坚持使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教学摸索中的一些尝试。其实寻找语文课的特色如同语文教学一样“寻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要熟读教材,研透教参;切要勤于思考,多于尝试,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敢于摆脱旧思路,尝试与文本角色互换,将自我融入到文章中去,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文本,问一问自己,假如我来学这篇文章,吸引我的是什么?假如我来写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是什么?也许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怎么办,在语文课上,学生会回赠给我们几个“真不错”的。

透过那字里行间的文章,我们可发掘的东西实在太多,将这些闪光点细细归纳,巧妙联接,“退茧成蝶”的美丽课堂就会显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篇文章特色文章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