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微课”邂逅,“微时代”下的数学教学

2017-10-20叶冬梅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微课

叶冬梅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在当下教学中正悄然流行开来。与“微课”邂逅是“微时代”下数学教学的应然选择。教学中,通过“微信群聊”、“微博链接”、“微圈评价”等方式,创建、深化、助推儿童的数学微课学习。

【关键词】微课教学;微信群聊;微博链接;微圈评价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型——“微课”,正在数学教学中悄然流行起来。数学教师运用手机、iPad、摄像机等将学科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拍摄下来,制成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供学生课前、课中或课后展开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角度微”、“主题微”、“内容微”是数学微课的显性特质。由于“微课”声像俱全,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与“微课”邂逅是“微时代”下数学教学的应然选择。

一、微信群聊:创建“微课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样态,直观、生动是“微课”的显性特质。在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征、认知倾向性等,以便向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微视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动力。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之前,笔者将预制好的“微视频”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中,让学生观看。微课内容大致为:将一个梯形旋转180°,产生新的梯形,新的梯形平移,和原梯形拼合,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发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原来梯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原来梯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孩子们在观看微视频后,在微信群里引发了热烈的数学群聊:

生1问:梯形除了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外,能不能转化成其他图形啊?男一个学生回答:我爸爸说可以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样推理梯形的面积比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更方便。

生2问:既然梯形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又可以转化成三角形,那么梯形可不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另一个学生回答:我姐姐是一位大学生,她说可以,只不过很麻烦,没有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简单。

生3:如果是直角梯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吗?另一个学生回答:我姐姐说,沿着梯形的中线(中位线)端点往底邊作垂线,然后将小三角形旋转180°,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师:无论是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是将梯形转化三角形、长方形,都是数学“转化”思想的体现。无论哪一种转化,都运用了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平移和旋转”的策略。

运用“微课”翻转教学,运用“微信”展开群聊,创建了兒童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孩子们在这个平台上借助文字输入以及语音对话等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袒露出来,表达见解、观点。如此,微课充分发挥了个性化教育的功能。

二、微博链接:深化“微课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一些微课视频有意识地链接进自己的博客中,以便让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时拿出来为自己所用。要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界面,链接一些从网络上搜集的有价值的学习素材,编制成丰富的“学习包”,以便助推儿童的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约分和通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手机里或电脑上观看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大致讲述的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将分数进行约分和通分。约分时,通常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作为除数,通分时一般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学生看完微课视频后,笔者为了检查学生观看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一些“进阶练习”展开自主检测,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还不熟练,不能直接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基于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后登录“教师博客”,点击视频链接,让学生再次回到微课学习界面,再次了解“怎样运用公倍数通分?”“怎样运用最小公倍数通分?”“什么是一次约分法?”“什么是逐次约分法?”在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回到“进阶练习”的界面,继续计算。如此,通过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边学习、边练习,孩子们能够自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自我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闯关游戏包装“进阶练习”,以便让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富有趣味。学生在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感受、体验到自我数学的本质力量,由此渐渐喜爱数学、研究数学。

三、微圈评价:助推“微课学习”

运用“微课”进行数学教学,主要是让儿童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进阶练习”了解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为了助推学生的“微课学习”,在微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朋友圈”,让学生同伴、学生家长参与学习评价。注意,这里的“朋友圈”是广义的,既包括微信中的“朋友圈”,也包括网络上的“朋友回复”等。通过“点赞”、“点星”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展开个性化评价。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时,笔者出示导学单:1.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如何验证猜想?你准备用哪些实验工具?2.实践: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周长,算一算它们的商,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导学单,学生展开动手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学生遭遇困难,笔者让学生观看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微课的主要内容是“绕线法”和“滚圆法”的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际操作演示,如绕线时,尽量不要让线在圆周外有多余,滚圆时要做一个记号,从哪里开始滚,还要滚到哪里等等。这样,通过猜想实践、微课观看,学生形成了个体性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可以将这些活动经验、探究方法、理解了的数学知识以及圆周搴的历史文化等发送、上传至“朋友圈”,让其他的同学、家长、老师参与评价。通过他们的评价,学生可以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探究水平,增进学习的信心,而教师则可以清楚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设计。

“微课”开启了数学教学的“微时代”,拓宽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微课”与“微信”、“微博”以及“朋友圈”等的“联姻”,形成了“微课链”,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具个性,数学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具活力。实践中,要因人而“微”、因课而“微”、因地而“微”,以便让数学微课教学更具实效!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