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17-10-19贾德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贾德民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及战略选择。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社会化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决定了这项改革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应对其面临的各种困境找出解困之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76-02

后勤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利展开及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我国大部分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域开展了诸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特定的新生概念,它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属于社会学范畴。《辞海》中将“社会化”一词定义为普遍化。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是指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依据社会分工的不同,组织社会各方面进行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由单个、分散、封闭的小规模生产,逐步发展进化为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一词,意在将高校后勤C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其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方面有助于高职院校后勤走向市场,使市场成为其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在普通高等院校实践多年,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不完善,动力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1月转发教育部、国家纪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和税务总局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该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目标。随后,2000年、2001年、2002年底分别召开了第二、三、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三次会议的召开,在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也提供了诸多改革思路与方向。2007年4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会中,与会者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过程当中的规范化建设为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可以说,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期是国家倡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高峰期,出台改革意见并召开了诸多相关会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有文件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指导意见,政策不完善,动力不足。

(二)服务质量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职院校师生的需求是推动后勤管理向社会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来源。按照“有需求,就有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规律而言,商家最为重视也是其最应当重视的问题是消费者的需求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后勤服务面向的群体对其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并不高,集中体现在对洗浴、食堂餐饮以及宿舍供暖等方面。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也不断随之提高,造成服务质量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在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如何协调好随之而来的种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所在。

(三)服务多样性与统一管理的矛盾难以协调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社会化的市场竞争机制,以适中的性价比为校内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消费者的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满足这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学校后勤需要引进的机构大大增加,如餐饮、物业修缮、校园绿化、卫生服务甚至是交通运输。然而,这种多样化服务体系的引入与构建,必然会为高职院校的统一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冲击。特别是这种改革对高职院校人员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社会化改革必然会引入众多社会人员,这一群体受到商家的单独管理,对于其员工福利、薪资、人事管理等问题学校无从过问,这会大大降低学校对员工福利及福利水平的维持能力。而学校的管理手段也将会由统一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为商家的自主经营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社会化改革强调其过程性,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何正确应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高职院校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坚持改革方向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一种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国家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必然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中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且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较好的后勤服务与保障的机构,使高职院校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可能。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复杂性决定其不可一蹴而就,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肯定改革取得的各项成果、正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深化与推进改革,坚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

(二)明确定位,完善管理制度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校方作为各项决策的制定者,其所担任的角色为甲方即雇佣者。因此,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校方应当积极承担起对乙方(商家)的管理、监督以及协调的责任。这要求校方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始终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从全体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将为全体师生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后勤服务实体的涌现也是商家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掌握主动权,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与手段提高商家的服务水平。

(三)加大投入,保障运营环境

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校方作为甲方,要对乙方(商家)的各项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如,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准入制度,对于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商家坚决予以抵制,而不是一味地降低准入门槛。而对于准入制度的制定,甲方也要在充分听取师生意见,了解其需求,并从实际需要出发来制定。同时,建立专门的后勤考核组,按照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对商家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的过程也是商家不断认识自我提高服务水平的过程,同时学校也能够向商家反馈后勤服务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促进甲、乙双方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職院校要坚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想取得實质性的进展与成果,必须遵循“市场化经营”的理念,以“消费者”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为辅助与调控手段。

参考文献:

[1]朱突,谢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普遍性难点及对策分析[M].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35-38.

[2]赵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困境及其解困路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3]郑海龙.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后勤装备方队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