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涉农专业学生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

2017-10-18黄伟东段海明毕亚玲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主要途径必要性

黄伟东+段海明+毕亚玲等

摘 要: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涉农学生的推广意识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全国很多高校、多个涉农专业均开设了《农业推广学》课程,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业推广技术与管理人员。该文以涉农专业学生为例,谈谈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为提升农业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涉农专业;农业推广学;必要性;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8-0128-03

推广一词最早起源于1866年,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提出的“大学推广系统”。随后,关于推广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广的范围不断延伸,农业推广应运而生。不少学者认为,农业推广与农业相伴而生,即自从有了农业,就有了农业推广,充分强调其历史悠久性。然而,世界上有组织的农业推广活动始于19世纪中叶,马铃薯晚疫病引起的爱尔兰饥馑事件导致全国大饥荒,Clarendon伯爵倡导建立小型的农业咨询指导机构,鼓励并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方式、提高栽培与管理技术,效果十分明显[1]。1929年10月,《农业推广规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律的形成。

基于农业推广的时空差异性,其概念表述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农业推广指的是针对农业、农村、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组织、教育、培训、指导、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措施,促进农业增产稳产、农村新兴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整套系统。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农业推广具有两层基本作用:一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全面的信息、超前的管理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其农业生产与管理水平;二是极力促进技术与成果转化,提高其经济效益,为“三农”发展助力[2]。

农业推广的实施主体是具有推广意识与技术的专业人员,大学生尤其是涉农大学生责无旁贷。尽管农业推广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的高等学校逐渐增多,但是学校培养的农业推广人才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择业导向不够明确。因此,本文以涉农学生为例,详细阐述新形势下深入、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增强其就业导向性。

1 农业推广新趋势

新形势、新技术赋予了农业推广新涵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推广展现出多种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3]:

1.1 推广工作的内容拓展 在农业推广发展的早期,以促进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等基本物质充足供给为目标,以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步入当今社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服务。除了先进农业技术培训与指导外,还包括农业大政方针解读、高新科技信息传播、市场营销指导、经营管理模式改进、居民生活改善咨询、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等。随着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咨询服务等工作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对农业推广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1.2 推廣对象的范围扩大 所谓推广对象指的是推广工作直接作用的客体,即用户。随着推广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推广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推广对象已由以往的单一个体扩大到系统组织。具体来看,当代推广对象不仅包括各个农村居民,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非农消费者、非农经营活动居民等。由此看出,农业推广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需求,绝非仅仅针对农村居民,亟待农业推广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1.3 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是实施推广工作的主体,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推广主体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行政类型发展为多种类型,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行政型、项目型、教育型、企业型、自助型等。更多类型、更多群体、更多机构加入到推广工作,势必将农业推广事业做大、做强,为有志于从事该行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4 推广方式与方法灵活多变 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农业推广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农民行为自觉发生改变,使其主动了解新信息、形成新观念、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然而,若想成功实现该目标,推广人员自身要改变传统的推广方式,注重多种推广方式与方法相结合,如基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法、基于有序归类组织的集体指导法、基于针对性更强的个别指导法等。因此,无论是农业推广部门、农业推广组织还是农业推广人员要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巧妙运用形式多样的推广方式与方法。

2 学生对《农业推广学》的误区与偏见

《农业推广学》作为一门涉农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然而调查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应付考试、拼凑学分,未能将其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等,并且存在一些误区与偏见。

2.1 认为《农业推广学》可学可不学 《农业推广学》对于“三农”服务意义重大,但其课程性质在不同高校表现不一,如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若为必修课,学生往往更容易在心理或意识上更为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课程的学习质量。然而,一旦沦为选修课或个性化拓展课,那么学生的重视程度就大打折扣,甚至有不少学生认为学与不学无关紧要。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课程设置、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动机等。

2.2 认为《农业推广学》只有空洞的理论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课程。不可否认,该课程系统讲述了推广及农业推广相关的诸多理论知识,内容繁多、体系复杂。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推广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最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很多学生单纯地从表面认为该课程的理论太空洞、过于枯燥,未能意识到其实践意义。endprint

2.3 认为《农业推广学》与就业前景无关 就业问题始终是摆在各类中、高等院校面前的头等大事,没有就业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植物保护等多个涉农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存在盲目性与自负心理,没有既定的规划与目标,没有脚踏实地的干事精神。甚至不少即将从事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销售的学生片面地认为这类工作就是简单的推销,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农业推广学》的学习无关就业方向与前景。

3 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必要性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交叉性、应用性综合学科,建立在农村社会学、营销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教育心理学、行政组织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推广人员与推广组织机构如何对农民及相应客体实施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自愿改变传统行为,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4]。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形势瞬息万变。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与政府对农业与农村的大力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新型农业发展”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離不开各级各类农业推广人员及组织机构的广泛参与。中、高等院校,尤其是涉农专业学校对于培养、输送高质量农业推广人才责无旁贷。涉农专业学生也应充分意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认清农业推广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明确国家特别是农业对于高素质农业推广人员的迫切需求。通过《农业推广学》的系统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推广教学能力等;能够使学生熟知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农业推广的基本理念与服务意识、掌握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技能等。与其它任何学科、任何课程一样,教师的悉心讲授与学生的高效学习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教会学生课程相关基本理论,而且要极大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深入领会、钻研课程内容,而且要从理论与案例中得到启发,逐渐形成分析、判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 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的主要途径

4.1 根据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优秀教材的选取是必要条件,有针对性地精选教学内容是高效学习的关键。以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教授编著的《农业推广学》系列教材为例,除了选择基本的重点理论知识点如沟通原理、推广方式、创新扩散原理等讲授之外,重点讲述农业推广理念、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注重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整套体系构建,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思路,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4.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所谓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班级学风、学生学习态度等,其中教学方式方法是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简单重复的说教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与注意力,成为困扰授课教师的一大难题。因此,在以传统课堂理论讲述的基础上,辅以参与式讨论、案例分析、情境设定、小视频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度,极力促成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双赢格局[5]。

4.3 打造室内室外双课堂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胆地走出去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教学活动也是如此。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无论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学生求知欲望,还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创业,都必须以室内室外双课堂建设为主要模式。具体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开展农村调研活动、邀请一线农业推广人员来校作报告等。学生唯有深入到实践活动中,到室外课堂内,才能更加明确当前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并结合室内课堂所学知识、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最终制定解决方案。这种双课堂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又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助推理论的良性循环[6]。

参考文献

[1]高启杰.理解农业推广:基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2,10:3-6.

[2]庄景鸾.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学的意义和要求[J].高等农业教育,1988,1:40-42.

[3]高启杰.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J].古今农业,2007,4:17-23.

[4]李佐同,杨克军,王玉凤.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86-88.

[5]王振磊,林敏娟.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02.

[6]余海兵,刘正,王波.依托“三下乡”平台推进《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2010,6:152-154. (责编:施婷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要途径必要性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高职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