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季不同追肥策略对稻茬晚播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2017-10-18何井瑞祖兆忠张明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产量生长

何井瑞+祖兆忠+张明等

摘 要:探索春季不同追肥策略对稻茬晚播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地区稻茬晚播麦科学追肥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用大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返青期、拔节期一次追肥和在返青期+拔节期、拔节期+叶龄余数1.5期2次追肥4种追肥方式对稻茬晚播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时间和次数主要影响小麦的成穗数和粒重,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的方式小麦群体结构合理,成穗率高,产量结构协调,单产最高达8083.5 kg/hm2。

关键词:追肥;稻茬晚播麦;生长;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8-0023-03

江苏淮北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稻麦轮作是主要的耕作方式。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结构和稻作方式的改变,生育进程推迟,腾茬普遍偏晚,加上频繁发生的异常气候,影响了小麦适期播种,晚播麦面积越来越大,给小麦安全优质生产带了较大威胁。适当的肥水运筹方式不仅可以促进稻茬晚播麦生长,而且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既提高产量,又改善品质。因此,研究稻茬晚播小麦春季高效追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高产、多抗、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淮麦33,千粒重40.5g,发芽率约85%。肥料选用普通尿素和施可丰牌45%三元复合肥。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于沭阳县陇集镇李徐村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开展,前茬种植中熟中粳水稻宁粳4号,单产8625kg/hm2。土质为砂姜黑土,地力水平中等偏上,有机质18.57g/kg,全氮1.25g/kg,速效磷15.96mg/kg,速效钾127.79mg/kg,pH7.3。

1.3 试验设计

1.3.1 整地与播种 收割水稻同时切碎匀铺,82kW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反旋灭茬埋草。11月19日播种,机械均匀撒播,播量375kg/hm2。播后采用麦田镇压器(专利号:ZL 2010 2 0677935.0)镇压,然后机开沟。

1.3.2 试验设计 试验地块统一播种,播后人工出沟划成大区,每区333m2,每区间隔80cm。基肥用量相同,45%三元复合肥750kg/hm2。春季追肥用肥种类和质量参照当地大面积高产田块,用量相同。即:尿素375kg/hm2、45%三元复合肥150kg/hm2。整个生育期内,施肥量折合纯N307.5kg/hm2,P2O5135kg/hm2,K2O135kg/hm2。根据小麦的生育期施肥,方式为人工撒施,若不遇降水,肥料撒施后,人工浇水。

1.3.3 试验设计 共设计4个处理。追肥次数分为1次(A1)和2次(A2);追肥时期3个,分别是B1返青期(2月20日)、B2拔节期(3月16日)和B3叶龄余数1.5时期(4月17日)。追肥次数和时期组合如下:A1B1、A1B2、A2B1B2、A2B2B3。2次追肥的每次施肥量各占1/2。

1.3.4 田间管理 (1)病虫草害综合防治。3月16日化学除草,每hm2喷施20%氯氟吡氧乙酸600mL+56%二甲四氯750g+15%炔草酯750mm;3月24日防治纹枯病和蚜虫,每公顷喷施5%已唑醇1500mL+80%烯啶虫胺·吡蚜酮120g;4月22日和4月27日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2次,用药相同,每hm2喷施30%戊唑·多菌灵1050mL+80%烯啶虫胺·吡蚜酮120g。(2)沟系配套。各区间沟系畅通,并与外围沟系相连,确保雨天不积水。(3)化学调控。4月27日结合防病治虫喷施淮安农科院飞龙公司生产的稻麦增产抗倒营养调节剂劲丰1500mL/hm2。

1.3.5 观测内容 每处理定5点,每点0.22m2,观测群体茎蘖变化;2016年5月25日,调查统计每点穗数,折算单位面积成穗数,每点随机取5~9株,15~20个麦穗,考查每穗粒数及穗构成;2016年6月17日每处理实收3点,每点1m2,小区脱粒机脱粒,按13.5%标准含水量折产,折算单位面积产量,测量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内主要气象要素特点 试验地小麦全生育期内(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6月17日),0℃以上积温2214.7℃,是近年来积温较高的年份之一,降水145.9 mm,降水日数42d,光照时数964.3h(表1)。全生育期内气候对试验小麦生长总体影响是利弊共存,利弊相当。播种前降水量大,土壤墒情适宜,冬前降温早,但越冬前和越冬期间气温偏高,降水少,入春后氣温回升早、回升快,降水少试验田偏旱,抽穗至成熟期光温适宜,雨水频繁。

表1 试验期内主要气象要素与常年比较(11月20日—6月17日)

[年 份 0℃以上积温(℃) 0℃以下天数(d) 降水

(mm) 降水天数

(d) 光照时数

(h) 无光照日

(d) 2015—2016 2214.7 21 145.9 42 964.3 47 常年(1990—2015) 2091.7 21.96 272.7 41.2 1186.4 47.0 ]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A1B1和A2B1B2两个处理分蘖增生速度明显比A1B2和A2B2B3早且快。2月20日至3月16日,A1B1处理单株平均增生分蘖2.0个,A2B1B2处理单株平均增生分蘖1.9个,而A1B2和A2B2B3处理单株平均增生分蘖是0.9个和0.8个。3月16日追肥之后,A1B2和A2B2B3分蘖增生速度加快,3月16日至3月25日,A1B2处理单株平均增生分蘖1.7个,A2B2B3处理单株平均增生分蘖1.9个,A1B1和A2B1B2两个处理单株平均增生分蘖分别是0.6个和0.9个。高峰苗时期,A1B1、A1B2、A2B1B2、A2B2B3处理单株带蘖数分别是3.9个、3.8个、4.4个和3.7个。从无效分蘖消亡速度上看,A1B1、A2B1B2两个处理比A1B2和A2B2B3无效分蘖消亡早且快。4月8日至4月17日,A1B1和A2B1B2两个处理单株平均消亡分蘖数分别是1.2个和1.1个,A1B2、A2B2B3处理单株平均消亡分蘖是0.9个和0.7个。

表2 不同追肥方式小麦群体茎蘖动态变化

[追肥

次数 追肥时间 基本苗

(万/hm2) 2月20日 3月16日 3月25日 4月8日 4月17日 4月27日 叶龄

(叶) 茎蘖数

(万/hm2) 叶龄

(叶) 茎蘖数

(万/hm2) 叶龄

(叶) 茎蘖数

(万/hm2) 叶龄

(叶) 茎蘖数

(万/hm2) 叶龄

(叶) 茎蘖数

(万/hm2) 叶龄

(叶) 茎蘖数

(万/hm2) A1 B1 234.0 3.4 369.0 5.9 828.0 7.9 958.5 9.2 1156.6 10.6 987.0 11.7 886.5 B2 259.5 3.4 402.0 5.5 640.5 7.5 1093.5 8.9 1240.5 10.4 999.0 11.3 831.0 A2 B1B2 223.5 3.4 355.5 5.8 783.0 7.7 976.5 9.0 1197.0 10.5 954.0 11.6 738.0 B2B3 253.5 3.4 406.5 5.6 610.5 7.5 1093.5 8.7 1195.5 10.4 1012.5 11.3 760.5 ]

图1 不同追肥方式小麦群体茎蘖动态变化

2.3 不同处理对小麦穗构成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追肥方式对小麦穗构成影响明显。比较一次追肥的2个处理,A1B2处理比A1B1处理单穗粒数多5.35粒/穗。从小穗构成上看,A1B2处理一粒小穗、二粒小穗、三粒小穗、四粒小穗的数量比A1B1处理分别多1.46个/穗、0.27个/穗、0.13个/穗、0.74个/穗,但A1B2处理比A1B1处理的退化小穗数少1.9个/穗。比较2次追肥的2个处理,A2B1B2处理比A2B2B3处理单穗粒数多7.07粒/穗。从小穗构成上看,A2B1B2处理比A2B2B3处理二粒小穗少0.74个/穗,而一粒小穗、三粒小穗和四粒小穗分别多3.32个/穗、0.49个/穗、0.94个/穗,退化小穗多0.9个/穗。4种不同追肥方式比较,可以明显看出A1B2处理效果最明显,单穗粒数最多,尤其是三粒和四粒小穗明显较其他处理增多。

表3 不同追肥方式对小麦穗构成的影响

[追肥

次数 追肥

时间 单穗粒数(粒) 一粒小穗(个) 二粒小穗(个) 三粒小穗(个) 四粒小穗(个) 退化小穗(个) A1 B1 40.65 1.07 5.41 6.76 2.12 3.5 B2 46.0 2.53 5.68 6.89 2.86 1.6 A2 B1B2 43.95 5.55 5.20 6.20 2.35 1.5 B2B3 36.88 2.23 5.94 5.71 1.41 0.6 ]

2.4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一次追肥的2个处理,A1B2处理比A1B1处理单产高313.5kg/hm2,从产量构成上看,A1B1处理比A1B2处理穗数多45万/hm2, A1B2处理比A1B1处理单穗粒数多4.35粒/穗,A1B2处理比A1B1处理千粒重高0.83g。2次追肥的2个处理,A2B1B2处理比A2B2B3处理单产高1144.5kg/hm2,从产量构成上看,A2B1B2处理穗数和穗粒数比A2B2B3处理分别高103.5万/hm2和7.07粒/穗,A2B2B3处理千粒重比A2B1B2处理高8.49g。从最终产量上看,4种处理单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A2B1B2>A1B2>A1B1>A2B2B3,单产最高的处理比最低的处理高1144.5kg/hm2。

表4 不同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追肥

次数 追肥时间 穗数

(万/hm2) 穗粒数

(粒) 千粒重

(g) 理论产量

(kg/hm2) 实收产量

(kg/hm2) A1 B1 562.5 40.65 36.49 8343.7 7255.5 B2 517.5 46.0 37.32 8884.0 7569.0 A2 B1B2 567.0 43.95 38.79 9666.3 8083.5 B2B3 463.5 36.88 47.28 8082.0 6939.0 ]

3 结论

(1)从对稻茬晚播麦的个体和群体生长影响方面上看,初次追肥在返青期比在拔节期更有利于促进早发生分蘖和无效分蘖的早消亡,成穗率高。从追肥次数上看,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方式更能促进稻茬晚播麦多发生分蘖,成穗率与在返青期一次追肥方式基本相当。

(2)从对稻茬晚播麦单穗粒数影响方面看,在拔节期一次追肥方式单穗粒数最多,好于其他追肥方式,其次是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的方式。从对穗构成影响方面看,在拔节期一次追肥与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的2种方式二粒、三粒、四粒和退化小穗数差异不大,但在返青期+拔节期两次追肥的方式一粒小穗明显高于在拔节期一次追肥。在返青期一次追肥退化小穗数较多,而在拔节期+叶龄余数1.5时期2次追肥的方式虽然退化小穗数少,但是单穗粒数也最少。

(3)从对稻茬晚播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方面看,在返青期+拔节期两次追肥的方式单产最高,其次是拔节期一次追肥方式,在拔节期+叶龄余数1.5时期2次追肥的方式单产最低。从对产量构成上看,追肥时间和次数主要影响小麦的成穗数和粒重。在返青期一次追肥与在拔节期+叶龄余数1.5时期2次追肥的2种方式穗数都不是最多,而且在返青期一次追肥粒重降低和退化小穗增多,在拔节期+叶龄余数1.5时期2次追肥虽然粒重增加、退化小穗少,但是穗型小。

因此,在生產上对于稻茬晚播麦,如果在返青期预计成穗数不足的田块,可以采取在返青期+拔节期2次追肥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足穗,也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粒重,从而提高单产。

参考文献

[1]凌启鸿,张洪程,程庚令,等.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3,4(2):11-17.

[2]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等.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学报,2002,28(5) :577-585.

[3]卢百关,杜永,李筠,等.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15,23(1):43-51.

[4]刘卫东,石广跃,卞寿祥,等.稻草全量还田小麦不同肥料运筹模式比较[J].农业科技通讯,2015.12:105-106,109.

[5]何井瑞,陈之政,韩必荣,等.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小麦发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3(4):47-49.

[6]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何井瑞,陈之政,韩必荣,等.稻茬小麦播种方式比较试验初报[J].江苏农业,2010(5):59-62.

[8]何井瑞,韩必荣,张明,等. 不同生育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0):12-18.

[9]郑惠玲,武继承,潘晓莹,等.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与补灌结合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6):18-23.

[10]顾国俊,季仁达,吴传万.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2(1):11-13.

[11]黄新杰,屠乃美.施氮对强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7,31(1):34-36,51.

[12]张素平,朱红彩,王玲燕,等.氮肥后移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7,3:39-41.

(责编:施婷婷)

猜你喜欢

产量生长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碗莲生长记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共享出行不再“野蛮生长”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野蛮生长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