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2017-10-15李冠妮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名著阅读

李冠妮

【摘 要】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章通过笔者组织的《呼兰河传》阅读教学课例,探讨了教师在语文课上如何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精心设计若干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习得独立阅读一本名著的能力,以及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最后,学生借助课程构建起阅读名著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呼兰河传;阅读;教学;名著

一、课例背景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舍本逐末,出于应试的目的,教学主要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将阅读异化为识记基本情节和人物主要事迹,导致学生无法亲历深度阅读的过程,更毋论习得文本细读的方法。

而任务驱动式的阅读教学则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围绕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对阅读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学习。较之一步步牵引学生到达“标准答案”的传统课堂,任务教学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训练阅读思维。本文以笔者在初中基础年级的优秀学生中开展的《呼兰河传》阅读课程为例,旨在探究利用学习任务的驱动,引导学生对长篇作品进行细读的教学策略。

二、课例综述

(一)课例资源分析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以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内容反映的是呼兰镇的风俗人情。这一学习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叙述主体是第一人称,以散文式的文笔展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阅读的兴趣;二是它分了七个章节来讲述呼兰镇乡民的生存故事,既有关联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便于集中分析人物形象;三是它具备深入探究的思想高度,体现在真实鲜活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对人性的抹杀。笔者根据文本的这些特点,以“从呼兰河人窥探中国民众的精神个性”为阅读主题,总共设计五次学习任务,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活动。

(二)课例描述

【学习任务:通过批注四、五章有关小团圆媳妇的段落,思考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

课堂片段——

师:大家谈谈对小团圆媳妇的印象?

生1: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乐观、倔强的人。乐观是因为被婆家打了以后仍然快乐;善良是因为她与“我”从第一次见面到后来都是笑呵呵的,没有一丝恶意;倔强是婆婆打她后不服从这种不人性的虐待,坚持回家。

生2:同时小团圆媳妇十分直率。根据当时的惯例,来到婆家的媳妇头三天是要看人脸色的,但她头天来就吃了三碗饭,没有所谓的含蓄,而是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性格。

师:这样的她与呼兰河的女人们有何不同?

生:她比呼兰河的女人都要活泼、大方、乐观、直率。

师:如果她不死,你们觉得她会变成怎样的女人?

生:她会和其他女人一样,接受当地人的思想,因为众人都是这样,唯独她不同,那么她就会想这是不是我的错?我是不是应该和其他女人一样:顺服,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师:结合前面的回答,你们认为她为何会落得悲惨的下场?

生:因为她不符合人们传统意识中的童养媳的形象。所以婆婆为了她更乖而去打她,邻居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多么封建迷信!

师:所以,呼兰河当地的三姑六婆觉得小团圆媳妇不守妇道、不够规矩,要把她最本真、活泼的一面压制下去,变成一个听话的媳妇。

生: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社会的封建迷信程度!

三、课例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一)一个教学目标下的多项任务挑战

笔者设计阅读课程本着的宗旨是: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学习任务是具有挑战性,可以刺激原有的思维结构,因此学生能从中获得新的信息、更加丰富的阅读经验。由此,笔者根据《呼兰河传》的文本价值,将阅读主题定为探究中国民众的精神个性。对于阅读小组的成员而言,这个目标的设定有不小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考虑在此大目标下设计阶梯式的多个具体任务,在激发学生挑战兴趣的同时增加难度。

比如,第一次的学习任务选择了小团圆媳妇洗澡这一情节切入,它是鲜活的农村奇观,是情节的高潮点。教师让学生思考凶手是谁,实际上是剖析呼兰镇施虐者与围观者(即民众)的心态。这一任务让学生从个体的悲剧中探究到群体的个性,从而得出了对旧时代底层民众冷漠、麻木的整体印象。其次,第二、三次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先训练学生整体归纳劣根性,再回到个体印证: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有二伯、康大叔、祥林嫂等等,这些人物既是底层群体的一员,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学生透過他们,打破了之前的刻板印象,让不同阶层民众的面目在脑海里活起来。接下来,第四次的任务是一项更高的挑战,它建立在前面几次的阅读和讨论经验之上。在丰富了对同类人物形象的认知后,学生就会自觉地将他与相似的人物进行对照,发现相同点,领悟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到此,学生基本达成《呼兰河传》的总教学目标。

(二)基于个体自主阅读前提下的反馈与互动

本文呈现的课堂片段背后,是学生持续一至两周的阅读准备。正因为有充分的个体自主阅读,才能产生丰富精彩的课堂互动。

首先,学生每一次的阅读反馈都是具体的成果展现:要么是细致的批注,要么是查阅网上相关的研究资料。其次,阅读小组的每个成员定期汇报成果,包括心得体会、疑惑等,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修正。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扮演聆听者和成员的角色,适时提供讨论方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者,教师建立阅读小组的微信群,当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时,方便成员和教师随时在群上交流,另外,学生有新的学习体验,也能及时与其他成员分享,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四、课例反思:从任务驱动到能力形成

任务驱动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回归阅读教学的本质,通过阅读活动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建立在明确具体的项目任务前提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涵盖了任务启发、资料搜集、小组讨论、总结陈述等多种方式,较之传统课堂毫无准备的、只搬运资料不思考不预习的伪学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探究文本的过程。

这是一个名著专题阅读的试水课程,从学习范围和学习效果来看,《呼兰河传》课例提供的只是一部分优生开展深度阅读过程的参考。从优生走向常态课的教学时,教师面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及时调整阅读教学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能力上更进一步,这才能让任务驱动型教学真正惠及普通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红梅.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高教,2016.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名著阅读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