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文本人物生活触发情感阅读体验

2017-10-12吴若云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挖掘感悟拓展

吴若云

摘要:通过阅读的体验性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地体验性阅读课文、潜心会文本,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挖掘对比文本特征,拓展体验情感深化,培养学生的情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体验性教学;感悟;挖掘;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的是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对教材进行选择、创造、应用,根植于文本,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个性化解读语文教材,与文本作深入的对话、交流,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作为笔者,我就以《凡卡》一文的阅读教学,谈谈如何解读文本人物,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心愿”第一篇主体课文是《凡卡》。《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课文通过19世纪后期沙俄时代一个九岁儿童凡卡给爷爷写信,哭诉了他遭受的痛苦与不幸,揭露了当时沙俄时代社会的黑暗,反映了穷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课文以写信为主线,以回忆为辅线;诉苦为主,以“乐”反衬主题;最后文章以凡卡甜蜜的梦结尾,似喜似悲。这篇外国文学作品,其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内容都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使学生在时间、空间上都会产生距离感,对生活在当今十几岁的小学生而言,是无法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他这种深刻的情感有真切体验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人物形象“标签化”、文章主旨“政治化”。基于这一想法,在教学中,我确定适合学生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挖掘对比文本特征,拓展体验情感深化,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走进凡卡的悲惨童年。

1.阅读感悟中解读人物内心世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儿童就有一千种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他生活的经历、经验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善于启发诱导,还要善于等待,更要宽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感悟,要给学生留于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一些独特的体会和认识。为了引导学生走进凡卡生不如死的学徒生活,正确感悟人物的痛苦,体会人物的孤独与痛苦。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抓住文章的主线标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段落,出示自学建议:“品味重点段落——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诵读。”有了学法提示,学生通过联系文中描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语句反复品读,如“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她就捞起那条青鱼,用鱼嘴直戳我的脸”,“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品出老板的残忍,品出凡卡在城里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品出凡卡的内心世界,品出凡卡悲惨的命运。而像“揪、拖、揍、戳、捞”这些动词更像是电影中的镜头不时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们仿佛看到了蜷缩在墙角,瞪着惊恐的眼睛,瑟瑟发抖的小凡卡,对凡卡的生活遭遇感同身受,对他的同情油然而生。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本中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让我们窥视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凡卡》一文中三次写到人物的叹气:“他叹了口气……”、“凡卡叹了口气……”、“凡卡伤心地叹了口气……”儿童一般是不叹气的,苦难的环境不能泯灭他们快乐的天性。凡卡才九岁,正是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年龄却在写信的夜晚,在圣诞夜连续叹了三次气,是因为凡卡太伤心了。学生通过三个句子的反复品读、感悟,体会凡卡的处境实在是太悲惨了,小小年纪的他承受着太多的苦难:偷偷写信时的提心吊胆;学徒生活的被虐待;无处哭诉的心酸;背井离乡的无奈……这些怎能不让凡卡一次一次地叹气呢?这些句子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凡卡的惊恐、人物内心深处的绝望。教学时,只有这样步步地引导、反复地品读,层层地感悟,基于学生发展要求解读文本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才能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2.挖掘对比中领会文本特征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只有通过积极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生才可以自然的获得思想启迪。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抓住文本特征,挖掘课文的内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凡卡》一文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插叙爷爷守夜的情形,另一处是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形。这两处插叙都是凡卡自然而然的回忆,但与全文表达的中心结合紧密。《凡卡》的文体独特,结构复杂,巧妙插叙,侧面烘托,教学时可对比体味人物情感。這种文体形式学生接触甚少,只有让学生弄明白这部分内容,才能深入理解、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因此教学时可以将“凡卡的学徒生活和乡村生活”进行对比,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重新组合,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深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一个“孤”字着手,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教学时,引发学生质疑互动,层层深入探寻凡卡的悲惨生活,步步挖掘:“从文中哪些地方你感受乡村生活的幸福?”、“凡卡为什么要问候阿辽沙、问候艾果尔,问候马车夫?”、“凡卡的爷爷为什么忍心看着唯一的孙子受苦?为什么不把他接走?”、“凡卡的乡村生活真的幸福吗?”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夜晚是那样的美丽,一草一木是那样的亲切;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逮野兔,哪怕冻僵了也是那样有趣体会乡下生活的快乐与满足。在凡卡的眼中,对于他来说哪怕是他做错了事,被爷爷“结结实实地”打一顿,哪怕是擦皮鞋、放羊,他都愿意!乡村生活虽然艰苦,但有亲人、有伙伴、有温暖、有尊严。这些插叙就与城里老板的冷酷、伙伴的冷漠,城里有钱老爷的圣诞夜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孤单,也生动地烘衬出凡卡的悲惨童年。对比、衬托、暗示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学生通过交流凡卡两次回忆的内容,体会到了课文插叙凡卡在乡下的快乐,是为了衬托“以诉苦为主,以忆乐为衬,苦乐交互相映”的情感内容和写作特点。

3.拓展体验中触发情感深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思维训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推测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精妙之处。如教学《凡卡》一文,在凡卡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凡卡的心里始终坚信爷爷会带自己脱离苦海,过上艰苦却有爱的生活。课文结尾,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命运究竟如何?这时,教师就可扩散学生的思维:“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这时,教师再把原著中的结局展示给学生——“可是梦毕竟是要醒的,凡卡被送信的邮差撞死在回家的途中。”这样的结尾,使人越发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当对比选文与原文揭示凡卡最后死在了醉醺醺的马车夫的车轮之下时,已经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的学生会与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的学生就会有许多话想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此时我又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写下自己想对凡卡说的话,这样一来就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体验文字中净化情感,升华思想。总而言之,拓展教学,不管是发散学生思维或是课外阅读延伸还是延伸性小练笔,都应根植与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体验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拓展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一个孩子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地体验性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学生就能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和意,去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去挖掘对比文本特征,去拓展体验情感深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

猜你喜欢

挖掘感悟拓展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