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祖门武术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2017-10-11杨祥全

武术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长拳太极拳

杨祥全

摘要:太祖门武术是一个教学体系,适合于武术研究生教育。该体系将太祖长拳、戚家拳、洪洞通背拳、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五个具有“血缘”关系的拳种组合在一起按照“循史而练”的原则进行研习。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强调“长拳定型”“太极定性”“先拳后棍”“长短结合”“中外贯通”原则。经过长期的实践,该教学体系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太祖门武术 长拳 太极拳 循史而练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纳入到体育的范畴,进人大中小学课堂。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武术教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连贯培养体系。截止2016年,我国共培养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200多名。可以说,一支高素质的武术研究队伍已经形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修养之学的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不管是武术研究、还是武术教学都需要一个“人口”。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吴彬老师提出了武术教育是一种纲领性教育的理念。

为寻求武术教育的“入口”,我们构建了一个武术“纲领性教育”技术体系——太祖门武术教学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该体系已渐趋完善,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1为何以太祖门武术命名?

太祖长拳,托名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又名宋太祖拳、太祖拳、赵家拳、赵门、太祖门。明代,该拳已名闻天下。

中国武术的发展表现为典型的“二元互补结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是:先秦至隋唐,军事武术迅速发展起来;宋代由于火药运用于部队,军事武术逐渐下移民问;民间武术首先是少林棍、杨家枪、武当剑等器械流派兴起。明末清初,以“化枪为拳”的形意拳产生为标志,太极拳、少林拳、岳家拳、八卦掌等徒手武术流派开始形成;1901年,随着武举制的废除,军事武术逐渐消失,中外文化融合的武术运动又发展起来。在中国武术的这个发展链条上,作为徒手武术流派的太祖长拳在以器械流派为主的明代武术中就已举足轻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戚继光在名著《纪效新书》中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之说;明代另一著名武术家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更是认为:“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正传”嗍;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螳螂拳在其《十八家拳祖姓名》写道:“太祖的长拳起首……王朗的螳螂总敌”。明清时期,太祖长拳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太祖长拳素有“百拳之母”的称谓,后世拳法对其多有借鉴。如独流通背拳、戚家拳、洪洞通背拳、红拳、洪拳以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等。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小四套”拳谱中更有:“太祖立势最高强…‘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的记载。有的地方(如山东郓城)认为红拳、洪拳与太祖长拳没有什么两样,两者名异而实同。另外,炮捶(又称赵门炮拳),亦出自赵匡胤。

太祖长拳以拳、棍为主,其功架舒展大方、势正招圆,演练起来动迅静定、节奏感强,特别适合武术人门者习练(这与习书法者先从楷书入门颇为类似)。我们所构建的武术教学体系以太祖长拳开始,考虑到其在武术流派中“百拳之母”的重要影响,故将该教学体系称之为“太祖门武术”。

2一门五拳,循史而练

太祖门武术共包括太祖长拳、戚家拳(戚继光32式)、洪洞通背拳、陳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五个套路体系。这五个拳种中的技术均采用其长拳、大架风格套路。其间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

“戚家拳”由戚继光创编。创编时,戚继光仔细分析了太祖长拳、六步拳、猴拳、囵拳等“古今拳家”以及当今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等著名武术拳派的练习特点,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态度创编了“戚继光32势拳法”(后世称之为“戚家拳”)。田野调查发现,邢台巨鹿县大韩寨村流传的戚家拳原来就叫太祖长拳。无独有偶,“1918年出版的《拳经》,其中所载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图,实际上就是戚继光《拳经》”。

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体系”包括7个徒手套路,即一至五路十三势、六路炮捶、七路长拳。这里所说的“长拳”,可惜在陈家沟已经失传了。研究发现,山西省临汾市流传的洪洞通背拳正是失传的太极长拳。

陈式太极拳不但与戚继光32势拳法有关,而且与太祖长拳相连。近代武术史家唐豪认为,陈式太极拳在创编过程时,“采取戚继光《拳经》二十九个势编人长拳,采取十三个势编人十三势,采取戚继光《拳经》的理论和歌诀编人《拳经总歌》和《长拳谱》”。陈式太极拳“十三势”中的第四套又名“红拳”,其谱中有:“太祖立势高强,丢下斜行鬼也忙”以及“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的记载。可以看出,该套路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密切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禄禅在跟随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后经杨健侯、杨澄甫等人的努力,杨式太极拳逐渐定型与完善。其经典徒手套路共85式,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特别相似。

武术作为一种肢体动作、身体语言,技术是武术研究的直接材料。但长期以来,武术研究者所依靠的大多为文字、考古和口述等间接材料,而忽视了武术技术这种直接材料的运用,有点舍本逐末。而如果将上述五个拳种套路组合在一起,按照历史产生的顺序进行传承、研习和研究。那么,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武术技术动作就“活”了起来,它就要“开口说话”了,而这正是武术研究的关键所在。

3先拳后棍,可精可兼

武术技术体系繁杂、门派众多。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官方数字,武术流派按照“拳理明细”“风格独特”“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标准共有131个。而武术器械则有长、短、双、软,刀、枪、剑、棍、斧、钺、钩、叉等“十八般武艺”之说。徒手套路与器械套路如何练,先练什么?对这些问题,武术先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endprint

明代武术家戚继光站在军事武术的角度尽管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但他同时注意到“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的现象。为此,戚继光这种具有“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作用的拳法视为“武艺之源”。传统武术谚语“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的说法正是对戚继光所言的进一步凝练。

至于器械,先习何种,武术前辈亦有论述。明代武术家程宗猷认为:“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为此,他针对“枪乃艺中之王”的说法提出了“棍为艺中魁首”的论点;明代武术家戚继光认为:“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明代另一武术家何良臣则干脆提出了“学艺先习拳,次习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者为诸艺之本源也”的观点。

太祖长拳本来就以拳棍为主,其主要器械套路为盘龙棍。另外,再配合鞭杆以及双短棍、达摩拐、梢子棍(大、小)、七节鞭等技艺,太祖门武术中的“棍”已全面涵盖了长、短、双、软等武术器械门类。从而奠定了武术教学“举一反三”的基础,为攀登武学高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太祖门武术“一门五拳”是对武术教学的一个宏观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习练者可以在太祖长拳、戚家拳、洪洞通背拳、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五个拳种中精选一门进行练习,亦可兼而习之。重要的是,一定要掌握好“先拳后棍”的练习顺序及培养好“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4长拳定型,太極定性

武术强调“修炼”,在“练功生活化”的过程中,讲究循序而渐进。“初时戳革,务使重实阔大,三四年后,渐渐收为轻虚紧小,则体用皆备”。明代吴殳在其名著《手臂录》中的这段话实际上已涉及到武术习练的阶梯问题。至清代,王宗岳和苌乃周则系统的提出了习武三阶段理论。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此处,王宗岳明确地提出了“着熟”“懂劲”“神明”的太极拳进阶三步曲。

苌乃周对习武三段论论述较为详细,他不但提出了“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的习武三阶段理论,而且对三阶段理论进行了细化。在“炼形”阶段,苌乃周提出了“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纵开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节节骨骸,处处松开,方得为妙”的拳学主张;在“交手”中,苌乃周提出:“手之门有三:手腕一也,此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外二门也;膀根三也,此更进一层,三门也。进此三门,已近内院,可以升堂人室矣。故交手只在手腕者,则屈伸往来,任意变化,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催人,一点即倒;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亦有变化,不能操必胜之权。唯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论他先着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任意挥使,无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围”的观点。

武术修炼三段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大多数拳派多接受、采纳了该进阶次序。武术修炼三阶段是一个“术进乎道”的渐进过程。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武术修炼的境界问题。有学者认为武术有“四美”。“形美”(外练筋骨皮)为习武的第一重境界;“神美”(内练精气神)为习武的第二重境界;“德美”(尚武崇德,以德服人)为习武的第三重境界;“道美”(以术求道,天人合一)为习武的第四重境界;有学者将武术的境界分为“然境”“术境”“艺境”和“哲境”四种。其中,“然境”本义混沌,是武术境界的前奏。“术境”本义人体攻防的“真”,是没有人间善与恶的纯洁“净土”。“艺境”本义超越攻防真实的极致假想,是“武”之为“武”的“完美”践行。“哲境”本义“灵明”之原点,是“无欲则刚”的圣人与“万物一体”的和合。

无论是“形美”“神美”“德美”“道美”之分,还是“然境”“术境”“艺境”“哲境”之别,实际上与上述武术修炼的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形美”“术境”与“着熟”相关,“神美”“德美”“艺境”与“懂劲”相联,“道美”“哲境”则与“神明”类似。

武术修习阶段、不同境界的划分给太祖门武术技术体系的设计以极大的启发。太祖门武术“一门五拳”中的太祖长拳、戚家拳、洪洞通背拳属于长拳,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两个重要分支。长拳具有“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的技法特点,“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这样的风格特点可以很好地“外练筋骨皮”,对武术习学者的“调身塑型”具有独特的作用;太极拳“理根太极”,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这样的风格特点可以很好地“内练一口气”,对武术习学者的“修心养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这里所说的“长拳定型”,“太极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长拳亦可“定性”,太极拳亦可“定型”。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习者应领会精神,不可绝对视之。

5长短结合,中外贯通

“只有将自己的视野扩大时,才有可能看清其真面目……欲求意义之确定,也必须扩大存在境域与阐释语境的层次”。为进一步看清武术的“真面目”“欲求意义之确定”,按照阐释学的理论“扩大视野”十分必要。就武术而言,“视野扩大”主要应包含如下三层意思:

一是扩大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太祖门武术属于长拳、大架系统,它只是进入武术世界的一个“人口”,绝不是全部。在武术研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扩大到和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和少林功夫(如七星拳、心意把)等密切相关和互补性强的拳种作为有益补充;其次,扩大到与太祖门武术相似的其它长拳(如红拳、查拳、华拳等)和太极拳(如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拳种,以及与之相对的短拳、小架拳术系统。长短结合、有内有外,互为补充;再次,扩大到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传统养生,舞龙舞狮、中国式摔跤等民俗民间体育,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视角审视武术。

二是扩大至中国传统文化。“拳起于易,成于医”。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中医、宗教、传统美学、古典文学、传统养生学、中国兵学、琴棋书画等密切相关。在修习武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才艺润身”,追求“文武兼修”、“德艺双馨”,跳出体育看武术,跳出体育修武术,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把握武术。

三是扩大至中外文化。1986年,自中国武术研究院建立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大武术观”。中国武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徐才提出武术要从体育的小武术走向文化的大武术的观点。中国武术研究院第五任院长高小军对“大武术观”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武术工作必须放到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放到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去部署,放到武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武术观中去抓好落实”。武术的发展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敞开大胸怀,促成大发展。如果闭门传习、长期不合群,中国武术将沦为散沙,走向自生自灭。武术与空手道、柔道、剑道、跆拳道、泰国拳、拳击、瑜伽等国外体育项目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体育项目又与它们本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为“看清武术之真面目”,“欲求武术意义之确定”,就武术教学而言,“大武术观”还要将视野扩大至整个中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和东方文化三大文化圈),在“中外贯通”的宏观视野下,在中外体育的比较中形成对武术的清晰认识。

王国维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曾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瞧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境界。

武术教育欲“成大事业”,亦需经历上述立志、奋斗、成功三个阶段。只有立下大志,勤苦奋斗,武术“神明”“炼神还虚”式的“道美”境界才有可能来临,武术研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有可能出现,武术传承与保护才能够真正做到“活态传承”,“接着传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拳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浅谈长拳发展的历史流变
中职院校的专项化武术教学探讨
42式太极拳
129式太极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