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景观保护研究

2017-10-09祝润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保护城镇化发展

祝润泽

摘 要: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加速了混凝土森林对乡土景观的侵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遗忘了村落景观的生态宜居和园林建筑美学,乡土资源遭到破坏,乡土景观凋敝,乡土文化的根基被损伤,乡土景观的保护亟待关注。但是乡土景观风貌蕴含深厚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于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城镇化建设与乡土景观保护的发展关系,针砭时弊乡土景观保护在城镇化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乡土景观;保护;发展

我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典型村落大国,乡土景观遍及祖国广袤河山,依山傍水,历史悠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钢筋混凝土不断破坏乡村的古道、古庙、古树,蚕食乡土景观文化。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乡土景观蕴藏的深厚的美学思想和人文地理学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化规划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城镇化建设与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并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乡土景观文化绵延千年,如何实现其与现代景观艺术的衔接,寻找出一条具有本土化的城市建设之路,创造一个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宜居环境,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城镇化建设与乡土景观保护的发展冲突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在农村规划和建设中要保证村落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施行中城镇化建设与乡土景观的保护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认识观念方面,随着农村现代化发展,村民逐渐不满于原始村落建筑风格,而追求现代化的西式洋楼。鼓楼道观被破坏,原始的乡村生态环境也被城市化严重污染。在城镇规划设计方面,村庄规划千篇一律,一揽子工程,没有注重个性化村寨景观的保护,乡土文化景观遭致全面破坏。

(一)乡村交通与现代交通的冲突

新世纪以来,秉持“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绵延数千年的村寨古道为了打通现代城市交通,在建设过程中或拆毁拓宽,或废弃改道。古道旁的原始建筑和聚会场所,例如古戏台、祠堂、道观、古庙、水塔、广场、池塘等被一并拆毁,原有的乡村风水格局被严重损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交通对乡村居所带来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我国的传统农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数千年来传统农耕讲求“天地人和”的朴素生态观念。在土地利用、生产工具、种植植物、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体现出多样性的景观文化。土壤肥力和灌溉基本依靠自然撂荒和降水,很好地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型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的使用,提高了单位土地的农业产值,但对土地的质量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三)传统建筑与当代居住环境的冲突

传统建筑是乡土景观的核心。我国地大物博,传统建筑依山傍水,与地域气候、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息息相关,南北村落建筑景观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乡村传统建筑的个性化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瑰宝。随着西方建筑和城市建筑文化的侵扰,传统建筑文明日益黯淡,许多珍贵建筑文物在城镇化建设中损毁,古建筑的保护刻不容缓。

(四)乡土文化与当代城市文化的冲突

乡土文化也叫乡土民族文化,体现在乡土地域的文化传统上。这种文化通过血缘关系、乡社部落、传统习俗等结成非正式制度的网络关系,成为传播和延承乡土文化的关联体系,在政治活动、商业活动中都有所体现。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农村被城市包围,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工作,传统的乡土文化传承群体被打破,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方式让乡土文化的继承者淡忘了传统习俗和规范。

二、城镇化推进中乡土景观保护面临的危机

(一)缺乏统筹规划与保护为先的指导方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小步快跑时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村镇规划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譬如1993年的《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1995年的《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2003年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包含14项村镇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这些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改善乡村景观和优化土地利用价值具有初步的指导性作用,但在传承和发展乡土景观资源上暗淡无力。这是由于统筹规划没有意识到乡土景观资源的重要性和传统性,在城镇一体化的统筹规划设计中缺乏保护为先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统筹规划上千村一面,没有对每个自然村落进行个性规划,在村落迁移、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兴土木,生搬硬套城市扩建方案,造成村落布局的无序混乱,给乡土文化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影响。

(二)盲目追求“面子工程”,“里子”糟糕

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方针下,“千村政治、百村示范”成为相关政府领导追求政绩的头号腰牌。政绩工程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规划建设,不参照农村特定的地域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生搬硬套城市的规划方案,大拆大建,“面子”速成了,“里子”却相当糟糕。在极短时间内速成的“新农村”“新城镇”缺乏后续的资金注入,绿化、排污、造景等陷入无人管理期。原始的鄉村建设依靠自然村的传统集体收入,对于成型后的新农村后期管护投入实属杯水车薪,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扶持,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匮乏,因而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局限性

城乡一体化建设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领导为了避免滋生是非,在新农村建设时从源头上规避了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公众参与机会很少。一方面,社会参与者的参与路径被地方政府阻断,地方政府生搬硬套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设模式,原始的乡土景观资源被损害,不具备乡土旅游、文化旅游的投资条件。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城工作生活,原始村落逐渐成为留守儿童和鳏寡孤独集中的空心村,新生村民的断档,使乡土文化景观的传承丧失主体。而德国、荷兰、日本的地域性景观保护都是民间组织积极发展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在引导村民传承和保护景观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ndprint

三、乡土景观保护的策略

(一)国外对乡土景观的保护情况

对于乡土景观的保护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而发达国家已经依靠殷实的资金和科研基础,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和趋于稳定的阶段,但随着大城市病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乡土景观保护方面依然任重道远。日本在2010年与50多个国际环境机构组织共同发起“全球传统生产性乡土景观保护合作倡议”。倡议提出,要把乡土景观保护项目推广成为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农业历史遗产等并重的全球性项目。日本在乡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上趋于极端性的专注,严格遵循传统的建筑原形。

(二)“反规划”保护乡土景观

“反规划”概念是俞孔坚教授在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程式化建设的病灶后,针对“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提出的概念,明确指出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和“警惕暴发户下的河道硬化工程”,极力批判毫无生机、严重破坏生态的大广场、大马路以及城市化妆行为。“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和不规划,而是现行传统城市规划之下的“逆规划”和“负规划”,重在恢复和增强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城市区域建设上增加生态基础设施。同样,在乡土景观保护和发展建设中,要避免钢筋水泥对自然系统的过度破坏,增强乡村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三)多层面进行乡土景观保护

在宏观层面要把握村落的整体布局。传统的聚居村落绝大部分都是依水源而设。“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安营扎寨的最佳选址。依据原始村落的水源为主脉进行规划,是满足村落日常生产生活的同时,保护村落的整体性的方法。

在中观层面,要重点掌控标志性景观,包括边沿景观、传统民居、活动场所、标志景观、主要街巷以及水系等。边沿景观包括村落入口、水口以及村落与田野的交汇处。村落入口是一个村的门面和名片,往往有历史悠久的牌坊、石碑或是参天古木,是乡土景观的重点所在。水口在村落景观布局中地位颇高,水口的气魄传递了乡村的兴旺程度。传统民居是乡土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较好的传统民居多为地方商团的宅第,比如晋商、徽商在近代影响深远,其地域特色的建筑聚落也保护得较好。标志性景观主要是宗祠、庙宇、书院、戏台、牌坊等。

微观层面要注重乡土景观元素的传承与弘扬。乡土景观元素是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的基础,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动植物和构筑物等实体元素,同时又包含许多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民俗民风、民间典故、历史、人物和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事件等,总之,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乡土符号和元素都隶属乡土景观的范畴。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现代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民族民俗风味,被外来文化同化。民俗文化是历史叠加的产物,是社会各种现象不断叠加、融合的结果。之所以民俗文化能沿袭至今并世代相传,反映出民俗文化在歷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历史性。如婚嫁丧葬、祭祀风俗、山歌舞蹈、地方习俗等在今天看来是一项传统和复杂的社会活动。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采取建设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民俗文化展览室等多种形式,通过书面、口传、视频或录音录像等多种传播方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廖枝锋.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景观保护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2,(06).

[2]汤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整治型乡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D].中国矿业大学,2016.

[3]苟倩,刘骏.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四川省泸州市金龙乡乡村综合体概念性规划为例[J].福建建筑, 2013,(10).

[4]舒绮雯,欧阳菊根.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景观风貌的保护研究——以安义古村落群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04).

[5]谭健妹,刘金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规划中乡土文化保护研究[J].山西科技,2015,(11).

[6]孙莹,王月琦,吴丹.“新常态下的城乡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J].城市规划学刊,2015,(09).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