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雕塑的多样形式探究

2017-10-09陈欣蔚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雕塑形式动态

陈欣蔚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成为了展示中国的公共艺术现状的途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而在公共艺术当中,城市公共雕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点缀城市生活环境,美化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视野,对他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城市公共雕塑的艺术形式近几年也变得愈发多样,其不再是简单的以写实为主要目的,而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同时还延伸到一些客观因素当中,使得作品的意义更加深刻,雕塑的公共性被更大程度的放大了。下面我将着重讨论城市公共雕塑的多种艺术形式,以此更加了解它的艺术特征。

一、材料特征突出化

城市公共雕塑由于一直被置于室外,自然雕塑的材料也会受到比较大的考验与限制。考虑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于是石头与金属成为了城市公共雕塑最常用的材料。这两种材料在拥有着稳定性的同时,它们本身各自的特质也是变化多端,可塑性非常的强。不同种类,不同工艺可以造就它们变幻出许多不同的效果。这种特点也反而使得材料本身的语言变得十分夺人眼球。基于这一点,许多城市公共雕塑很好地利用了材料自身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核心,也可以说对于这类公共雕塑,材料本身也成为了决定其雕塑艺术形式的核心。比如作品《织》(图1),这件作品用黑色的大理石与略显粗糙的石头相互交织着,颜色与肌理的对比不仅更加凸显相同材料之间不同的特点,也更加形象表现了软性织物的特征,以此暗喻社会生态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的共生网状形态。

二、周边环境融入化

周边环境与公共雕塑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决定公共雕塑本身的一个大前提。大多数的公共雕塑虽与环境和谐共处,但是其也可以在舍弃环境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而有一种公共雕塑则是利用到了环境本身,使其与环境做到了真正的相互交融,去掉环境,它便失去了雕塑本身的意义,环境成为了构成雕塑的一个重要元素。例如雕塑《云瑶木演》(图2),铝管与铝板从树丛中穿插而过,树木本身成为了作品的一个个重要支点,使之形成一个线条流畅的“空中雕塑”。代表着工业与科技的金属与自然形成的树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表现了现代工业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流线一般的雕塑线条也表现了水的瞬间凝固形态,又推翻了我们往常认知中材料坚硬的形象。作者很好地将周边环境利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使得环境本身成为作品要素的同时,又让作品和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环境本身不仅起到了构成的作用,同时也兼具了突显的效果。

三、作品自身动态化

传统雕塑一般以静态的形象示人,自身的变化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动态雕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形态边界,赋予了雕塑新的艺术语言,使其成为了西方现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雕塑中,以往我们的静态雕塑也开始有了往动态发展的趋势。动态雕塑本身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靠风力等不稳定自然因素而形成变化,这类变化本身是不可控的,作品形态随机性较强,可以说是不稳定造就了变化。另一类动态雕塑则是依靠稳定的电力来控制,其变化往往按照作者的想法来进行,是规律并且可持续性的。例如动态雕塑《渔波记忆》(图3),作者抽取渔船骨架的造型以及运用水波曲线的形式,螺旋上升的骨架以不同的速率缓慢旋转着,远看犹如一绕绕温柔的水波,优雅地从水面上升,慢慢散开,十分灵动。动态雕塑形式更好地展现了作者所要表现事物的特征,同时也强化了作品背后的文化特点。相比静态雕塑它更加具有趣味性與观赏性,使观众更乐于接受它们。

四、强调观众互动化

传统的公共雕塑总是围绕着“形式”“风格”,着重表现雕塑本体的差异,是一种“瞻仰式”的雕塑。雕塑于观众来说,除了被观看,与观众再无过多的互动。但是公共雕塑的公共性归根结底是需要观众的参与才能被完全发挥出来的。如果雕塑只有被观看被瞻仰的功能,那有时又和美术馆内陈列的雕塑有何不同呢?只有观众真正参与到公共艺术本身之中,那么公共艺术的价值才能被最大化实现。为了最大化实现“公共性”,互动型公共雕塑便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互动型雕塑的作品意义并不来自于雕塑本身,而是产生于与观众互动的行为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观众的参与,这类公共艺术的意义将不复存在。例如焦兴涛的作品《停》(图4),用千万个铸铁小人焊接而成的中国古亭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当我们走进小亭,从内往外看去,周围环境变得模糊虚幻起来,空透虚幻的古亭与我们从古亭中往外看到模糊的景物相互呼应,暗喻人类活动与自然山水之间微妙的关系。这件作品正是由于观众的参与,停留在古亭内并透过它观赏周边景物这个过程使得作品的意义变得深刻起来。

城市公共雕塑由单一的艺术特征慢慢发展,使得其现在变得更加多样化。城市公共雕塑作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多变的形式以及丰富的作品内涵不仅美化了城市,带给群众巨大的视觉享受,同时它也向我们指明了时代的特征以及城市的中心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我们与城市沟通的桥梁。相信我们通过公共雕塑,可以对城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与我们的城市建立更深厚的联系。

作者单位:

上海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雕塑形式动态
国内动态
巨型雕塑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写实雕塑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