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文化主体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探究

2017-10-09赵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赵梦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因消费和旅游的推动而得到重生。通過新乡市关帝庙历史文化街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向现当代历史街区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多元文化主体的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发生了演变,并且这些不同主体需要的功能之间,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多元文化主体;功能演变;新乡市关帝庙历史文化街

历史文化街区的重构与复兴成了中国众多城市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一种方式,在《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14)[1]中,“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业,推动新乡关帝庙历史文化街、新乡高铁东站、辉县上八里旅游服务中心建设特色旅游购物场所,打造新乡特色旅游商品展销展示平台。” 河南省新乡市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就是一个由政府发起,开发商策划执行并举办各种面对市民的活动,高校学者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化街的老城博物馆提供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市民等多文化主体参与的空间。空间的改造必然会引发其功能的改变,不同的文化主体对于这个定位于“文化”的再造空间的看法和认知度也不尽相同。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和保护研究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在雅典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学会。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赋予“历史文化街区”法定地位,[2]“历史街区”这一概念逐步被取代。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保护,学者们从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策略,以及历史街区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的反思等问题展开。

有学者关注历史街区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黄仲山(2016)认为当下在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存在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建构缺失的问题。宏大的规划话语占据了旧城改造和遗产保护的中心位置,琐细的民生话语被忽略,造成文化生活断裂、居民价值失落、家族和邻里出现情感和信任危机等问题。周玮、黄震方、郭文等人(2012)定量测度了游客对南京夫子庙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特征,发现商业文化存在“泛商业化现象”,雅士文化存在传承载体和方式的弱化。江泓、张四维(2009)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出现的城市特色危机做出解读和剖析,阐述城市特色危机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和必然性。

综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是我们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保护自己独特的城市化记忆的一种方式。在对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诉求的冲突,新乡市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也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二、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空间设置

新乡市关帝庙位于城里十字东北角处东大街。据明《正德新乡县志》载:“寿亭侯庙在崇化街,元至元七年建。”崇化街即为现在的东大街,至今已有743年。作为新乡市年代最为久远的古建筑群之一,关帝庙于明清时期相继重修,至民国初年将关羽与岳飞合祀,故又名“关岳祠”。

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由河南隆基集团开发建造,它以关帝庙为核心,仿古街区特点,采用招商为主的经营模式,并形成一条长约200米,占地1.5万平方米,集文化、古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文化街。街道采用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强调与关帝庙的协调,项目旧址重建了老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关圣楼,关圣楼是一栋被开发商重新赋予其文化意义的建筑,它的前身实际上是新乡市的钟楼,原建在平原路中段百货大楼附近,现在位于关帝庙内,用于宗教活动。此外,开发商通过打造新旧文化载体的老城民俗博物馆来展示新乡市的民俗风物和城市原貌照片。

当代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离不开招商工作,隆基房产在其企业微信推送的文章中,提出其招商的主旨思想是“广泛吸纳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民间传统工艺、百年老字号等品牌商家,既是为了保证商家经营有序,也是为了统一街区的整体文化产业形象和特色,使街区成为‘文商结合的成功典范;始终以‘文化选商,选文化商为主线去打造这座城市标杆地段的文化产业品牌形象。”[3]开发商的招商主旨看起来是充分考量街区文化与进驻商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希望每一个商家都要了解街区历史内涵,从而使整个街区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让游闲其中的行人感受到独特的人文气息。然而在实际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街区商家在风格上并不是非常统一,除了汇集众多古玩店和小部分中华传统小吃之外,这条街有后海餐吧、黑木时代演艺餐吧、豪宾豪等等西餐厅。

开发商在向市民展示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做出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不仅是单纯保护物质文化,对保留并展示城市记忆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实际上,除了举办诸如美食节和元宵节年俗节等活动,商业街内客流量会增多之外,平时的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相较活动期间显得非常冷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多文化主体参与的这个空间中,他们的诉求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对不同的文化主体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三、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之于不同文化主体的功能

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参与到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这个再造空间的文化主体分为市民、政府、以及开发商这三个维度,并通过访谈和资料搜集的形式分析这个空间对于不同文化主体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对市民来说,传统的关帝庙的功能是宗教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且具有情感价值。从街区的保护来说,为传承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社会习俗,居住者的存在是关键因素。而现在,原有街区被拆除,原住居民被集体迁出,原来的关帝庙融入到新的被重构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性质是没有居民居住,只有商铺和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展示场所构成的空间。面对这种情况,市民的需求必然会发生转变,空间现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市民们认为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建造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助于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以及新乡市的历史,然而街区的泛商业化特征让他们觉得这条街跟其他商业步行街没有多大区别,存在“有些洋气,不太符合历史文化街区应有的气质”“有的店铺有点违和”“没有生活气息”等问题。在这块空间为数不多的市民自发组织的活动,是傍晚武术队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广场门口的空地上进行操练,并且是长期进行的活动。endprint

政府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主体,保护工作的发起者和管理者。从政策措施的出台,到组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方案的编制,资金的筹措、投入,维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等方面政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对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改造过程中,将它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并在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中将它定义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出于城市宏观发展的视角,政府选择把原住居民迁出,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重新建造,历史街区被包装成为体验式的情景消费区。

对利润的追求是开发商的基本价值取向,虽然开发商在传播传统文化、修复和重构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然而没有居民居住,只有商家入驻,且商家入驻的主要标准并非以是否契合传统文化,而是从商业利益考量的街区,仿佛失去了其独特的灵魂,人们只有在开发商举办大型活动的时候,才能主动参与活动并在其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市民表示,在文化街古玩商店买一块玉,吃一顿饭,跟在别的地方其实没什么区别。商家对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不准,跟周边商圈相比没有核心竞争力以及同质化严重,是其平时人流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政府和商家的双重诉求下,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不断被强化旅游商业功能,且被弱化传统商业功能及居住功能。然而,由于忽视街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众诉求,关帝庙历史文化步行街一度因为定位不明确以及跟周边商业区的同质化,导致人流量减少变得清冷,成为一个“休眠化”的历史街区。

通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磨合和交流,近两年来的关帝庙历史街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发商做出让步,为来自各地的古玩商贩开辟出空间并设置周末白天才有的古玩市场,商贩不用缴纳摊位费,白天的摊位不会影响晚上餐厅的正常营业。这种支持传统商业的做法,不仅促进了古董商贩们、商贩和顾客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步行街带来了人气。笔者采访到的商贩和顾客表示,周末的古玩市场通过免摊位费降低了商贩的成本,也打破了原有驻店式商业中,店主与店主之间的零交流,以及顾客进入商戶中产生的拘谨。现在会有外地慕名而来的淘客到古玩市场淘货。

四、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不仅包括以历史建筑物为主的有形文化,还包括生活于此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无形文化”。我们在发展以及保护历史街区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兼顾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等多重因素,充分考虑民众的需求,使民众对历史街区产生认同感并激发起内生性动力,使历史文化街区能“留住人”,同时考虑同一个空间内不同参与主体不同时段的需求,使空间能够满足多重空能,变得生动鲜活。

注释:

[1]新乡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xinxiang.gov.cn/sitegroup/root/html/ff80808122c050240122c5d84da3000f/20140815162903877.html.

[2]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为一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3]微信推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6RsFIFNaAMmiNqWmFxCtLg.

参考文献:

[1]徐釜尧,于洁,路亚南,王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复兴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东大街周边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04):243-244.

[2]姚子刚,庞燕,汪洁琼.“海派文化”的复兴与历史街区的再生——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住区,2012,(01):139-144.

[3]徐红罾,万小娟.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发展——以西安回民街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80-85.

[4]郑利军,杨昌鸣.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5,(07):63-65.

[5]林羿,巫思超.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30-36.

[6]黄仲山.反思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人文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6,(02):67-73.

[7]周玮,黄震,方郭,吴丽敏,,赵志霞.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12,(06):117-123.

[8]江泓,张四维.生产、复制与特色消亡——“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特色危机[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40-45.

[9]王丽娟.简述新乡关帝庙的建筑特色与价值[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20-21.

[10]张逸璇.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D].湖南大学,2010.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
常州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策略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之困
城市更新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初探
广西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