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实现及特点

2017-09-30章征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特点

章征科

摘 要:中共作为群众性政党,不是全民党,而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同时注重吸收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各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参加的政党。中共二大提出建立群众性政党的目标,到中共七大时成功的实现,这是中共适应革命形势发展提出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改善党员成分的结构,密切党群关系,实现革命领导权,增强中共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5055106

关键词:民主革命; 中共; 群众性政党; 特点

Abstract:As a mass political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not the whole people's party, but an advanced party that is made up of the advanced elements of the proletariat, and at the same time absorbs advanced elements from all classes and all sectors in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the mass political party in the Second National Congress, and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is goal in the Sev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was an important goal that CPC adap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goal had a positive impact that maintained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improved Party member's composition structure,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masses, realized the leadership of the revolution, enhanced CPC's confidence in capturing the victory in the revolution, and forme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实现中国革命的最低、最高纲领,在二大上提出了建立群众性政党的目标并最终在抗战期间得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一方面对中共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对改变中共力量弱小的局面,为中共夺取革命领导权,并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研究中共群众性政党建设问题,不仅能总结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更好地理解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也能为当今中共如何处理阶级性与群众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历史借鉴。

一、中共建立后提出的群众性政党释义

中共建立后提出的群众性政党有自己的特定的内涵。

第一,群众性政党不是全民党。所谓“全民党”主要是指与阶级政党相对的、具有全民性质的政党。它在思想组织上有四个特征:第一,它认为“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已经消失”,党的社会基础是全体国民,成员来自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第二,它主张要实现“全体国民的价值”或“全人类的价值观”。第三,强调所谓的“思想民主”,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它主张把政党变成松散的政治俱乐部。[1]它從根本上说就是否定政党的阶级性,不关注无产阶级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种思想最早萌发于19世纪70年代。全民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根本改变。而中共成立时明确强调自己性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二大后就主张吸收各阶级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加入。

第二,群众性政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中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中国革命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共是按照列宁建党原则组建的,列宁指出:“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显然是绝对不行的。”[2]473所以中共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的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是以打倒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无产阶级的政党。”[3]80刘少奇曾评价说:“我们党采取了毛泽东同志的建党路线,即使工人成分还不占大多数,也能够建成并已经建成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4]330-331这是因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必须首先实现思想的无产阶级化。因为阶级性是中共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根本要求及其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核心要素,从而体现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第三,群众性政党不是单一工人成分的党。中共不主张将自己变为单一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明确表示不赞成“共产党是工党,国民党是农党”的机械理论。[5]57中共重视吸收来自社会各阶级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包括其他党派中的先进分子入党。瓦窑堡会议决定:“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并强调“应该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练(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战士。”[6]620-621毛泽东和周恩来在随后的一封致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也强调:“凡属同意党的纲领政策而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分子,不念其社会关系如何,均应广泛吸收入党”。[7]5001938年3月5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坚决克服关门主义,大力发展党员,特别是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下级官兵中吸收党员。这样中共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群众性是中共作为革命政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解决政党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可更好地凸显其先进性和民族性。endprint

群众性政黨目标是中共在强调政党阶级性的基础上扩大党员的成分结构,在实现阶级利益表达的同时,也强调实现利益整体化表达,它不是把党员变成普通群众。中共提出的群众性政党是强调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把阶级性、群众性、民族性结合起来的新型政党,它是强调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统一的先进政党。

二、中共群众性政党目标的首次提出及初步实现

群众性政党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自身建设方面的追求目标。建立群众性政党的目标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首次提出,到1927年4月中共五大时初步实现。

二大上,中共明确提出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目标。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进而强调“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织成一个大的‘群众党”。[3]90此后,广大党员深入工人中,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工人党员,这样党内工人身份的党员人数有了较大增加。中共三大时的420名党员中,工人党员达到164人,妇女党员有37人。从二大到三大,新增的约200名党员中,工人党员占130人。[3]168四大时工人党员已占一半以上。中央局报告指出:中共四大后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我们的党已由小团体逐渐走到成为群众的大党。”[3]494这是因为中共四大提出了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建立工农联盟的主张,前者明确了扩大革命政党基础的政治目标,后者明确了扩大革命政党基础的途径。此后中共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目标有了突破性进展。

五大召开时,中共初步实现群众性党的目标。党的五大《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指出:“从上次本党大会以来,革命发展得很快,党的长大也同样的快。从第四次全国大会到现在,党员自九百余人增至五万余。党的政治影响比数量的增加更快。本党无疑的成为全国工农的领袖;领导无产阶级经过两年的不断的斗争,斗争中包含好几次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的武装暴动。在党的领导之下,四年短期之内,二百八十万工人与九百余万农民,已经组织起来。本党已成为群众的党了。”[5]48这表明中共不仅党员队伍飞速壮大,而且有了较坚实的工农群众基础。所以中共《组织问题议决案》中自豪地宣布:中共“已变成了真正群众的党”。[5]87

提出群众性政党目标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改变中共阶级基础薄弱、力量弱小的需要。中共成立时明确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很关注“党如何由小团体而形成大的政党”,“怎样由政党形成阶级群众的党”。[8]855但早期党员主要是知识分子。根据《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中共一大时全国有58名党员,成员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其中留学日本的有18人,北京大学毕业的有17人,其他大学毕业的8人,中师、中学毕业的13人。[9]工人成分有2人。中共二大时195名党员,工人党员也只有21人,[8]47工人党员依然只占极少数。所以中共明确强调要扩大自己的组织。在《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3]147

第二,改善工作方法适应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革命的需要是一个群众性政党产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革命风起云涌,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各阶级阶层的进步人士,包括其他党派中追求进步的人士不断加入到中共组织,革命形势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此,中共明确指出:“革命运动的发展,使本党有更加发达的增大的可能性。”[5]87如何进行社会政治动员,推动革命进程,实现自己的革命纲领,中共党员必须走出书斋,进入到工农群众之中,启发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使之融入革命潮流。所以二大强调“我们既然要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就不能忘了两个重大的律:(一)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二)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谏训[训练]。”[3]90

第三,遵循共产国际的指导也是重要原因。中共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建立的,共产国际有关政党群众化的指示对中共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共产国际1923年1月通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认为,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中共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应当是组织和教育工人群众,建立工会,以便为强大的群众性的共产党准备基础”。[10]76-77对此,中共在三大上作出了迅速的回应,强调要积极吸收真正觉悟的革命分子入党,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3]147

三、中共群众性政党目标再次提出与最终实现

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时期严重挫折,使中共实现群众性政党的目标遭遇重大危机。大革命失败后,党员骤减到1万多人。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六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已恢复到了40 000多人,[11]34其中农民占了76%,而工人占10%,且多为失业的或小企业的工人。1931年3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党的组织决议案中指出,全国党员人数有12万以上,真正的产业工人党员在全国不超过2000人。[12]162群众性政党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此后由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共力量遭到惨重损失,到1936年时,全党党员人数急剧降到25 000人。这对中共的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实现无疑是个严重挫败。

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再次提出建设广大的群众性的党的目标。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共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党的队伍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38年底,共产党员人数已从全国抗战初期的4万多发展到50余万,党的组织已从狭小的圈子走了出来,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13]508但党的建设也面临挑战,“两万五千共产党员发展到几十万,绝大多数是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如果不整风党就变了性质,无产阶级其名,小资产阶级其实。” [14]284所以对如何建设好中共,1939年10月毛泽东提出党的建设的任务是使中共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5]602endprint

抗战結束时中共最终实现这一目标。抗战时期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积极壮大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吸引了社会上各阶级阶层的进步分子加入到党内。又通过整风学习和生产运动,巩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群众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共产党员发展到121万名。这样中共群众性大党目标得以最终实现。所以1945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明确宣布中共“已经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有了自己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4]320

抗战初期再次提出建设广大的群众性的党的目标,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维护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由于抗战是中日之间一场决死的战争,关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共必须尽可能动员一切政治力量,维护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增强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加强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而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建立具有强大群众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解决好战争动员问题,并通过群众性党的广泛联系,积极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才能维护和巩固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二,加强争夺革命领导权的需要。抗日战争中存在两大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中共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所以中共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而要应对长期的艰苦的战争和国民党的反共摩擦,中共除了显示抗战决心外,必须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抗战形势的主动权。

其三,谋划建立新中国的需要。在抗战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开始系统谋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蓝图,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而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建立强大的群众性布尔什维化的政党,这样既可以为蓝图实现提供领导核心和政治组织的保证,也能通过党群密切联系,为蓝图的实现获取无穷的资源。

这一阶段中共提出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还由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路线走向成熟,党的历史观中更加自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且党在这一阶段上提出的工农化与群众化经实践运作,都对中共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再次提出和实现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中共群众性政党目标实现的成效及特点

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实现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促进了中共由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转变为工农为主体的政党,同时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更好地沟通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中共的革命力量,实现了革命领导权,引领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其一,更好地体现党的性质,改善党员成分的结构。群众性政党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工人党员的数量,强化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沟通了与其他阶级阶层的联系,壮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最终使中共成功实现了从一个秘密小党派到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大政党的转变。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党员成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27年4月五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人数已达到了57 967人,党员成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工人占50.8%,农民占 18.7%,知识分子占19.1%,军人占3.1%,中小商人占0.5% ,其他成分占7.8%。男性占91.73%,女性占8.27%。[16]11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之下,还有280万工人与900余万农民被组织起来。这表明中共不仅党员队伍壮大,而且有了大量的工农群众拥护共产党,成为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到1949年底,党员总数就达到了448.8万多人,是1945年时的3.7倍。从党员的社会成分来看,工人11.2万,占2.5%;农民267.6万,占59.6%;军人107.6万,占24%;职员49.8万,占11.1%;学生3.6万,占0.8%;其他9.0万,占2%。[17]

其二,有利于党员正确对待群众,自觉执行群众路线。群众性政党的实现,表达了民众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沟通了中共与民众的联系。一方面构建了良好的党群关系,有利于共产党代表、尊重、维护、实现最广大民众的利益。群众性政党消除政党与群众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有利于党员干部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激发广大民众的阶级意识,促进民众认同共产党,形成和增强政党归属感。群众性政党的主张也为中共与其他政党相区分提供了鉴别的依据。

其三,实现革命领导权,增强中共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中共要成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政党,不仅要有思想的先进性,组织的纯洁性,还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力量。中共群众性政党目标的提出和实现,增强了中共的革命信心,使中国革命有了新前途。中共五大指出:“在这阶段中,革命势力之社会基础是无产阶级,农民,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联盟。在这革命的联盟之中,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认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站在最主要的地位上。如今他已取得斗争的领导权。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这样的地位,足以保证革命的前途,将来不会开出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而是直接走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5]49,48抗战时期这一目标的实现使中共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有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宣告:“今天则不同,今天主要的是中国进步了,有了新的政党、军队与人民,这是胜敌的基本力量。”[6]591他还强调“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能够担负的。”[15]652正是中共的组织力量的不断增强,使中共在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中取得优势,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胜利提供组织基础和力量支撑。

中共在实现群众性政党的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首先,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起来。中共是有远大理想追求的政党,它要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但最初建立时却是成分单一(主要是知识分子),力量弱小,与工农群众缺乏密切联系,党的主张在人民群众中并未产生多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善党的组织形态,改变党员的社会成分结构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毛泽东还强调完成领导中国革命“这样的任务是非常光荣的,但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积极地建设这样一个共产党,乃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15]652同时中共在群众性政党建设过程中,着力解决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改进工作方法与增强工作能力,注意处理好工农党员干部与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关系,以及党团、党政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党建的自身目标要求。endprint

其次,把政党性质的阶级性、群众性要求与政党价值的人民性要求统一起来。在革命中,中共自成立之时就强调自己的阶级性,“在中国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夺取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3]44由于中国革命的环境是险恶的,面临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虽然无产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但中国革命单靠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中国革命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通过吸收其他阶级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可以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由此实现代表利益的广泛性,刘少奇强调指出: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与毛泽东思想根本的东西。”[4]331通过“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将阶级整合与人民整合统一起来,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政治认同,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提供新的坚强领导力量、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新的奋斗目标。

再次,把加快组织发展与争取群众实现革命领导权结合起来。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由于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级结构,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革命的领导权必然经历艰苦的斗争过程。由于封建统治势力不愿自动退出政治舞台,资产阶级也不断与无产阶级展开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所以中共要实现革命领导权,加强组织建设,除了强调斗争方式、斗争策略外,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身力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不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不能脱离群众,因为中共“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18]381群众性政党既是中共组织发展的目标,也是夺取革命领导权,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现实需要。可以说中共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的实现与中共革命领导权的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明显的同步性。

复次,把保持政党性质先进性与实现党员结构成分的广泛性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是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有铁的组织纪律的、有广泛群众性的先进政党。党始终强调自身的阶级性,同时为建设群众性的政党,主张广泛吸收中国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内,体现为成分的广泛性。并对党员进行各种教育,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形成党的坚强战斗力。这对政党前途,乃至中国革命的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抗战时针对党的群众性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张力问题,中共通过开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予以很好地解决。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郑重宣告自己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中共就自觉地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

最后,把落实唯物史观与推进人民民主革命实践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自然是革命的主体。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9]1094所以中共自觉地把组织人民,动员人民,实现革命领导权,贯穿在党的组织发展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群众性政党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沟通了党群联系,从而,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不断深入,最终使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在中共实现自身建设群众性政党目标过程中,还把政党建设与民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成功设计有机统一起来,书写了中国历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秦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能改成“全民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2) :31-33.

[2] 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课题组.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全国有58名党员[N].嘉兴日报,2014-06-20(1).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7]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1) :46-51.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19] 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陆广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