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默的声音
——荒诞喜剧《驴得水》的无泪悲情

2017-09-28赵伟东

文艺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驴得水铜匠特派员

○赵伟东

沉默的声音
——荒诞喜剧《驴得水》的无泪悲情

○赵伟东

电影《驴得水》放映后,其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部影片的成功无疑给华语小制作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它在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等方面做到了良性的融合。而且在我们观影之后,能给我们以深深的触动,仿佛有一种沉默的声音回荡在我们的心底,那是一种无泪的悲情,这种无泪悲情是由荒诞悲凉的剧情文本、多维丰满的意涵组合、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起承转合的时空结构、无处不在的文字嘲讽、简洁淬炼的电影语言等几个纬度共同编织。

一、荒诞悲凉的剧情文本

《驴得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民国时期,在西北一个偏远的高原山区,有一群有着各自不同的“污点瑕疵”的大学教师,他们怀揣着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的愿景,在那个远离都市喧嚣,有些世外桃源意味的乡村进行教育实验。以“团结、乐观、奋斗”为校训,开始践行他们的理想。因山区僻远,每天需要一头名为“得水”的驴走很远的山路拉水回来以供给他们的生活之用。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让校长他们就把这头驴,谎报成一位教英语的教师,并以其薪酬作为贴补教育经费和日常之需。当教育部要来调查驴得水老师,继而美国慈善家又要来会见驴得水老师时,于是就有了不断圆谎的一系列桥段,最后谎言败漏,噬啮人性,物是人非。

这部影片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又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刀,剖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隐蔽的人性,它让我们欢笑、让我们沉默、让我们无泪悲情。在观影的前半段我和许多观众一样,以笑声回敬这样一部电影,但瞬间更大的悲情却向我们袭来,后半段,我们没了笑声,只有沉默。电影结束后我们耳边回荡着张一曼的歌声,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情弥漫在我们的周围,那是一种沉默的声音,它是那样的静默而深沉。

二、多维丰满的意涵组合

用导演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关于底线的故事,为了一个美好的目的,却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不断突破人的底线,最终只能是毁灭。而观影后循着这一主线,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维丰满的意涵组合。

(一)关于理想

理想,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词汇,这一贯穿我们一生的词语,曾那样激励引领着我们跋涉前行、愈挫愈奋。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①于是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校长带领大家把手叠放在一起聚气放言:“团结、乐观、奋斗”,并讨论拿出自己的工资作为学生奖学金来发放。大家其乐融融。然而就像德莱赛所云:“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太阳普照下的大地是没有什么能躲藏的,谁能想到就是这一美好的理想,却是他们用向教育部谎报虚构了一个“吕得水”老师骗取的薪酬来贴补和支撑。关于这一维度的影片意涵的张力体现为:抵达理想的手段若经不起道德的检测,这样的理想是否还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另一方面,如果只有依凭此等策略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这又是谁的悲哀?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许多人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是“活着”这一信仰。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②

(二)关于教育

关于教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③身为宋代的重臣,司马光力陈前代政治得失,作为对统治者剖心劝谏之语,令人深思。在育人、用人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品性十分重要。所以关乎教育话题,德育是其根本,知识、才能退而其次?教育必须要经过道德净善的引领与锻造过程,否则难以想象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是能研制出医治人们苦楚的良方妙剂?还是发明出灭绝人性的“生化武器”?也正因如此,中国古籍《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明确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引达至善之境。

而在影片中,教育不但是张一曼用身体“睡服”了铜匠,而且是秉持“有教无类”的校长送给铜匠的书本,还是天真的佳佳对铜匠的补课,以及是这些教师的言行“启蒙”了铜匠,使原本虽常受欺负,但内心淳朴善良的铜匠,变成了能和教育部特派员以及教师们斗智斗勇、反客为主,几乎将大家玩于股掌之中,不但真的成了官方认证的民间教育家,而且差点娶了少女佳佳为妻,险些圆了他逃离妻子的束缚,奔赴美国的美梦。“教育”仿佛打开了铜匠潘多拉的盒子,一切人性的恶与魔都奔涌而出。

影片中裴魁山一句“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那是谁呢?

(三)关于沉默

在影片中有两个沉默的群体,一个是始终沉默无声的那头叫“得水”的驴,它吃的是草料,每天千里迢迢拉水来供给维持着学校生活的延续与教育的运转,甚至因它学校谎报的“吕得水”老师的薪酬也为学校和大家提供了诸多福利,然而,直到它被杀吃肉,我们都没有听到它的一丝声音,哪怕是一声哀嚎,“卸磨杀驴”,不,我们听到了它的声音,那是一种沉默的声音,在我们的心底回荡不去。

还有一个沉默的群体,那就是全片都没有出现的开始的“6个学生”和影片结尾,校长口里说的现在来我校报名的已经有“154”名学生了,我们不知道这些未出场的学生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可是一群被人们常常称之为“未来”的一群人,他们是一群沉默的大多数吗?我们还不得而知。

究竟“沉默是金”?还是社会的悲剧?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⑤就如鲁迅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⑥毫无疑问,读过鲁迅文本的人都知道鲁迅是孤独深刻的。这一点上,北宋主张“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与鲁迅有着一样的深刻。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⑦

北岛有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⑧所以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勇于追求真理良知,敢于捍卫公平正义的公民。培养那些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如朱光潜先生认为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在训练一技之长,而尤在培养宏正通达之士;不仅在传播知识技能,而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⑨而不像是有的学者所说,大学正在培养着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我们只有上级社会,我们正都变得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用高晓松的一首歌来说,大家似乎都忘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四)关于爱情

裴魁山以幸福喜悦的笑容和欣赏爱恋的眼神深情地望着一边吟唱着《我要你》,一边扬起蒜皮为飞雪的张一曼,并对她说:“我喜欢你”,“我要娶你”。这一刻,我们丝毫不怀疑裴魁山真的爱上了张一曼。

小铜匠用手捻着张一曼的卷发,恋恋不舍地说:“卷卷的,真好看。”望着张一曼远去的背影,一向腼腆羞涩的铜匠唱起了心中的歌:“有月光的夜深人静的时候,大自然是那么美丽,每当这时候我就想起离我远去的你,当我唱起歌儿时仿佛你就在我面前一样。”那一瞬间,我们有理由相信铜匠内心已经爱上了张一曼。

周铁男拒绝张一曼邀请跳舞,偏偏要佳佳教他跳舞;送给佳佳弹力球;当教育部特派员要把佳佳嫁给铜匠时,周铁男急切地说:“那可不行啊”,我们真切地触摸到周铁男的爱的心思。

然而,当裴魁山辱骂张一曼的那一刻,当铜匠要教育部开除张一曼并剪去他曾那般喜欢的张一曼的卷发的那一瞬,当周铁男坐在下面无奈地默许铜匠和佳佳的婚礼那一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我们心中的爱情吗?这只是得不到时的报复,这只是“办大事不拘小节”的无奈妥协,这只是自私和占有欲的爆发,毫无疑问这不是真爱,真爱是欣赏、是吸引、是付出,真爱是只要你好就好、是荣辱与共、是幸福时的分享、是苦难时的分担、是不得不分离时的含泪的真心祝福。

三、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

校长:小节尽失,大事无成的“理想主义者”

他是大家理想的播种者,一切行动的指挥者和领导者,在教育场中他见惯了官僚们的把戏,所以他能应对自如,不漏痕迹。在他心中只要顾全大局,一切尽可忽略,所以我们看到他秉承“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宗旨,众人“一切听他指挥”,结果“驴棚着火了”,“铜匠被睡服了”“一曼一个人扛下了睡服铜匠的罪责”“一曼被剪头了”“佳佳成铜匠未婚妻了”“一曼自杀了”。在这里一切小节尽失,大事亦遥不可及,理想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性温度的空洞所在。

特派员:胸无点墨,金钱至上的官僚大佬

特派员留学国外,却连基本的口语对话都不能,有的只是满脑子的金钱利益,教育部的特派员没有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而他初遇到铜匠假扮的“吕得水”老师,听了铜匠用蒙语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立刻认定其能力和英文水平足以扛起振兴农村教育的大旗,于是断然决定不需再到他处考察,赶快确定人选。而后“吕得水”真相败漏,他依然坚定地说:“老子说他是吕得水老师就是吕得水老师。”“教育部说他是教育家他就是教育家。”这真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他心中,什么原则,真理、标准、真相,都可以没有,只要有金钱可拿,只要有利益可得。所以他才能说出“美国人要见吕得水老师,建什么校舍不重要,资助什么人不重要,就吕得水重要”的话。活脱脱的胸无点墨,金钱至上的官僚大佬。

裴魁山:自私自利、谙熟世故的机会主义者

这一人物,是所有人物中跳跃最不大的一个,人物发展脉络清晰。开始他也有面对学校拿不出奖学金,就说“实在缺钱我愿意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当特派员要来检查时基本的底线和良知也让他说出“咱们把钱退回去得了,承认错误就完了”;与张一曼相识多年,他了解一曼,掏心说出“一曼其实你不是那样的人”;甚至说出“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这样的深刻之语。而当看到自己心爱的人“睡服”了别人,抓不到情感,那就抓金钱,并对周铁男喊道:“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此时那个曾经深情注视张一曼并对张一曼说“我喜欢你”“我要娶你”的裴魁山变成怒目相向,恶语相加的裴魁山。等到特派员和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到来,让我们看到了裴魁山机会主义的一面,他是一个自私自利、谙熟世故之人。

周铁男: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悲怜的熟悉的陌生人

影片中当我们看到裴魁山要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学生的奖学金时,周铁男慷慨地说,你捐一个月工资,我就捐两个月工资。是何等地慷慨大方!当面对着特派员对裴魁山的错误指控时,周铁男拍桌子怒斥特派员:“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是何等地捍卫正义!不想让张一曼一个人独自面对铜匠媳妇,而坚持要大家一起来扛,是何等地义气豪侠!拿着剪刀说“谁敢剪张一曼头发试试,谁剪我弄死谁!”是何等地英勇无畏!铜匠要杀驴吃肉,铁男一脚踢翻铜匠,大喊“老子忍够了”。并拿着剪刀说:“我看谁敢从这过”(要知道得水这头驴可是佳佳的小伙伴),是何等地为爱挺身!而一声枪响之后,当特派员再次拿枪指着铁男的头时,此时的铁男判若两人,磕头如捣蒜,声泪俱下地说:“我错了,我错了,别开枪”。而为了得到美国慈善家的抚恤金,周铁男哀求佳佳假扮“吕得水”老师的未婚妻,并说和他们斗是没用的,承认自己在他们面前只是“一条狗”,让我们不禁大跌眼镜,这还是那个刚强、正义、讲义气、爱打抱不平像铁一样的男人吗?难道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不经历刀枪检验的英雄都不能称之为英雄。

铜匠:从受虐者到施暴者的畸变模版

铜匠原本善良、本分、腼腆,开始他在张一曼那里找到了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得到了他从没有得到过的女人的温存与体贴。而当他遭到张一曼的辱骂后,原本良顺的铜匠,反客为主,成为了一切之主,他把所有的人性之恶都释放出来,让大家辱骂张一曼,让校长剪了他曾那样喜欢的张一曼的一头卷发。甚至在扮演死了的“吕得水”前都无法按捺其脱口而出“我愿意去美国”的膨胀欲望。

张一曼:开放随性、追求自由不被世容的女子

她无意伤害他人,亦不想受人束缚。颜值虽然不高,但能歌善舞,有一手缝剪的好手艺。身材高挑,高开叉的塑身旗袍,裹挟了一身的娇媚,举手投足尽现撩人之态,似乎没有哪个男人能抵御了她的诱惑,或无法不被她吸引。但她对大多数男人只是走肾不走心,不当真。在情场上见过大风大浪的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僻远的山村学校里遇见的这两个男人,对张一曼却偏偏想多了,不但走了肾,而且走了心,一时让她无法招架。对裴魁山,张一曼的策略是不再招惹。对铜匠,她只好用激将法,违心地骂了铜匠为“牲口”,已绝了铜匠的念想,并让铜匠和其媳妇尽快离开,以免特派员撞见,坏了大局。当我们看到张一曼拾起铜匠丢下的她的那缕青丝时,望着铜匠离去的背影,一曼不由得说出“对不住啊,铜匠”,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违心与不忍。

裴魁山对一曼的破口大骂,可谓句句扎在一曼的心头,字字见血,一向嬉笑的一曼落泪了。而当校长剪她的头发时,画面中是张一曼双眼的特写镜头,叠印浮现出四位老师手手相叠,聚气的情景,幻化出她和校长在月色与灯光的辉映中翩翩起舞的欢愉场景,映现出她缝制好校服,大家一起合影的难忘时光。而这一切的美好都随着校长一剪一剪剪落的头发而消逝了。

张一曼疯了,所有人都是造成她疯的罪魁祸首!张一曼死了,她是自杀的,更是所有人扼杀了她如花般自由生长的生命。她走了,留下了她亲手精心缝制的美丽的校服,然而她却再没有机会穿上。留下了她打扫的一尘不染的居室,然而却再没有了她的身影和温度。可以说在中国电影人物史上张一曼无疑是一个有着高辨识度的角色,任素汐的表演精准、拿捏恰当、传达贴切,无可替代。

孙佳:性情天真,内心纯净的有“知”少女

这里“知”是知识。知识是用来明辨是非的,知识用来追求真理的,知识是用来捍卫正义的,知识是大爱襟怀,知识是美德使者。从这一方面来说,孙佳的确是一个有“知”少女。

一个尚未被社会浸染的性情天真、内心纯净的少女,她有着善恶之辨,充满爱心,追求真善美,幼小的心灵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于是我们看到了她和得水辛辛苦苦打来的水,为了扑救驴棚的火灾,不惜用喝的水去灭火。当被阻止后,孙佳要告发他们谎报“吕得水”老师吃空饷。当看到特派员徇私枉法,就写信要投递给教育部检举揭发他们。当得水这头驴没了嘶鸣,她担心得水病了,四处给得水找药。而当得水被杀了吃肉,她给得水烧纸,忏悔自己把人教坏了。甚至见了罗斯先生,她要将一切事情告发,却在父亲跪下的哀求中无奈而违心地屈服。

在影片的最后佳佳撇下了一句:“过去了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然后就只身一人寻找她向往的新天地。

至此,那些男人们在我们面前一一闪过,无论是“办自己大事而不拘牺牲其他人小节”的校长,还是胸无点墨,只能以“金钱和枪”来掌控局势的特派员;无论是哪都软的裴魁山,还是铁是块好铁,却经不起枪的检验的周铁男,亦或是原本良顺,却畸变出魔鬼般暴虐的铜匠。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⑩这些男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男人形象只不过是“抽刀向更弱者”的强悍罢了,相形之下,张一曼放荡而不虚伪、真实而不伪善,在众人无计可施时,为了大局,牺牲自己“说服”铜匠,继而引火烧身。又为了大家的利益,挺身面对铜匠媳妇,独扛罪责。以至于遭同仁辱骂、自扇耳光,被剃阴阳头,半疯的她举枪自杀,决不苟活,只留下了她的杰作——美丽校服和一尘不染的居室。孙佳一个清纯少女,相比她的父辈、相对她的兄长们,作为众人眼中的小孩,却是唯一个从头至尾内心都保持着清醒、抗争的人。断言“过去了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的她远赴他乡寻求新的理想。张一曼和佳佳让我们看到了比上面男人们更爷们的一面,至少她们无意害人,即使没有“抽刀向更强者”,至少她们“没有抽刀向更弱者”。

四、起承转合的时空结构

此片的时空结构弥合严谨,流动起伏。全片以校长领着大家叠手聚气,一片“团结、乐观、奋斗”的场面为剧情之“起”。以特派员考察“吕得水”老师、罗斯先生要会见“吕得水”老师为“承”。以“吕得水”“死而复生”,铜匠媳妇大闹婚礼现场为“转”,以学校保留下来,校长和老师们都受了处分,特派员正接受调查为全片的“合”。至此影片仿佛经历了一次轮回,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过去的已经回不去了,再也找不到初心,再也听不到一曼的歌声,再也看不到少女佳佳的身影,而那头具有双重身份的驴:不辞辛劳为他们打水的叫“得水”的驴(现实中没有“污点”的驴,干活任劳任怨、被杀吃肉没有嘶鸣);那曾被他们谎报成的“吕得水”老师(唯一一位没有“污点”的老师,虚构的但并不存在)也早已被他们“卸磨杀驴”进入了他们肠胃。影片至此就像艾略特的诗里写的:“这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嘘唏一声。”影片结尾处,画外音那一声枪响难道不就是向往自由美好的一曼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声叹息吗?而那在片尾传来的张一曼美妙歌声难道不正是她无人倾述的心语吗?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有人能够懂得。

五、无处不在的文字嘲讽

影片中有许多文字影像,这些文字影像或是一闪、或是瞬间定格,甚至容易被观众忽略掉,但是这些文字的表达,却是寓意深存,使影片的镜像传达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更多的解读空间。

(一)学做人,学做事

这是影片中,三民小学围墙上的两个醒目标语,毫无疑问,这六个字是这所学校对学生们的要求。这六个字其实也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人生课题,我们都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但影片中的这所学校是让我们学做怎样的人?是学孙校长做一个“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人呢?还是学裴魁山做一个机会主义者?是学周铁男锋芒尽失,而为匍匐之犬?亦或是学铜匠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得到机会,就要尽情享受从奴隶到将军的那份快感,哪管他人生死?还是学张一曼只要心中的自由,抑或学佳佳内心永远清醒、永不妥协、追寻心中的理想?这个命题很简单,但常常被人们忽视。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⑪关于“学做事”古人早已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⑫但是影片中这些人,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其揶揄之意,入木三分。

(二)进来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

这是三民小学校门两侧的对联,意思是说三民小学要培养具有礼仪之态,威武之风的人才,好像还真的如此呢?你看铜匠来三民学校时,对大家说:“大家好”,进来时真的是“彬彬有礼”,出去后,骂自己媳妇,“你给我滚”,强烈要开除张一曼、要剪张一曼的一头卷发、要杀“得水”吃肉、要娶佳佳为妻、甚至还要去美国深造,还真的是“步步生风”了,一副文字对联,多少反讽之意。

六、简洁淬炼的电影语言

有评论说这部影片更像是话剧艺术,或是话剧的电影版。就全片来说,这部影片的电影语言的运用的确略显单薄。但是,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电影语言运用,而且简洁淬炼,轻快素朴。如我们前面所讲张一曼被剪头时,一曼双眼的特写镜头,叠印浮现大家一起欢愉的场景,时光的飞逝与头发的剪落语义双关。

还有在佳佳的婚礼上,铜匠的老婆到场搅局,电影中一边是婚礼乐队吹奏的欢快的乐曲,一边是混乱四散的人群。这一段声画同步极具影像张力。裴魁山和特派员抢钱,金钱的欲望让人失去理智。铜匠媳妇追打铜匠,情感的欲望让人疯狂。张一曼护着众人踩碎的花束,面对着象征美好的野花的破碎,一曼拾起了象征死亡的手枪,追求自由与美的欲望破碎,唤醒走向死亡的欲望。佳佳趁乱决然离去,那是一种诀别过去,走向新生的欲望。罗斯先生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场景,说出了心中的感慨:“不可思议”,慈善的欲望遭到毁灭性打击。

还有一段临近影片的结尾时,孙校长和裴魁山、周铁男在一起叠手聚气,此时画外音传来一声枪响,紧接着是一组对一曼居室的摇镜头:整洁而赋有艺术气息的居室、美丽的校服,继而画外音里传来了一曼的《我要你》的轻柔温婉歌声,从一个已离开人世的女主人公张一曼过渡到要离开此在的另一个女主人公佳佳身上,佳佳乘坐的车轮在石块的阻绊下使其跌落了爱情信物——象征美好爱情的五彩弹力球,所有的一切美好就这样散落天涯。

虽然这样的影视语言在影片中运用得较少,却非常成功,它像是一个隐喻,揭示了与社会、人生、人性等相关联的诸多母题,又仿佛是一个艺术镜框,让我们可以放置太多太多。瑕不掩瑜,而且影片中的演员表演几乎无可挑剔,尤其是任素汐的表演,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期待更多像这样能够给我们以更多思考的影片。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

①姜涵《存在的幸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1页。

②鲁迅《鲁迅散文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年版,第219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4页。

④[宋]朱熹《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⑤李钊平《梦想照耀未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

⑥鲁迅《鲁迅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页。

⑦王为国《新资治通鉴》第3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548页。

⑧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30页。

⑨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⑩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⑪吴国涛《思想之髓》[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页。

⑫[唐]李世民《帝范》[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猜你喜欢

驴得水铜匠特派员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古城手艺人
《驴得水》首映 沈腾说看完后“蓝瘦,香菇”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喜剧《驴得水》10·28强势上映 把人“逗笑又惹哭”
两个男人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