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史及其因素

2017-09-27周莎周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行政区划行政区认同感

周莎+周妍

【分类号】D625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古代便有黄帝“画野分州”的传说,但这并非是后世所指的政区。《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篇》中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可以说是行政区划的雏形。

一、行政区划的沿革历史

在行政区划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区划职能是通过分封制来实现的:如夏时的王畿区与方国,商朝则为王畿区,诸侯,方国。西周时期已形成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增有采邑,蛮,夷,戎,狄。郡县制始于春秋,而它的推行开始于秦朝,在县以下设乡,所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汉代为增强对日益增多的郡的管理,开始设有监察区,但此时的监察区与郡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西汉末年,州的地位上升,结合汉初的分封制,便形成了三级制;在汉后期,逐渐形成州,郡(王国,属国),县(邑,道,侯国)三级制。东晋以来,由于分裂割据,朝代更替频繁,行政区划的不统一和混乱状况一直延续至南北朝,直至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唐朝在行政区划上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动就是设立倒,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15道,而五代多行州县两级制。至宋代出现路州县三级制,但路的设定并无一个常数,同时在地方行政区仍实行州县制,其特色是州一级行政区相对更复杂。到了辽代,则是实行道,府(州,军,城),县(城,州,军)三级制,但还保留了部落,头下军州等制,与之同时的西夏则主要是州县二级制,女真的东北故地则仍实行附属路,猛安,谋克三级制。至元代,推行了行省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中央设中书省,宣政院属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司。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格局,布政使司下设立府(直隶州),县(府属州)。也有少量隶属于府而同时又属于县的普通州。另明代开始设立省的派出机构-----道,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边疆地区则设三都指挥使司,下设卫和所。明代上承元明之制,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三级制。民国前期一般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但省区多有变动,在民国时期,现代的城市类型的行政区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在不断变动中,逐渐形成了省,地区,县,镇的行政区划制度。

二 政区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一,自然环境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禹贡》中“华阳黑水惟梁州”则很形象的表明在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准则是以山川河流为界划分,再比如说,唐代的河南道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而自元明清实行行省制以来,山西指太行山以西,同时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都表明了古代行政区划依“山川形便”的原则,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政治制度

据吴松弟教授研究表明,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总的看来,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元朝以前,政区划分更趋向于自然,经济与文化,这就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很大。而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若想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政治上的地方割据政权,这就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变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元朝行省制实行以后,陕西横亘一个秦岭,江西则跨越南岭,深入到今广东省境内。这样的行政区划加上行政,监察,和军事的三权分立,相互牵制,使得地方一级行政区 难以产生地方割据,故而为历代中央政府所青睐。

第三,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出现偏差,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本行政区的税赋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例如,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所以明以前多以户口多少为标准。而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唐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始终在黄河流域,所以当时北方政区数目多,幅员小,随着唐宋以后重心南移,政区也就有了相对的变化。

第四,文化发展

《汉书·王莽传》中提到:“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致州界”。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种事情在世界历史上不在少数,而且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现在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实际也是对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在行政区划上的认同。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突。

第五,历史地名

历史地名具有很前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往往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在历史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名都有行政区划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与地名的关系要算九州了,在中国历史上九州的划分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九州后来成为了中国的代称,而九州中扬州,徐州至今仍是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而豫州的豫是现今河南省的简称。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对后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县的名字至今还保留下来了,如邯郸,汉中,桂林等。唐代以来实行的州(府),县制基本奠定了中国现代市县级地名的基础。元代的行省制度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现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也元代的行省制度都有很大的联系。举个例子来说,广东省在宋代的时候设置广南路,后来分为广东路和广西路,明代设立广东布政使司,清代继續沿用下来了。

总而言之,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尚书禹贡》

[2]《周礼职方》

[3]《吕氏春秋·有始篇》

[4]《汉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政区划行政区认同感
京字头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邯郸—邢台城市团整合发展探讨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看图识省份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区划名称需体现历史文化特征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一保定”的融合发展思路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