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医生谈“心病”

2017-09-27胡大一主任医师

健康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病躯体心血管

□文/胡大一 主任医师 教 授

心内科医生谈“心病”

□文/胡大一 主任医师 教 授

专家名片: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病内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北京和睦家心脏中心主任,心脏康复主任,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康复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预防、康复及科学普及工作,擅长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及高血压冠心病防治等。

美国时间7月20日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自缢身亡,年仅41岁,死因为抑郁症。抑郁症再次成为舆论关注要点。 2017年7月22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上发表姜健健的文章《解开抑郁症的心理疙瘩》。

焦虑抑郁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如同高血压、糖尿病,应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患病数量。姜健健在文中认为,(焦虑)抑郁症为一种严重社会问题应归因于两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

社会土壤变化。越来越多的抑郁(焦虑)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社会的快速变革,民众的价值取向多样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崇尚成功、金钱,面对竞争,工作压力增大,“五加二,白加黑”,玩命工作,人际关系淡漠,婚姻关系紧张,急功近利,在与他人攀比成就(金钱、名誉、地位)中消耗自己。而人们大多不懂、不会面对和化解这种压力,很容易导致焦虑和失落。

人们对焦虑抑郁的“无知”或不愿、不敢面对。人们往往把焦虑和抑郁视为“精神病”。由于整个社会对精神病的误读,会对患有焦虑抑郁的患者产生误解,甚至歧视,冷落,排斥。患者自己出于自尊,也往往不正视、不承认,不愿亲属朋友或工作单位同事和领导知道自己的病情。有不少患者(焦虑)抑郁,包括一些症状较重者,拒绝治疗,尤其非常抵触需要使用的抗焦虑抑郁药物,担心药物的依赖性,停不掉,也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导致病情加重。

我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之上,应增加第3个因素:我国精神心理问题的服务力度与质量严重不足,没有为这个本应得到治疗、帮助指导、关爱的巨大群体提供服务的资源与能力。

姜健健在文中提到,抑郁症患者一般会有的三种典型表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减少。但没有提及或忽略了(焦虑)抑郁的患者不仅仅是以上三点表现,而且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化”表现。我通俗地称之为“躯体焦虑(抑郁)”。焦虑与抑郁的情绪变化会引发调节内脏功能的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这些患者常常出现胸部和(或)腹部的不适:

● 胸闷、胸痛、后背痛、心慌、心悸、气短、出汗,绝大多数患者和医院导医都会首选心血管专科,因为患者可能认为心肌梗死、心脏猝死更可怕。

●出现不明原因腹胀,食欲差,腹痛,腹泻(急便),患者因这些症状误入了消化科就诊。

●这些患者常伴失眠,每日睡眠不足,乏力,头昏头晕,常常会去神经科。

●部分医生对慢病的精神心理因素不太在意,在面对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患者通常用CT造影、胃镜、肠镜等生物医学技术进行诊断,导致这些患者长年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越分越细的专科医生群中“打圈圈”,患者的心情越来越差,焦虑症的悲观情绪日渐加重。

我想说的是,精神心理常识应融入医学教育,包括在校和毕业后教育,而且作为各级医院、各专业科室必学必知、必会必考的内容。大力普及推广“双心”医疗(关注心脏,重视心理)的概念、模式与行动。广泛在非精神心理专业专科的医生和医疗机构中,落实精神心理服务的内容。

无论什么级别的医院和专科医院,都要把精神心理常识作为医生行医不可或缺的终身学习内容,并将之用于医疗实践。我学习从医52年的一个深切体会是:一名医生,如果不懂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他是很难体会患者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的,也很难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在充分重视医生教育同时,要大力开展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健康教育。让社会上认识到焦虑与抑郁、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患这种病很常见,不要感到耻辱,而要勇于正视,敢于面对。

要教会广大公众和患者学会及早及时识别焦虑与抑郁的表现,尤其了解其躯体不适表现。当你因胸痛胸闷在多家医院多位专家看过心血管没有明显疾病时,应知道换个思路,看看精神心理科。

编辑/赵湘

猜你喜欢

心病躯体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现在干什么?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