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鼻腔鼻窦解剖术语意见书(四)

2017-09-26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组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蝶窦隐窝鼻甲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组

王德辉 王德云* 于华鹏 孙希才 李晗 刘琢扶 刘全 张焕康

·鼻科解剖术语专题·

欧洲鼻腔鼻窦解剖术语意见书(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鼻科组

王德辉 王德云*于华鹏 孙希才 李晗 刘琢扶 刘全 张焕康

【编者按】 2014年,Rhinology刊登了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the Anatomical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nal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对于认识鼻科解剖名词具有重要的普及意义。考虑到国内耳鼻喉科医师获取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有限,但是又急需及时掌握学科领域内解剖名词的表述,我们通过与Rhinology编辑部及作者联系征得同意,翻译而成《欧洲鼻腔鼻窦解剖术语规范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意见书》中的所有解剖名词同时参考国内《英汉汉英医学分科词典(耳鼻咽喉科学分册)》进行统一,对于《英汉汉英医学分科词典(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没有提及的名词给出了相应的补充。希望《意见书》对国内耳鼻喉科医师掌握并规范应用鼻科名词提供参考。《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从第17卷第2期开始以连载形式刊登《意见书》。

【原文献】LundVJ,StammbergerH,FokkensWJ,BealeT,Bernal-SprekelsenM,EloyP,GeorgalasC,GerstenbergerC,HellingsPW,HermanP,HosemannWG,JankowskiR,JonesN,JorissenM,LeunigA,OnerciM,RimmerJ,RombauxP,SimmenD,TomazicPV,TschabitscherM,Welge-LuessenA.EuropeanPositionPaperontheAnatomicalTerminologyoftheInternalNoseandParanasalSinuses[J].Rhinology, 2014, 24(Suppl): 1-34.

31 上鼻道

上鼻道由鼻腔外侧壁和内侧的上鼻甲围成(图39),为后组筛窦的引流所在。上鼻甲是筛骨的一部分,位于中鼻甲的上方,其内表面覆有嗅上皮,上方可能还会有最上鼻甲。

图39. 上鼻道(*)和气化的上鼻甲(**)

32 蝶筛隐窝

位于蝶窦前壁的前方以及筛窦最上鼻甲的内侧(图40A)。绝大部分蝶窦的自然口开口于最上鼻甲水平(图40B),也有少数例外。83%的蝶窦自然口开口位于最上鼻甲后端的内侧,17%位于外侧。在活体中,由于表面附着黏膜,骨性开口比自然开口略大。

图40. A.蝶筛隐窝(*)、上鼻甲(**)和后组筛窦(***);B.蝶窦口。右侧

术中注意:虽然理论上蝶窦自然开口位于最上鼻甲的内侧较容易被定位,位于其外侧较难定位,但这些均取决于蝶筛隐窝向外扩展的程度。蝶窦自然口大约位于最上鼻甲的下1/3水平,平行于眶底平面。

33 蝶窦

蝶骨划分前、中颅窝,是由蝶骨体、两翼(蝶骨大翼、蝶骨小翼)和2个板(翼外板和翼内板)组成。蝶骨体是由2个气化的蝶窦组成,2个蝶窦大小一般不对称,分隔位置也通常不居中,分隔甚至可能附于外侧壁上部,此为颈内动脉和(或)视神经结节的区域。根据气化程度,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分类:

1)蝶窦未发生率为0.7%。

2)仅为蝶骨前部的一个小窦,发生率<5%。

3)位于鞍前的蝶窦,扩展至垂体窝前壁,占11%~28%(图41)。

4)剩余的为鞍区蝶窦,扩展至垂体窝后部(图42)。

图41. 蝶窦:鞍前区的鼻窦,向后延伸直到垂体窝(**)前下壁骨质(*)

最近关于鞍区蝶窦的分类方法是基于气化的方向:蝶骨体、外斜坡、蝶骨小翼(图43)、蝶嘴前部及附着部位(图44)。

术中注意:手术路径应顺应由蝶窦气化而形成的凹陷和突起。

图42. 蝶窦(*)向后扩展至垂体窝 (**);斜坡(***)

蝶窦前壁通常较薄,鼻后动脉(蝶腭动脉鼻中隔支)从下方穿过。蝶窦口与后鼻孔上外侧角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1±6)mm(范围10~34 mm)。蝶窦侧壁可高过视神经、上颌神经(V2)和颈内动脉;底壁有翼管神经穿过,形成齿状突起。 蝶窦气化的程度将影响这些结构的显著性,气化可延伸至斜坡、蝶骨小翼及翼突根部,与颅中窝非常靠近。当极度气化时,甚至可以到达颞下窝。

蝶窦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筛后动脉。

图43. 气化充分的复杂蝶窦解剖结构 顺时针方向:1.视神经(隆起);2.气化的床突(注意:相对于视神经-颈动脉隐窝,这里气化朝向前床突,位于视神经之上);3.圆孔;4.翼管(Vidian)神经。当轴向CT位于圆孔水平,可以看到两侧相应的圆孔管道(箭头)(注意:翼管神经在翼管中呈现“蟹眼”征)。左侧蝶窦骨质增厚是由长期慢性蝶窦炎所致

术中注意:鼻中隔黏骨膜瓣由鼻后动脉(蝶腭动脉的鼻中隔分支)供血。向下扩大蝶窦口时可损伤此动脉。

34 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

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位于蝶窦的后外侧壁,神经位于上方,颈内动脉位于下方(图45)。该隐窝深度变异大,取决于视柱气化的程度,其气化可一路延伸至前床突。由于人们对解剖认识的加深,发现了内侧OCR,所以上述OCR应该称为外侧。OCR可作为前颅底的一个关键标志。颈内动脉管裂(图46)在人群中高达25%,但这是基于影像和断层解剖得出的结论。随着年龄增加,骨吸收发生率也增加,在85岁以上的人群中此区域的骨质变薄率为80%。

图44. 有时蝶窦气化甚至可延伸至鼻中隔的后部,即犁骨(*)

图45. 右蝶窦 颈内动脉(*)、视神经(**)和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

图46. 经蝶窦平面的冠状位CT 颈内动脉(*)、视神经(**)和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

35 视神经管

视神经管从眶尖上内侧角的开口(视神经管眼眶开口)稍向内走行,至其颅内开口(视神经管颅内开口)。其长度为5~11 mm,包含视神经、眼动脉和视交感神经。虽然已有各种分类提出,但是视神经与蝶窦及后筛的关系并不取决于鼻窦或者其他因素,而是取决于这一区域的气化程度。此区域的骨管壁可以极其薄,甚至开裂。在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65%的视神经与后组筛窦复合体关系密切,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白种人。

前床突气化的情况下,位于蝶窦上外侧角的视神经大约80%存在骨裂。当存在显著气化时,视神经管可完全在窦腔中露出几毫米。

36 视神经结节

是视神经管内侧较厚的骨覆盖隆起,位于视神经管和眶尖的交界处(图47)。

视神经结节可位于后组筛窦或蝶窦,或二者交界处,这取决于相邻气房的气化程度。

图47. 视神经结节(*)是视神经管(**)内侧面较厚的骨性隆起,位于视神经管和眶尖交界处

37 视柱

曾被定义为蝶骨体连接蝶骨小翼后突出内侧部分的小柱,即前床突的内下部分。因此,它分隔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根据它相对于视交叉的位置,将其分为沟前、沟中、沟后以及非对称类型,其中沟中和沟后是最常见的。

术中注意:眼动脉通常走形于视神经管的外下方,但在15%的病例中其走行于内侧,即下内象限,在视神经减压术时较易损伤。因此,建议切开视神经硬膜鞘时,应在其内上象限进行。但应注意,这样的切口可能会进入脑脊液区域。

38 与蝶窦底相关的骨管

许多骨管是与蝶窦底(蝶窦底/斜坡)相关联的。从外侧至内侧,按重要性排列分别为以下。

1)翼管(Vidian管)。翼管从破裂孔沿着蝶骨底向前行进,开口于翼腭窝。翼管神经走行于其中,包含岩大神经、岩深神经以及与颈动脉关联的自主神经纤维,并有翼管动脉并行。它相对于蝶窦的位置取决于蝶窦的气化程度,神经可被封闭于蝶骨底骨质内,或部分突出至窦底,或偶尔露出于窦腔,由骨柄连接于窦底(图48)。

图48. 翼管(*)从破裂孔沿着蝶骨底向前行进,开口于翼腭窝。翼管神经可被封闭于蝶骨底骨质内(*),或部分突出至窦底,或偶尔露出于窦腔,由骨柄连接窦底(**)

2)腭鞘管。包含上颌神经咽支和上颌动脉咽支的骨管。

3)犁鞘管。位于腭鞘管内侧小的、不规律存在的骨管,行进至腭鞘管的前端。它包含1支蝶腭动脉的分支。

术中注意:

1)翼管动脉有一个颈内动脉与蝶腭动脉的重要吻合,因此,与颈外系统之间也存在吻合。翼管是颈动脉水平部的重要标志(图49)。

图49. 轴向CT位于翼管神经和血管(箭头)的水平。注意颈内动脉水平段(右侧红色阴影),这里正是上升至斜坡旁垂直段的位置。★:左侧不透光的蝶窦隐窝

2)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复发”往往涉及肿瘤在蝶骨体内的残留,尤其是在手术中未涉及的翼管区域。

39 外颅咽管(原Sternberg管)

前面已经描述过,在蝶窦的外侧壁上先天性骨缺损(图50)可能是由于蝶骨小翼和蝶骨体及蝶骨前部融合失败导致的。外颅咽管位于蝶窦外侧壁的后部,上颌神经(V2)的外侧。在儿童中外颅咽管通常存在,但只有4%的成年人存在外颅咽管,这与蝶窦的气化扩张有关。

术中注意:骨管通常是较易损伤的部位。当颅内压升高(可能是主导因素),加之颅底的各骨管较为薄弱,可导致颅内容物脱出和(或)“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图50. 外侧颅咽管(原Sternberg管)是一种先天性骨缺损(*),位于蝶窦外侧壁(**)。颅咽管位于蝶窦外侧壁的后部,上颌神经(V2)(***)的外侧。巨大的脑膜脑膨出可通过此缺损突入右侧蝶窦

40 斜坡

关于蝶骨底和枕骨底是否组成了斜坡中下2/3的区域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只是部分枕骨底上升与蝶骨底融合。蝶骨的气化程度使得斜坡变异较大(图42)。

讨论:斜坡解剖显示只有枕骨底部参与组成,其与蝶骨的界限为蝶骨枕骨软骨结合部。由于后者在成人很难辨认,斜坡(可被转化为某种“斜率”)已被用于评估颅内从鞍背下降至枕骨大孔的斜率,以及在此前方不同厚度骨质的斜率,即蝶窦底。

(未完待续)

(本文编辑 杨美琴)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年征订启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1-2420;CN 31-1875/R。国图代号:BM3642。本刊面向全体眼科、耳鼻喉科医学工作者。宗旨在于促进国内外眼科、耳鼻喉科领域内重要科研成果的交流,加快技术与信息的传播,为临床工作者总结经验和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学术交流园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为双月刊,国际A4开本,全铜版纸印刷,定价10.00元,全年合计60.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购,邮发代码:4-705。如过期漏订,可通过邮局汇款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补订或补购,不收邮寄费。

编辑部联系方式:地址:上海市汾阳路83号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邮编:200031;电话:021-64377134转2211、2221;传真:021-64376491;电子邮箱:eentm@sina.com;网址:http://cjoo.fudan.edu.cn。

2017-08-04)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31;*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

王德辉(Email:wangdehuient@126.com)

主译:王德辉;主审:王德云;其余为译者

10.14166/j.issn.1671-2420.2017.05.001

猜你喜欢

蝶窦隐窝鼻甲
2种不同中鼻甲成形术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肌动蛋白染色协助分析肠上皮增殖和分化的相对定量研究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蝶窦分隔确定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位置在神经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中鼻甲垂直部长度和鼻窦炎病变程度关系探讨*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
经鼻内镜治疗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疗效观察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经关节突全内镜侧隐窝减压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