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那种直抵内心的“道”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2017-09-22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高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千秋姿势文本

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 高波

追寻那种直抵内心的“道”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 高波

【备课过程白描】

办公室里进入了“小教研”的节奏。

我们每一次的小教研都会抓住一个难点来突破,今天要教《最后的姿势》一课,早就听说这篇课文有造假的“质疑”。到了要教的时候,一种不良情绪就徘徊在自己的心中。于是,小教研的话题就产生了新的落脚点:这样的课文值得教吗?这样的课文怎么教?

“是否值得教”,大家情绪激动地从网络上查阅,收集各种资料来证明文本的“假”。致使谭千秋老师的形象一落千丈,承载着“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文字已经变得“丑陋不堪”。那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或者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的谨守。

但是……

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需要把这样的文本呈现给学生们。最后,大家的一致意见是:即使是假课文,我们还是可以把目光落实在文本上,而不必过多地关注文本所承载的东西。也就是文道分离!我深以为然!

于是,我们开始不断地锤炼文章语言文字: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样的研究一直持续到课前,直到把自己的教案改得红艳艳一片。

【教学过程简录】

到了教室,已经完全定下心来的我突然感到一阵心悸,冥冥中我的耳际好像不断地轰响着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课文能教给学生吗?该不该把真相告诉学生?今天如果不告诉学生们,等他们将来长大了,真正了解了真相,他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我?……

在上课铃响起的那一瞬间,我决定:把真相告诉学生!

于是课堂就按照开初的设计向前运行着,我还要利用零头碎脑的时间来设计一下应该怎样告知学生,好在我对课堂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所以,即使我有点开小差,也没有任何的影响。

课堂很完美地进行到了最后,文字承载的人文精神很自然地感染了学生们,他们被谭千秋老师那种“双臂展开,护住学生”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精神所感染,情绪已经冲到了一个高点。这时候,我停了一会儿,轻轻地问:你们对于课文,有什么需要质疑的地方?学生们很好奇,这样美丽的课文,这样美好的情感,这有什么好质疑的!我见学生们一脸狐疑,我和大家一起回忆了地震发生的时间,一起朗读了课文第4、5、7小节,回顾了地震发生的过程,并且一起模拟情境,对十秒钟进行了倒计时。结果学生们发现,这短短的十秒钟不足以让谭老师做这么多的事情,况且,地震根本不会留给谭老师这么多时间。

于是质疑声零零碎碎出现了,随着质疑声,刚刚建立起来的谭老师高大无比的形象就轰然垮塌了。

等大家的情绪跌到最低点时,我又跟上一个问题:让我们忘却谭老师救学生的那个情境,我们问一下自己,这时候的谭老师能不能利用这么多时间自己逃出来呢?学生们在用心演算着,我当着他们的面演示给他们看,结果,只要3秒钟就完成了逃离。那么,谭老师为什么没有离开?为什么留给我们这样的姿势呢?

我开始讲述真实的故事,还原地震发生的过程,并讲述当时几个获救者的证词:谭老师没有像课文中讲述的那样救出了几个学生,但是也没有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选择“范跑跑”的模式,而是提醒学生们有秩序地离开。在危机的一瞬间没有想到自己,心中装着的是学生,短短几秒钟后,天塌地陷,谁都没有预料,谁都来不及,灾难就用无比强大的威力凝固了那一刻。

学生们真的感动了,他们被那种师爱感动了,尊崇的情绪又一次升到了制高点,大家泪眼婆娑。

我问孩子们:你们说,这时候的谭老师是英雄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齐声朗读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下课!

【课堂后续呈现】

课后,孩子们紧紧围绕着我,他们非常敬佩谭老师——视学生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那绝对是英雄,绝对会千秋传承。他们为我能把真相告诉他们而感动,为我重塑他们心中的英雄而感动。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好像把那种钦佩的情感转移到了我的身上。

陆姝霖同学走过来跟我说:“高老师,昨天我就研究了谭千秋老师,也认真阅读了谭老师的事迹,知道这是个假新闻,很震惊!原本,我想趁你上课的时候问你呢,结果,你主动告诉了我们,我现在心里,觉得说不出的舒服!”

听了陆姝霖的话,我感觉后背有点汗涔涔的,差点做了个“假教学”。看来,我们还是需要还给学生们一个真相的!

【教学行动反思】

完成了教学,回望整个过程,有点百转千回的感觉。我和学生们的情绪不断地演变着,跟着谭千秋老师从真变假,由假到真,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完美收官。反思整个过程,给了我很多值得记忆的东西。

1.追寻那种直抵内心的“道”

在鄙视“假”的前提下,曾经想过文道分离,只讲授文本承载的写作方法,经过事实验证,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实现“文道统一”的新目标。我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忽略了他们已经形成的“价值场域”,更忽略了我们语文教学任务和方法就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样的教学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的。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本身承载的“道”是已经细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锻铸学生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必要的材料。《最后的姿势》要传世的就是谭千秋老师那种舍身为学生、坚守岗位的那种伟大情怀。但是因为文本被揭秘是“假文本”,所以,即使文章再美丽,也只是昙花一现,真正等美丽褪尽,反而会影响原本建立的两观,让学生开始质疑这个世界。

我们要追寻的是那种直抵内心的“道”——是揭去了那些面纱,能体现原始人性的道。对于这堂课来讲,传递给学生们的还是谭千秋老师那种舍身为生、坚守岗位的那种伟大情怀。我是从人性去分析,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去解读人性,从而在内心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原始情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初心”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道”,“道”来自教材,却悄悄地沉在教材的最细微处,需要我们用最细腻的心找到它、掘取它。

2.“创”的目的是为了“造”

在教育纪录片《盗火者》中,叶开、郭初阳等专家面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假”进行了相当高调的质问。我们在非常认同的同时,一下子想到了“创造”这个词,“创”是对原世界的摧毁,“造”是对新世界的打造。我们不仅要有摧毁原世界的勇气,同时要有打造新世界的情怀。

对小学语文教材质疑的老师们把“创”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造”。《最后的姿势》中,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升华到成型的时候,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读秒将谭千秋老师的形象推倒,然后和学生一起还原生活,重“造”谭老师的伟大形象。这时候的谭老师的形象鲜活而生动,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上,并且能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价值观的一部分。

3.最美的“谎”不如简朴的“真”

从备课时的躲避谎言,到上课前的阵阵心悸,这都是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场考试。好在我的临时决定顺利通过了这场“考试”,得到学生充分的尊重。我想过:这堂课的成功源自于我课堂的真。

我知道,如果按照开初的设计,教学效果未必不好,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能力粉饰谎言。但是若干年后,学生们的心智更加成熟了,他们从各种渠道获知小时候上的是“假语文”。他们只能慨叹小学教师和小学教材的浅薄,心中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会大幅度下滑,求知的欲望也就不那么强烈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告知了我们教育的初心。我愿意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永远与“真”相伴。♪

猜你喜欢

千秋姿势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卷韵千秋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难办的一件事
为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