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

2017-09-16马晓玲赵永年于亚乐

传染病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团场年龄组

韩 菲,马晓玲,赵永年,于亚乐

2006—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

韩 菲,马晓玲,赵永年,于亚乐

目的 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兵团)2006—201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新疆兵团2006—2015年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细菌性痢疾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5 年新疆兵团共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12 380例,年均发病率为47.34/10 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0.05),高于同期全国22.89/10万的年均发病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6.65/10万的年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疆各师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55.75/10万,高于南疆各师的25.9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在7—9月达到高峰。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各年龄组均有发病,0~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 >80岁人群。发病数最高的职业为散居儿童。结论 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在高发团场的重点人群中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发病水平。

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预防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疫情数据,人口学信息来源于《新疆兵团统计年鉴》。

1.2 方法 病例的地区分布以报告病例的现住址,结合住址地区编码进行统计分析,人群分布按发病日期减去出生日期计算的实足年龄进行统计和处理。用Excel 2007整理数据库,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频数或率的比较用四格表χ2检验或R×C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流行概述 2006—2015年新疆兵团共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12 380例,确诊病例占61.83%,其他均为临床诊断病例[报告病例按照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病例为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E(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的病例,确诊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为47.34/10万,年均死亡率0.08/100万。在新疆兵团甲、乙类传染病中的发病率顺位由2005年的第3位下降到2016年的第8位。2例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1岁和74岁。

2.2 地区分布 2006—2015年新疆兵团14个师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7.34/10万~86.63/10万,年均发病率前3位的师为第六师、第八师和第四师,分别为86.63/10万、67.05/10万和53.95/10万;在发病数构成方面,居前3位的师是第八师、第六师和第四师,分别占31.99%、21.97%、9.85%。发病团场和直属单位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62个下降为2015年的101个。2015年发病率居前5位的团场为第三师叶城牧场(393.70/10万)、42团(220.89/10万)、第四师63团(215.65/10万)、76团(192.99/10万)和第九师170团(190.54/10万),其中4个团场为少数民族团场。北疆各师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为55.75/10万,高于南疆各师的25.9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912,P=0.001)。

2.3 时间分布

2.3.1 长期趋势 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数呈现整体下降趋势(χ2=921.096,P=0.001),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65.34/10万,2015年最低,为19.80/10万。见图1。

图1 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发病趋势Figure 1 Trends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2006 to 2015

2.3.2 季节分布 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年份的相同月份发病率虽稍有变化,但流行曲线相对稳定。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每年4月开始上升,在7—9月达到高峰,10月后逐步下降,次年1—2月达到最低点,5—10月病例数占全年的83.13%。见图2。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及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0~5岁组发病率最高,为157.16/10万,其次是>80岁组,为28.70/10 万。发病人数最多的是0~9岁组,共报告病例4517例,占总发病数的36.48%,尤其是<5岁组,共发病3547例,占总发病人数的28.65%。>10岁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下降,2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持续稳定在12.09/10万~18.57/10万,>60岁年龄组发病率明显上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45.670,P=0.001),尤其是<5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达1.4∶1。

2.4.2 职业分布 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发病数居前5位的职业依次为散居儿童(2953例)、离退人员(1790例)、学生(1697例)、民工(1566例)、农民(1262例),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23.85%、14.56%、13.71%、12.65%和10.19%。

3 讨 论

细菌性痢疾仍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发病人次估计达1165亿,约110万病例死亡,2/3为5岁以下儿童[3]。在环境和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为750.00/10万~2000.00/10万,发达国家的年发病率则为 9.00/10万~10.00/10万[4]。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年均发病率为47.34/10万,高于同期全国22.89/10万的年均发病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6.65/10万的年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0,P>0.05),发病水平居全国前列[5-6]。其发病率和在甲、乙类传染病中的发病顺位呈整体下降趋势,与全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病趋势一致,可能与人们生活水平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提高,改水改厕工作的实施,创建卫生城市和团场工作的开展,传染源的管理等有关。但该病在新疆兵团甲、乙类传染病中仍居前8位,分布范围广泛,部分团场细菌性痢疾一直处于高发病率水平,加之患病后免疫力不能持久,且无有效的菌苗预防,仍是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7]。

图2 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数的月分布Figure 2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bacillary dysentery cases in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2006 to 2015

北疆各师发病水平高于南疆,一方面可能由于北疆人口密度较高,外来务工等流动人口多,卫生意识和习惯差,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另一方面可能与北疆的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网络较南疆健全有关。发病率高的团场多数为少数民族团场和边远贫困团场,可能与居民卫生习惯差和改水改厕工作覆盖率低有关。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与北方地区的发病高峰期一致。提示应根据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时间特点做好防控,在发病高峰期到来之前,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防病意识,在高峰期5—10月做好肠道门诊的开诊和监测工作。从发病的人群分布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但发病年龄以<5岁儿童和>80岁老人发病率最高,这与散居儿童、学生和离退人员发病较高的职业分布是一致的,这可能与其卫生习惯差、抵抗力较弱和就医率高等原因相关,儿童与老人之间是否存在传播风险都待进一步调查[8]。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降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①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尤其是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团场,落实改水改厕和灭蝇工作。②夏季流行高峰来临前,在各师团连队、社区和托幼机构等学校广泛开展健康宣教,提倡儿童洗手,提高儿童看护人员防病意识,减少社区传播。③加强重点流行团场防控工作,开展细菌性痢疾传播因素调查,特别是查明儿童与老人间的传播风险以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

[1] 李艳艳,谢清梅,马西平,等. 2004-2013年平顶山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577-578,590.

[2] 毕春花,高希花,张全芹,等. 金荞麦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J]. 传染病信息,2012,25(1):31-33.

[3] Feil EJ.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dysentery[J]. Nat Genet,2012, 44(9):964-965.

[4] 徐也晴,崔富强,张国民,等. 中国2007~2011年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及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6):501-505.

[5] 隋吉林,张静,孙军玲,等. 2009年中国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J]. 疾病监测,2010,25(12):947-950.

[6] 胡建利,钱慧敏,庄菱,等. 江苏省2004-2010 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5):419-422.

[7] 孙净,刘力,程均福,等. 湖北省1996~200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85-486.

[8] 茹维平,黄丽莉,赵嘉咏,等. 河南省2005~2009年细菌性痢疾流行概况及病原特性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139-4141.

(2017-05-09收稿 2017-07-21 修回)

(本文编辑 闫晶晶)

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2006 to 2015

HAN Fei*, MA Xiao-ling, ZHAO Yong-nian, YU Ya-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Center, Urumqi 830002,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2006 to 2015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bacillary dysentery.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from routine report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 in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2006 to 2015. Results A total of 12 380 bacillary dysentery cases were reported in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2005 to 2016, the annual average incidence was 47.34/105and displayed a descending tendency (P<0.05). The incidence was higher than the annual average incidence in China (22.89/105), and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annual average incidence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46.65/105) (P>0.05). Furthermore,the annual average incidence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north Xinjiang (55.75/10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outh Xinjiang(25.97/105) (P<0.05). The incidence was higher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reached the peak from July to September. The incidence of male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P<0.05). All age groups were affected by bacillary dysentery, but the incidence was highest in 0-4 years group, followed by above 80 years group. Scattered children patients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among all occupations. Conclusions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 should not be ignored. Control measures focusing on the target population should be taken in the high-incidence areas, thus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bacillary dysentery;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居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前5位[1-2]。该病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兵团)的高发传染病之一,每年报告例数均位于法定传染病的前列。本研究拟对2006—2015年新疆兵团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掌握近年来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以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R516.4

A

1007-8134(2017)04-0227-03

10.3969/j.issn.1007-8134.2017.04.011

2017年兵团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7A003)

830002 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韩菲、马晓玲、赵永年、于亚乐)

韩菲,E-mail: 381484293@qq.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381484293@qq.com

猜你喜欢

细菌性痢疾团场年龄组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某市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兵团10个团场摘掉“穷帽子”
头孢哌酮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效果分析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2008~2012年龙城区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
团场的冬天
第七师主要团场耕地养分现状分析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