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韵绣乡愁》的音乐美

2017-09-13阿娜丹

艺术评鉴 2017年15期

摘要:《黔韵绣乡愁》是一首由黔剧元素和现代流行民歌相结合的作品,创作中饱含着有关音乐美学中的内容,给欣赏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本文笔者即为该作品的演唱者,想通过自己的体会谈谈该作品中蕴含的音乐美。

关键词:《黔韵绣乡愁》 黔剧 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14-02

“黔剧”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黔剧”由贵州流传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演变发展而来,即在扬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并从贵州地方其它戏曲剧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逐渐发展而成的。

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优美的旋律,律动的节奏,动人的歌曲,总是牵动人的思绪,让人回味无穷。《黔韵绣乡愁》的歌词文字精美,篇幅精短凝练,曲调柔美动听,例如:“玲珑满目山,一线走河川。拈花绕指柔,绣时光彼岸。青衣布湛蓝,方寸长久远。旧梦最深处,你在云水间。”传统的“黔剧”一般是在剧院中进行表演及演唱的,但《黔韵绣乡愁》这首歌曲,由贵州省黔剧院院长和贵州苗族歌手阿娜丹(本文笔者)第一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元素和现代流行民歌相结合,这样的具有创新意味的音乐创作,不仅丰富了音乐旋律,而且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例如歌曲中:“郎今日何处去,望断那山水一线天。胸口压一座城门关,星月轮转你(我)何时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印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挑花依旧笑春風。”同时,“黔剧”融入现代流行民歌,也有助于通过音乐传播“黔剧”文化。

一首歌曲最成功的不是它当时有多火,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流传下去,好的东西都是能够经过时间打磨、一直流传下去的,一首好的歌曲还要有它的韵味,让人听过之后能够回忆起歌曲的优美旋律。《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歌曲有“三美”,“三美”主要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三美”新诗格律理论主张最初是由我国现代文学史著名的现代诗学的奠基人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这些理论主张都是闻一多先生在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的。“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押韵,绘画美指诗歌辞藻优美,建筑美指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歌曲由词、曲组成,因此,笔者认为就歌曲的词、曲在创作上也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笔者以《黔韵绣乡愁》这首贵州本土音乐为例,从作词、作曲上的创新分析“三美”在该歌曲中的体现,并认为《黔韵绣乡愁》具有三个价值。

《黔韵绣乡愁》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歌词的末尾一个音节的韵头互相押韵,这样的歌词从听觉上就给人带来朗朗上口的感觉。例如,歌词中末尾音节押[ou]韵的歌词,“山长长水悠悠[ou],挡不住乡愁[ou]……情长长意悠悠[ou],走散的路口[ou]等。歌词音节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再加上优美的旋律,整首歌曲体现了流畅、平和、纯净、细腻的特征,所以,从美学范畴上看,《黔韵绣乡愁》属于优美一类的美学范畴。

《黔韵绣乡愁》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歌词辞藻优美,十分凝练,歌词能给人呈现一种画面美。例如,《黔韵绣乡愁》中的“黔剧部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算是引经据典了。众所周知,这是出自唐朝诗人都护笔下的《题都城南庄》这一广为人知的经典古诗,一、二句给人勾勒一副春景如画,桃花盛开,佳人佳美,笑脸相迎的美好画面;三、四句却勾勒出桃花依旧,伊人所向不知处的惆怅图,短短28个字,描绘了两幅不一样的画面。

《黔韵绣乡愁》由现代民歌和戏曲两部分构成。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先生所说的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黔韵绣乡愁》的“建筑美”在诗歌中表现在诗歌的节和句都均齐,而在《黔韵绣乡愁》中的现代民歌和戏曲部分,则表现为歌词以七言为主,歌词整体整齐,明快,段落匀称和句的均齐。

整体而言,《黔韵绣乡愁》是一首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的现代民歌,因此,这首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时,该歌曲中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文化和苗绣文化相结合,是一首文化内涵深厚的歌曲。因此,我们认为,《黔韵绣乡愁》还具有传播、弘扬“黔剧”文化和苗绣文化的教育价值。

另外,《黔韵绣乡愁》还具有以下三大价值:

首先,传播价值:文化结合,创新音乐。《黔韵绣乡愁》歌词具有诗意,歌词凝练,优美,朗朗上口,例如:“山长长水悠悠 挡不住乡愁。聚又散散又愁,不过一杯酒。情长长意悠悠,走散的路口。心有梦梦守候,那座吊脚楼。”歌曲在词曲上,融入现代音乐和“黔剧”音乐,《黔韵绣乡愁》是一首思乡之歌,歌曲以苗绣作为标志和代表;《黔韵绣乡愁》是一首现代流行民歌和“黔剧”文化相结合,具有创新意味的歌曲。

其次,教育价值:弘扬“黔剧”,传承苗绣文化。“黔剧”和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是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黔韵绣乡愁》不仅优美动听,这首歌曲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歌曲能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传承观念,尤其是在与时俱进中,对弘扬,传播“黔剧”音乐文化,传承传统苗绣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再次,欣赏价值。“动听的音乐就像是飞舞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像是叮咚的泉水在山间流淌,有时候,也是璀璨的星辰,在空中闪烁。”歌曲《黔韵绣乡愁》旋律动听,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极其具有欣赏价值。

创作一首好的歌曲,除了歌曲本身的欣赏价值之外,更离不开它的创作者和制作者,一首好的歌曲是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与修改的,还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各位老师的建议和意见相融合,才能有一首完整的歌曲诞生,歌曲演唱者阿娜丹与八音盒音乐工作室的老师们多次沟通之后,确定了新歌要融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与传统苗绣,于是《黔韵绣乡愁》这首歌的歌名就应运而生了,之后便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创作以及制作过程。《黔韵绣乡愁》这个MV它融合展现出了贵州的风土人情与山水之美景,配上演唱者优美的歌声让人仿佛置身于贵州的山景之间,不仅有歌,还有黔剧,这在贵州音乐的创作上还是头一遭。将歌曲与黔剧相融合,让人在歌曲中可以感受得到黔剧的魅力和贵州充足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魏绪文.黔剧之光——魏绪文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