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美其美,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2017-09-12张春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

张春霞

摘 要: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教师群体,我们怎样缓解教师压力,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基于此,我们通过改革评价、培植文化、构建课程等各种方式,点燃了许多普普通通老师的理想与激情,让教师各美其美,享受教育的幸福。

关键词:改革评价 培植文化 构建课程 幸福教育

“教育能见度”创始人沈祖芸女士写过一篇文章《“独立教师”悄然来袭》,文中介绍:近年来全国有很多优秀教师辞职,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没有编制的独立教师,他们或加盟教育类APP让自身实现增值,或创立微信公众号实现个体创业。这是一群有自我意识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创造”没有获得相应的赋值而选择的觉醒之路。近期的《人民教育》杂志介绍,有许多公办学校的老师辞职到民办学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反思,名师为什么会离开培养他们那么多年的学校?我们的管理怎么了?我们要做哪些改变?

2014年曾有一个火爆的TED演讲,华裔儿童邹奇奇用犀利而幽默的语言指出:“我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今天的大人必然是靠我们养活的,你们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就来‘讨好我们,向我们学习呢?”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都是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的,他们有精神追求,有独立思维,有创新精神。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很多,许多老教师再也无法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无所不知的权威,我们还能延续原来的传授式、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吗?

近几年,教育界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多数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都有自己的个性,并且他们学历高、思想活、有冲劲,当教师队伍中这样的教师成为主流时,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空间,才能让他们对教育饱含激情,对教学改革充满希望呢?

面对复杂的教师群体,怎样缓解压力,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所以,校长的工作重心不是体现在对具体课堂教学的深入钻研上,而是要把重心放在研究“人”上:研究如何解放每个老师的个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让老师们按照各自的方式自由自在的成长。基于此,我们展开了以下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一、改革评价,让多元激励成为主旋律

在管理学上有一句重要的话:请你告诉我,你是如何评价我的,那么我就会告诉你,我将会怎样行事。所以,任何事情在做规划与计划的同时,就要考虑评价问题。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必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拥有什么就去考评什么。有工作就有评价,但评价不一定是对老师的评判,真正触及老师利益的一定要少之又少,慎之又慎。

一是改革评价制度。学校教师每学期的考核评价,延续多年,评价标准详细具体,评价流程也很规范,看似天衣无缝,最后打出来的分数也让你无话可说。但我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每到学期考核完毕,总有一些教师怨声载道,称自己也努力了,但分数总在后面,和评先树优无缘。后来分析原因,有怨言的多数是老教师,而且多数是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身体、精力肯定和年轻教师不能比。于是,为了消除老教师的后顾之忧,我们决定改革评价制度,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在考核评价和评先树优中,不搞一刀切,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量化积分办法,把全体教师按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并按各组人数所占比例,分配优秀指标。二是视老教师为学校之宝,想法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师徒结对、青年教师成长俱乐部,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让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这样,学校工作才能齐步走,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评价体系。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大约分为以下几方面:业绩评价、学术素养积分,满意度调查。教师业绩必须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成长,比如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成长。学术素养包括论文、专著、公开课、可以分享的知识、技能等。对教师的这两种评价应该是分开的,如,有的老师教学业绩平平,但是能说会写,公开课、论文频频获奖,分数比较高,所以评先进、评职称就排在前面。有的老师,天天守着“自留地”耕耘的非常好,学生业绩、学生成长也特别好,但论文、公开课不占优势,所以总分赶不上前一类老师。怎么办?二者都要,但是要分开来评价,有业绩奖,也有学术积分奖。

三是创新评价方式。评价往往牵动着改革的牛鼻子,个性化的管理决定了我们的评价不能是固化的、模式化的。孟德斯鸠说:“任何别人的建议和意见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地呼唤。”因此我们开展“我的奖项我做主”行动,学期初教师自己定奖项名称、定获奖标准,学校在期中期末两次对照标准进行审核,“课改领航之星、课程开发先进个人、探索标兵、最佳导演、特色班主任”等称号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势。

评价除了这些有形的,还要注重无形的,非正式的评价,调动各方面的来鼓励老师。如,在老师生日当天,同事、校长、学生把对他的赞美写在贺卡上,并请一位主持人郑重的宣读赞美老师的话,老师还会收到100元的书卡作为生日礼物,到书店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还有月度人物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等等,每次评选都要在全校搞得轰轰烈烈。又如我们在教师节或者教师生日,会把教师家属请来,举办联谊活动,评选出最美家属,郑重的宣读颁奖词,感动的教师热烈盈眶,通过给家属这样的高度评价,让他们成为教师专心工作的坚强的后盾,传递一种正能量。

四是点赞微小创新。卡耐基说: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我们学校的曾老师,今年50多岁了,当过30年的班主任,每一届学生无论纪律、学习、活动都异常出色,其他老师说:再差的班级到曾老师手里都能捋順。令人惊奇的是从未见他对学生大发雷霆,相反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我们总结曾老师的管理秘诀就是做示范、讲道理、定规矩、严要求。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他。一次我下课期间无意间拍到了他给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系鞋带的照片,把它传到了微信群里,引起了老师们的评价与赞美,曾老师也非常感动,他说没想到自己做得微不足道的小事被抓拍下来。从那以后我们决定,通过“聚焦微感动,放大真善美”的活动,让老师们用心发现美,用手机记录美,寻找教师最美瞬间。老师们常常把自己教学中的场景拍下来,发到群里共享,我和管理团队只要发现有创新点,立即点赞、评论、宣传,使老师的这一做法得到正强化。这种日常的随机的评价,虽无声,却有无限价值。endprint

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提倡一种文化,塑造一种价值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很重要”的感觉。

二、培植文化--用故事做好精神传承

如果把学校当成一个人的话,那么制度就是一个人的骨骼。只是骨骼的时候,人能动吗?就算能动起来也是很机械,肯定会出问题的,毕竟它没有灵魂,也没有经络。所以,没有软的东西,它就不能运行。这种软的东西,或者说经络是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学校的灵魂。在制度中加入学校文化,用文化调节意识,用意识约束行为。

确实,我们已经到了用文化影响学校和管理学校的新时代,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可能大家对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非常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有些学校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我想,学校文化应该靠故事去传播,靠制度去延续。

听说过北京四中的一个故事。20世纪60年代,在一次运动会上一个女生参加5000米长跑,跑到不到一半路程的时候,钉鞋的钉子扎进了她的脚心,他却一直坚持跑到终点,没有放弃。他们的领导经常会给参观的人讲这个故事,讲北京四中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传统。还听说过其他学校的故事,这些故事都非常有意义。

在我们学校我也注意培植这种文化。比如:我们学校有个光荣的传统,老师们比较喜欢运动,他们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进行骑行活动,骑行的范围日益扩大。于是,我们组成了我校的“骑行幸福车队”,我们的骑行团队最大的59岁,最小的24岁。“骑行达人”刘文刚是教师幸福车队的队长,他去年暑假独自骑行4000公里去西藏,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历经40多天,登上了他心目中的圣地--拉萨的布达拉宫,完成了他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他回来后给全区老师们和我校孩子们分享了他的骑行历程,一夜之间成了我校师生心中的“偶像”;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只要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就努力的去实现它”的精神!我也给好多人讲过这个故事,形成我们充满信念,坚持不懈,敢穿敢拼的学校文化。

当然,老师们除了骑行,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阳光户外亲子活动,健康步行活动,无偿献血活动,公益植树活动等等。我们利用周例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为老师们提供平台,把这些故事去和老师和孩子们分享。试想,一支充满活力、阳光向上的教师队伍又怎能不会把他们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给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呢?他们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我们的课堂上有掌声、笑声、讨论声;下课,只要老师在校园,总有一群小孩围着他们,拽着他们的衣服和和他们嬉戏,让他们讲故事。这种和谐、阳光的温馨场面,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种文化。

那我们的学校有没有有意识地去培植一种文化,传承一些故事?有没有去发现和传播老师们中间已经存在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和老师去总结?如果我们想清楚了,确定学校要培植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就一定要注意传承这些故事。

三、建构课程--用专业成长消除职业倦怠

在课程构建中,尊重每一位有个性、有价值、有思想的教师,让他们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自燃人”,支持他们创立个人品牌,获得精神上的尊严感和专业上的富足感。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大力支持班本课程建设,给予教师发展所需的物质和专业需求,现已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一班一特色,一师一课程”的局面渐渐清晰起来。

如程老师:美术专业的数学老师。她教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她的课堂呈现出美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是学生学习的常态,她带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动手能力也特别强,她是在教学方式独有特色。

谢老师:研究数学绘本与教材的融合,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演、种、量、画成为数学课的常态,她们做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刘老师:从大语文观角度设计多维互动的课堂,从一篇文章到一本書,从一本到系列,演讲、辩论、表演、思维导图……她用行动阐释了“教材不是全部,整个世界全部是教材”的含义。

也许有的领导会质疑,我们学校没有好的资源怎么办?基本课程还开不全,哪有精力去开发其他的课程?作为管理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比如,我们学校的一位老教师,他喜欢用柳条,水草编制,那就在他们班开发了编织班本课程,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对乡村文化有一种传承。又如我校的李老师,他曾是学校专职的体育老师,平时酷爱研究点儿小发明、小创新,对计算机、精密器械也是颇有研究,是个头脑灵活的小伙子,我们发现了这个资源,鼓励他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做点文章,他说他正有此意!他立刻行动,请教相关专家、参加培训,建起了一支“科技小制作”社团,他指导的许多发明制作都获得了不错的奖项。并把科技制作开发成了一项特色课程。

所以,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之月。其实,做教育、做课程就是要尊重生命的本质,让每个人在他的优势项目里去尽情舒展,去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点燃了许多普普通通老师的理想与激情,让他们知道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教师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家》2015年第10期“卷首”栏目

李希贵著作《新学校十讲》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
现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与反思
现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与反思
现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与反思
“幸福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认识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海军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论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