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分析

2017-09-12谭筱南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6期
关键词:需求关系供给

摘 要: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创造了需求,供给处在主导的地位;而现代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需求拉动了供给,需求处在主导地位。这两种理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其实只是经济学家站在的角度与经济运行的实际状态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结论。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从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出发来探讨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对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的结论来说明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应用。

关键词:需求;供给;关系

需求与供给贯穿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四大经济活动之中,二者的均衡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与条件。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正确处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从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出发来探讨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对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的结论来说明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应用。

一、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揭示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经济学的理论与内容都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也揭示了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1.“生产什么”的问题说明了市场以需求为主导

“生产什么”说明了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信号与手段,而价格是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决定,它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供给需要需求来引导,供给的内容由需求决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需求在市场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2.“如何生产”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说明了供给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生产”的问题涉及到生产技术、管理与生产要素的搭配等内容,核心是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说明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进行有效的供给管理,供给在经济运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为谁生产”的问题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具有统一的一面

“为谁生产”就是指生产出来的成果由谁占有。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分析,生产成果由要素所有者分享,即劳动所有者可以获得工资、资本所有者可以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可以获得租金、企业家才能所有者可以获得利润。但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分配的比例是交换、消费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与条件。这就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只有在分配中得到統一,才能使经济活动在不断的延续过程中得到均衡与扩展。

二、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动态分析

萨伊定律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在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则强调需求对供给的拉动作用,需求在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二者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实是二者所站的角度与经济运行的状态与环境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分析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运行的状态进行动态分析:

1.当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市场供不应求时要注重供给的主导地位

萨伊定律的理论背景是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商品供不应求、消费者购买力较差。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就应注重供给的主导地位,从供给侧入手,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外贸。生产能力增强,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原材料的需求,提高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生产领域,降低失业率,提高人们的购买力,进而增加产品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2.当生产力水平较高、商品市场供过于求时要注重需求的主导地位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背景是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生产能力过剩而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商品供过于求。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就应注重需求的主导地位,从需求侧入手,政府必须实施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由国家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投资与消费的不足,增加需求,从而有效解决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3.当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时,要注重需求与供给的统一性

当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时,增加总需求会产生明显的总产出增加效应。这时从需求侧入手进行需求管理是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但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时,刺激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时就应该要注重需求与供给的统一性,双管齐下,在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从供给侧入手改善供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通过刺激需求、改善供给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应用

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动态的。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经济运行的状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实施相应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

1.经济运行状态的特征决定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实施方式与偏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革释放的能量使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刚刚启动,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增加总需求对总产出的增加效应明显的经济运行状态特征而做出的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决策。事实证明,这项决策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国近三十年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但2014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已从原来的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这说明我国的资源已接近充分利用,再过分依赖需求管理刺激总需求对总产出的增加效应不明显,这时就应该从供给侧入手强化供给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增长,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是基于这种经济运行状态的特征而作出的决策。

2.需求与供给具有统一的一面,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调好二者的关系endprint

需求与供给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必须达到均衡才能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其次需求与供给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任何居民都同时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加入到经济活动之中,这就使需求与供给在行为主体上得到了有效的连接。

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指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总量的不断扩大。这就说明要想实现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同时增加总需求与总供给,并实现二者之间的均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置于统一的范畴之中,在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协调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以确保二者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实现均衡。

3.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之间的关系

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供求均衡必须正确处理好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都强调了经济均衡的重要性,只不过二者分析的角度不同,但同时都涉及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之间的关系。

筆者认为,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四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供给能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与保障。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发展生产力,提高供给能力,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它是需求与资源流向与配置的表现或手段,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与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导向与拉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交换是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桥梁,也是商品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市场机制,保证消费与生产的有效对接。

分配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与手段,分配的比例直接决定消费与生产、供给与需求能否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前提下保持动态均衡。这就要求我们依据经济运行的态势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保证供求均衡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臧良运.西方经济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吕永卫,郭丽芳.西方经济学教程[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08.

[3]李伟,成金华.中小企业外源融资过程中资金需求与供给[J].经济评论,2006(08).

[4]杜志雄.对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

作者简介:谭筱南(1970- ),经济学硕士,讲师,经济师,湖南信息学院,金融工程教研室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需求关系供给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