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7-09-08李慧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农村

李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 210004)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 210004)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城市快速发展的信息消费相比,农村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文章以信息消费较为发达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阐述了江苏省农村信息消费的现状,并利用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构建模型,探讨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信息消费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消费对市场的影响不断扩展,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种消费模式的变革主要源自于移动设备、数字媒体和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简称“ITU”)发布的2015年信息通信技术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共有70亿移动签约用户,而2000年时该数据为7.38亿。在世界范围内,共有32亿人在使用互联网,其中20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热点也在发生改变,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走入普通家庭。2013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从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对扩大信息消费的意见。2013年以来,江苏省先后出台了《省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鼓励信息消费的发展。江苏省信息消费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城市快速发展的信息消费相比,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增长仍相对缓慢。因此,推动农村信息消费发展,有效拉动农村需求,无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定经济增长新动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的热点,我国学界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有的学者针对信息消费的概念、主体行为等对信息消费的理论进行研究,如郑英隆曾分析信息产品消费的周期运行过程和多元结构体系[1];崔建华分析了信息消费力的内涵、性质及影响因素[2];赵付春就信息消费的概念、分类,信息消费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正负面效应,以及我国发展信息消费的战略思路进行了具体详尽的阐述[3];何猛等对大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消费的内涵进行了界定[4];郑英隆等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信息消费的内外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内生增长机制[5]。有的学者侧重研究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贺修铭在1998年就提出信息消费是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6];秦海等在其著作中对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实践的实证分析[7];陈炜利用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初步探讨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冲击影响[8];杜蒙蒙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中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9]。有的学者专注于信息消费的差异性分析,如郑英隆等论述了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差异成长特征与趋势,并剖析了这种结构差异成长的因素与动因[10];汪卫霞等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1];丁志帆测算了信息消费增速提升给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居民带来的差异福利影响[12];郑丽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3]。已有关于信息消费的研究角度较多,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但关于农村信息消费的研究目前仍旧较少。除了在研究信息消费的城乡差异时会涉及农村信息消费的分析外,专门针对农村信息消费进行研究的文献较为缺乏。仅有的研究主要是对农村信息消费现状的定性分析[14]、对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评估[15]以及对农村信息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16-17],在对农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也多为定性分析[18]。鉴于此,本文以信息消费较为发达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构建模型,探讨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信息消费提供相应的对策依据。

二、江苏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

(一)总量规模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本文在统计信息消费水平时采用广义的信息消费概念,即把生活消费支出中的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三项支出之和统计为信息消费。从信息消费的总量变化上可以看出,江苏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水平从2001年的602.2元增加到2015年的4288元,年均增长15.1%。信息消费系数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江苏信息消费系数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0.254提高到2015年的0.333,总增幅为7.9%,信息消费系数的提高说明江苏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不仅绝对量在增加,相对于其他消费支出的相对水平也在提高(见表1)。

表1 江苏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水平(单位:元)

(二)结构有所变化

从信息消费的三大结构变化情况来看,交通和通讯支出水平增长较为显著,由2001年的人均176.8元提高到2015年的1880元,占全部信息消费的比重由29.4%上升到43.8%,提高了14.4个百分点(见图1)。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的提高,反映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农村居民对手机、网络等通讯设施需求的提高,以及随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居民电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拥有量的提高,交通费用也在逐步升高。

图1 江苏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结构(%)

文教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一开始占信息消费支出比重最高到如今降到第二,尽管总量上年年增加,但相对比重却在1987年达到最高(61.9%)后降低,这与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有关。我国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小学生和初中生仍需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到了2006年,我国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加入“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法律上为西部农村率先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供了保障。2007年春天,“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至此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免费。

农村居民医疗支出比重的变动总体上较为平稳。一开始降低是因为随着农村医疗服务条件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降低了个人医疗费支出的比重,最近几年农村居民医疗支出比重有所提高,主要在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意识有了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愿意投资于健康。

三、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在参照马哲明和李永和[17]、张梦欣[19]、黄志文[20]等学者对农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后,设计了如下回归模型:

被解释变量IC,即各市农村居民人均年信息消费支出,为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三项之和。

解释变量NI,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TV为各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MOB为各市每百户农村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COMP为各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

(1)式中,i代表截面单元(各市农村地区),t代表各个年度,α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用2005—2012年江苏省各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江苏省包含省会城市南京在内共有13个地级市,即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尽管有些城市如南京已经不设县,只有11个区,但实际上包括六合区、高淳区、溧水区等区很大面积仍属于农村地区。由于每个城市都包含区、县农村地区,因此这里的城市是全市的概念,数据考察的是各个城市所包含的区、县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由于宿迁、淮安和泰州部分年份数据存在缺失,将这3个地级市的样本去除后共计10个地级市。

样本数据来源于这10个地级市历年统计年鉴,为了消除物价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用2005年为基期的江苏农村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对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平减,从而将以上数据转换为2005年不变价水平(见表2)。数据处理使用STATA12.0软件。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

面板数据的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并不改变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程度,使用xtserial和xttest3命令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结果发现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性,为了消除自相关和异方差所导致的模型结果的偏误,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借此得出有效的结果[21]。

模型3报告了FGLS方法的实证检验结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NI)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信息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从信息产品的情况来看,不同类的信息产品对信息消费支出呈现不同的影响。其中彩色电视(TV)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估计值较高,说明农村的电视普及程度较高,电视仍是农村居民获取信息渠道的主要途径。移动电话(MOB)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似乎与我们正常的理解不同。因为移动电话使用越多信息消费应当越高。可能的原因是,尽管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农民通信消费需求受价格影响较大,农村居民使用手机主要以语音通话为主,手机上网、网络消费等需求并不旺盛,手机的使用也可能会对其他信息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家庭电脑(COMP)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电脑也是影响农村信息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电脑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程度。

表3 回归结果

(四)不同收入结构对信息消费支出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收入来源对信息消费支出的影响,构建了如下模型:

(2)式中WI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PI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OI为人均纯收入中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之和。由于有的城市对总收入进行了分类统计,有的城市对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类统计,而不论如何统计,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项基本一致,本文为了保持同一性,将人均纯收入分为三类统计。

面板数据的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收入结构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WI)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估计值较高,说明工资性收入是收入结构中影响农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之和(OI)的系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由于OI主要为经营性收入,可以理解为经营性收入对农村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显著。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PI)的系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系数估计值较低,说明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较为有限。这可能与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比重过低有关。

(五)不同地区信息消费支出差异

为考察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地区各因素对信息消费支出影响的差异,以苏中地区为参照,在式(1)中加入苏南地区虚拟变量和苏北地区虚拟变量:

根据传统的地域划分办法,江苏省可分为三大区域,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市;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3市;苏南地区: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5市。由于本文缺乏宿迁、淮安和泰州的数据,因此苏中地区仅采用扬州、南通数据,苏北地区仅采用徐州、连云港和盐城数据。苏南地区虚拟变量用SJ表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凡属苏南的地级市赋值为1,其余各市赋值为0。苏北地区虚拟变量用NJ表示,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凡属苏北的地级市赋值为1,其余各市赋值为0。SJ=1、NJ=0表示苏南地区;SJ=0、NJ=1表示苏北地区;SJ=0、NJ=0表示苏中地区。回归结果如表5中模型7所示。

表5 包括地区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

由模型5结果可以看出,SJ的系数不显著,说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各因素对信息消费支出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将其从(3)式中剔除,重新回归,得到模型8的结果,NJ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在相同的因素作用情况下,苏北的信息消费支出水平更低。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采用2005—2012年江苏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信息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电视、电脑也是影响农村信息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第二,收入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产生作用;第三,相对于苏南地区,同样因素前提下,苏北的信息消费支出水平更低。

(二)对策建议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信息消费扩大提供支撑条件。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还是生命周期假说,其共同核心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律[22]。提高农民收入,重点是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要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就地城镇化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逐步发展土地经营,稳定农民土地经营的预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2.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提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特色和需求的信息产品,重点关注农村科技、农产品市场、劳务市场等信息。降低农村电话、网络使用费用,对农民购买家用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先进信息产品予以补贴。大力推广和宣传先进的消费产品与服务。

3.提高苏北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缩小不同地区在信息消费支出方面的差距。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苏北5市2014年的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均在80左右,低于苏中和苏南各市。应加大对苏北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增加苏北农村地区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

4.加大对农村居民教育投入。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问题,本文并未将教育纳入模型,但实际上教育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显而易见。1985年以来江苏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与平均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人数呈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对信息产品的接纳程度、熟练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从而使其改变消费观念,增强信息消费意识。

[1]郑英隆.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J].经济学家,1991(5):101-107.

[2]崔建华.信息消费力几个理论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6(4):67-71.

[3]赵付春.我国信息消费构成、影响和发展重点研究[J].社会科学,2014(1):64-73.

[4]何猛,闫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消费内涵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0-45.

[5]郑英隆,田莎莎.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信息消费内生增长战略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4-39.

[6]贺修铭.信息经济和信息消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J].消费经济,1998(4):37-41.

[7]秦海,李红升,丁振寰.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陈炜.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金融经济,2008(20):77-78.

[9]杜蒙蒙.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10]郑英隆,王勇.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结构差异成长[J].经济管理,2009(1):152-159.

[11]汪卫霞,汪雷.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性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1):104-108.

[12]丁志帆.习惯形成、信息鸿沟与异质福利:基于中国地区层面居民信息消费数据的数值模拟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3):68-74.

[13]郑丽,唐守廉.居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及与经济增长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67.

[14]陈小云.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及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9-60.

[15]李旭晖,程刚.农村信息消费水平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8-60.

[16]刘嘉,朱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实证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6):12-14.

[17]马哲明,李永和.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其收入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1(11):1701-1704.

[18]荆洁,李旭辉.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9):38-39.

[19]张梦欣.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1):95-97.

[20]黄志文.论农村信息消费的影响因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116-118.

[21]Woodridge J M.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The MIT Pr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2002.

[22]李慧.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J].江苏商论,2010(5):12-13.

(编辑:王志伟张雪梅)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An Empirical Study

LI Hui
(Institute of Economics,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jing 210004,China)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ir incomes,China’s residents are spending more and more on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Compared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urban citizens’information consumption,rural citizens’information consumption falls short greatly.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wher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other provinc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from two aspects—total quantity and structure.Then,using prefecture-level cities’panel data,it builds a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boosting the consumption.

rural resident;information consumption;factor

F 492

A

1671-4806(2017)04-0008-05

2017-04-10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课题青年项目“江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比较分析与质量提升战略研究”(QN1604)

李慧(1980—),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消费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新消费ABC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