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研究

2017-09-07郭鹏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

郭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6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各3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照组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患者利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情况下,其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检查的情况下,能取得很好的诊断效果。并且可以将患者脑部出现的病变情况清晰的进行展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2

作为多发性的一类常见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形式,这种情况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而人们熟知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有脑梗死、高血压性脑病、颅内动脉瘤以及脑出血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在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则对其临床诊断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62例。纳入时间为2013年8月~2014年8月。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各31例。其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年龄分布在4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3.7)岁。所有患者中有脑出血患者20例,脑梗死患者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其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第一步应该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其具体方法为:使用核磁共震仪器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检查,其主要扫描的范围为患者的颅顶位置知道患者的枕骨大孔以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对患者的患病部位完成扫描步骤之后,应该使用最大的强度,将原始信号进行具体的处理,并得出相应的三维血管图像,之后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和诊断。而对照组患者的检查诊断过程则为:首先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全部31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需要使CT机的电压达到120 kV,一般情况下需要将电流设置250~320 mA,扫描的螺距为1.2,扫描厚度为

3 mm。在对仪器进行设置后,要对患者的颅脑使用仪器进行平面的扫瞄,随后需要经过患者的肘部的中间的静脉的位置对患者折射碘海醇对比剂,注射速度应保持在3 ml/s,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再次的增强扫瞄。在检查过程完成之后,则需要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对扫描出的脑血管动脉图像进行所需要的后期处理[2]。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对得出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结果利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的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检查技术的情况下对其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的比较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具体情况下,其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十分高为100%。而对照组所使用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患者最终的检查结果的检出率较低,则发现其有5名患者未检查出脑血管疾病,准确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如表1。

2.2 观察组患者通过检查后其患脑血管疾病的具体情况

对全部31例患者都是使用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的检查,具体的检查结果为有脑出血患者10例,脑梗死患者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例。其中15例的脑梗死患者中,梗死病灶的直径小于18 mm的患者共10例,其直径大于18 mm的患者共有5例。并且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脑动脉狭窄情况。而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又分为大脑前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以及颈内动脉狭窄。

3 讨 论

患者患脑血管疾病的类型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有75%以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患的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主要疾病类型。根据临床研究能够发现,及时准确的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有利于预后。而传统的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由于其呈现的图像没有足够的清晰程度,不能准确的对患者进行诊断,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医疗技术水平正在迅速的发展提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技术水平也不断的发展进步,其也在临床检查中观法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次研究表明,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十分明显,并且具有操作技术便捷、成像清晰的特点,能够将患者的高步病变情况清晰的显现出来,成为医生準确的进行诊断的支撑,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海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128.

[2] 马文可.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01:78-79.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
探究内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病的诊断价值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脑血管疾病多层CTA与DSA影像诊断的对照分析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特点及治疗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
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CTA、MRA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