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博物馆文化扶贫破冰

2017-09-06刘西诺

中国扶贫 2017年17期
关键词:山区贫困地区云南省

刘西诺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明、提供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平台。而中国博物馆大多位于城区,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全国都在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笔者在亲身参与的基础上,以云南省博物馆为偏远贫困山区青少年开展教育活动为主题,结合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的使用,对当今文化扶贫方针政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博物馆资源的匮乏与文化扶贫的紧迫性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有着26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省份, 历史上就是“老、少、边、穷”地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至今很多地方仍交通不便,贫困问题凸显,特别是边境和民族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有着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我国要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云南不能拖全国的后腿。笔者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由云南省文化厅选派为丽江市永胜县新农村指导员,永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笔者在工作期间走访调查了很多村寨、农户,开展文化系统扶贫工作,以一个博物馆人的视角看到了老百姓的需求和困惑,以及现实中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云南的很多县份尚未建立博物馆,大部分山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很难享受到党和国家提供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以笔者去年挂职开展扶贫工作的东山傈僳族彝族自治乡牦牛坪行政村、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双河行政村为例,两个村人口中彝族和傈僳族占大多数,最高海拔3000多米,有着连片的高寒山区,有些村子仍未通公路。

之前,云南省博物馆曾开展了一系列送展览下乡的惠民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很受老百姓欢迎。但由于大都采用图片展板的方式,仅对于乡镇师生来说,这个展览的收获较大,对于其他大部分观众们而言,则仅仅局限于了解这一块块展板所展示的事情本身。况且真正住在深山的老百姓一般不会主动走很久的山路来乡镇看展览,即使观看了展览也没有很强的冲击力和参与体验感,活动结束之后影响甚微,没有从思想上发生根本转变,单纯的送展览下乡对推动偏远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成效并不显著。

2016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文化资源平等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边疆地区,云南的博物馆只有一座。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文化公平”是当今社会对文博人和博物馆学提出的极为紧迫的新挑战。面对急需完成的文化、智力扶贫任务,如何更好地发挥省博物馆的全省领头羊以及公共文化辐射作用,博物馆在现行体制下又应该如何积极作为呢?

二、将免费开放经费用于边远地区群众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过去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对于财政无法负担的博物馆日常开放管理费用,博物馆采取收费的形式,观众购买门票后方可进入博物馆参观,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来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里进行的参观、欣赏、学习等活动。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过给予博物馆一定的免费开放经费,正式宣告了全国博物馆的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云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08年实行了免费开放,每年财政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国家财政拨款可应对云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的运转经费补助、陈列布展补助、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补助、对自行免费或低票价开放后的支出。

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这一前瞻务实的理论指导下,云南省文化厅党组、省博物馆领导们经过多次开会学习、讨论、研究,决定发挥云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优势:博物馆不应被动地等待客人上门,而应主动出击,让云南偏远山区的人民也可以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前期先以国家级贫困县丽江市永胜县作为试点,在极为贫困的东山傈僳族彝族自治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选出36名家庭特别贫困、品学兼优的山区学生和4名山区教师,和文化厅驻永胜县扶贫工作队、厅机关党委等部门一起开展了主题为“走进云博,放飞梦想”的为期4天3晚的博物馆冬令营。

首次活动开始于2016年1月26日—28日。几天时间里,活动参与者除在云南省博物馆参观展览、参加儿童体验活动、观看科教电影外,还参观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图书馆、陆军讲武堂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特别是体验了为他们精心设计的儿童教育活动。在看文物、参加活动的同时也了解了本省、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领会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在省博物馆里学到了他们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饱览了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放飞了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活动结束后,青少年们收获的是一份快乐和自信,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云南省博物馆以文化扶贫作为切入点的社教活动,在国内属于首次。首先,将文化、教育资源倾斜配置到贫困地区,可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因为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作为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应该是机会均等的,而且博物馆作为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公共服务机构,本身就肩负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中心任务。

其次,国家文物局对于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每年都有一部分奖励经费,目的就是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不是被动坐等观众上门,而是让那些之前没有条件来的人民群众们,特别是那些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时期的山区青少年们能真正有机会被请进博物馆里参观、学习和感受,让博物馆真正地服务山区,服务边疆,服务人民大众,真正体现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价值。

再次,今年召开的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中明确指出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的思想。文化扶贫,关键还是要利用好现有的文化优势,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只有培育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培养一批能扛鼎贫困地区文化教育的优秀文化人才,才能真正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让文化的种子在贫困地区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而带领贫困山区的青少年们来到昆明,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在看文物的同时了解云南的历史和文化,能夠在省博物馆里学到他们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三、结论

从思想上带动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虽然短期效果(显性)不明显,但它造福的是几代人。云南省博物馆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集体,看到山区贫困的现状主动思考,让云南偏远山区的人民也可以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给他们的文化大餐。此前,大部分山区青少年连县城都没去过,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山区老师和青少年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朝着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更近了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活动的深层次意义在参加活动的山区青少年们的未来一生中会有体现,博物馆对此将会持续跟踪调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文化厅新一批驻村扶贫干部发挥部门优势,“撸起袖子加油干”,先后开展了两次贫困地区青少年教育活动,而且承办的活动内容和范围点扩大到省非遗中心、省文化馆、省图书馆、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省内文化兄弟单位,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区贫困地区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山区修梯田》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山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