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善品评价,增强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实践研究

2017-09-05蔡琴骆燕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认同感家长评价

蔡琴 骆燕齐

摘 要:建立并实施“养善教育”为核心文化,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素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构建“养善”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拓展善品德育活动的途径、形式,实施善品评价,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关键词:善品评价 认同感

近年来广州市全面推进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构建一个包括学生品德与社会化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潜能、学业负担状况、对学校的认同等方面的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体系,以“阳光评价沐浴成长”为标识,建立阳光的评价指标手段,导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阳光。这是“阳光评价沐浴成长”导向下“阳光普照”。我区向广州市教育局提交了《本真教育课改背景下的阳光评价实践研究方案》,成为了广州市的一个实验区。

我校凸显白云区教育局提出的生态教育、本真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炼 “养善教育”办学特色。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提炼并形成学以“善学、善思、善行”為课程目标,凸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理念的善思“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以 “善品德育”为核心,开展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营造整体育人氛围,塑造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人品质,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能力。“善思生动”课堂、善品德育夯实了学生的智慧与品行,培养学生在“兴趣、品质、习惯、健康、和谐”各方面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读、学、思、言、行,厚积薄发,为其一生的成就奠基。

一、研究的渊源

1.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广州市白云区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小学,学校的生源以地段生及外来民工子女为主,学生人数以外来民工子女居多。地段生父母以丰厚的股份分红、出租房子等方式作为家庭生活资本,家庭生活富裕,不用付出劳动便有丰厚的家庭收入,崇尚读书无用论,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漠视不理甚至不认同。外来工子弟家长多数在城中村的小工厂、小作坊打工,文化水平不高,无时间管教子女,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家长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与学校存在差异,甚至部分家长站在怀疑学校的对立面,以至于影响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落后,与家长的期望值以及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

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教学方式是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基础与保障,而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发展的动力。本研究结合我校养善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通过课堂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改善校园文化,构建“养善”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拓展善品德育活动的途径、形式,完善善品评价体系多元互动,促进学生素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2.实践的价值

依据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春风,结合学校的实际构建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教育质量阳光评价体系,让教育的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在孩子的心灵生根,促进品质优良的社会新生代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实施善品评价的核心目的和价值所在。基于校情:我校学生受地域的影响,知识面窄,缺乏自信、部分学生中存在厌学现象,学生与教师间缺乏沟通,关系冷淡,再加之家长忽视对子女的约束和管教,学生与家长间缺乏沟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我们认为:善品评价有利于学生“知行合一”的实现,它能引导学生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在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动善时,故能弊而新成。”因此,我们相信:在“善”文化的引领下构建的善品评价体系,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3.相关概念的界定

“善品”评价指的是我们以 “养善教育”为核心文化,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评价体系。(包括班级、师生、课堂评价体系,借助媒介——善币、积善存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全方位的良好表现,通过积累善币兑换相应的礼品称号,习得理财的概念与思维,收获成功的喜悦。)

所谓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学校认同感,则是指学校成员对产生的一致的或相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是与其他成员在互动中达成的对学校的利益一致或相近的契合点。通过对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认同达到对学校的认同。这种认同心理多表现为成员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耀感等,这种认同行为多表现为成员对学校的理解、认可、信任,最终转变为支持的行为。可见,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耀感即认同感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学校的这种感情的形成可以降低学校管理成本,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学校社会形象。

二、研究的实践及效果

在研究中我们制定、总结善品评价体系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完善评价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量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善品评价体系和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在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中表明,实施善品评价,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1.建立善品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养,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

(1)制定“积善”银行评价制度,对学生的“积善”行为进行跟踪评价。

每位同学入学即可获得一本“积善存折”,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行为等各方面的表现奖励善币,学生将获得的善币存入“积善”存折。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善”到一定程度,便得到相应的物质或荣誉奖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提升的跟进。

(2)制定善思课堂评价表,完善评价师生关系endprint

(3)制定善品家委会制度,为家校沟通铺路搭桥

我校从六个年级组中,每个年级组民主推选一至两名学生家长为学校家长委员会委员。每学年初,召开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让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参与制定学校活动计划及家长学校工作计划。通过这样的形式,既达到了家长委员会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落实,又让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全面了解学校新的一学年将开展的各项活动。及时向其它家长宣传、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并负责收集整理家长意见,及时与学校沟通,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保证家长、学校间的信息畅通,家长委员会成了家长、学校合作的纽带。

2.构建“养善”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我校围绕“存善念于心,育善道之人”的办学理念,以“善学、善思、善行”为课程目标,凸显“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教学理念和“我自信 我快乐 我成功”的德育理念。构建承载“养善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学生、家长对学校认同的关键。在善思课堂中实施善品评价,促使教师使用富有激励肯定的评价语,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思维,学生活跃、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善思课堂”的教学模式凸显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在课堂中实施善品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和尊重,生发了学生及家长对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的认同感。

3.拓展善品德育活动的途径、形式,实施善品评价,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校園中,环境的浸润,是德育成长沃土。一切德育活动都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故此,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是学生对学校认同的表现之一。

(1)营造诗意的善品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学校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都渗透着善文化的精髓,展现师生向善的风采,积淀民族文化的精华。漫步于宁静校园的善道上,礼仪树、扬善竹、守善树、存善树、至善室、一花一木、一幅幅作品、一首首经典,默默向学生传递善的力量,润物无声,书香飘溢。

“一道二楼三室四树,绿树红花映沙场,斜风细雨润善苗,暗香浮动扑鼻来。”一切是那样宁静致远,是那样的自然。宁静优雅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位学子上善若水,心善渊、事善能。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等有效空间打造善品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搭建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拓展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在各楼道制作了极具特色的励志名言、诫言牌匾,丰富了走廊文化;由学生自己设计、布置班级文化,展示小组学生风采、个人作品。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让学校的任何空间都成为善品校园文化的展示场所,让学生在校园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与熏陶。

(2)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善品精神文化

学校的校徽是以“善”字和“书籍”为主要基调,善字的两点是绿色的小苗,代表学校每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儿童在学校“善文化”的苛护下茁壮成长;以“培育善品学生,成就上品教师,打造特色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存善念于心,育善道之人”为办学理念;以“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为校训;以“择善而从 止于至善”为校风。全校师生高扬“日行一善”的精神,共同建设“善之园”精神家园,沉浸于“谆谆善诱 善善从长”的教育生活中。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处可见师生们的平凡善举:弯腰捡起一张纸片,一个点头微笑,看似微不足道善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感动着校园每一处。

(3)在别开生面的善品德育活动中实施正面评价,落实德育教育

如果说优美、宁静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的雨露,那么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就是教育本质的摇篮。小学生的年龄特质,决定了学生在活动、游戏、竞赛中更好地习得技能、养成习惯,修炼品行。因此,开展多种德育活动能让学生得到熏陶、收获。在善品德育专题活动中推行善品评价制度,能正面引导,提高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开展“三大节”及各种专题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养成教育与学生的潜能开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发挥个体特长潜能,体验成功的愉悦,促进师生、家校间的有效沟通。

三、研究的收获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学校德育活动以及学校文化、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理论认知及日常践行等方面落实研究策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胆、扎实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基本达到了研究目标。

1.以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以研究为龙头,带动骨干教师的群体培养,通过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并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提升师生素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我们将研究与课程教学改革联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主线,通过合理的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构建和谐教育,落实幸福教育。

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下集备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得到了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特别是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展现,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学习效率得到了

保障。

3.班级管理日趋完善。

学校建立了具有新科小学“养善教育”特色的班级、善品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每个课堂、每天、周、月、学期都对学生、小组、班级进行各种鼓励式的评价,并利用校讯通、Q群、班会、校会、家长会、墙报栏等平台分享学生的点滴进步,使班级、师生在分享进步的过程中加深对善读、善学、善思、善言、善行的认识、理解,积淀成长的养分。

4.增强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自研究开展后,学校在实施善品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对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结合课题研究进度进行了3次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不断完善善品评价制度,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励、体验成功。调查数据对比情况见下表。

调查数据显示实施善品评价体系后的变化:得到92%的师生、87%的家长认同。中期性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认同数据都有所提升,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及教学方式的认同度明显比前期性调查高。“生动” 课堂教学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课堂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了团队的和谐发展。课堂成了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良习养成的沃土。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逐步得到提高。家长也常常在家校的联系中表示,课堂教学成为落实学校认同感的主阵地,孩子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表现自信大方了。

在善品评价体系的实施下,我们的教学课堂得到更有效的激励,老师和学生都能较好的投身于课堂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校文化、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认同感日益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丽 康晶编著:《不做新课该的守望者》,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 《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体系》2015年3月印发。

[3]田庆勇.浅谈校园文化的认同感.《高考:综合版》,2013(3X)

[4]谢志强.教师的认同感助力学校发展.《基础教育研究》,2012(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同感家长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家长请吃药Ⅱ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