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爱孩子,家庭教育就要树德在先,育人在后

2017-09-05拜凤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家庭小学生家长

拜凤莲

引言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长都望子成才,所以竭尽所能培养孩子成为了实现家庭希望的所在。然而,家长能掌控的主要阵地就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则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1.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家长对孩子“期待过头”

家长们常常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促生了众多的“拔苗助长”现象。成绩的好坏,俨然成了评价孩子优劣的标准。请家教、买资料,增加孩子作业量,力求立竿见影的提高孩子成绩,成为了时下流行的家长法宝。然而,急功好利的做法,致使有些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精神紧张,成绩反而呈“逆水行舟,不进反退”之势。这样的结果,就是家长教育观念定位的错误,使得教育方向出现了偏差,忽视了孩子综合心理素质的发展而造成的。

2.“家教”与“校学”分不清,家庭过分依赖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部分家长片面的认为,学生一旦踏入校门,无论行为习惯如何,思想道德品质如何,学习成绩如何等等,都归咎于学校的责任。殊不知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父母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等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片面的理解,部分家长只是把子女送进学校,从不过问子女的成长情况,从不主动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对这样的学生,学校、教师承担着十分艰巨的单方面教育责任。家长的态度,让部分家庭孩子的教育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面。

3.部分家长“宽”的过度,“严”的不当,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扭曲现象

当今社会,小学生衣食无忧,独生子女生活优越,个个都是几辈人关注的焦点,有些可以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来形容。孩子像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只有自然的外部生长条件,才能促成幼苗的健康茁壮。而生活中,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时刻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全家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服务”,让孩子在无微不至的过度呵护中成长。但是,这种过分的呵护,却导致孩子在溺爱中畸形成长。

但也有些家长则往往以成人的思维习惯和标准告诉孩子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允许孩子在相应的年龄犯相应的错误。在家长一次次对孩子的阻止与指责中,小学生的好动、好奇天性被扼杀,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探究、认识世界的兴趣也被扼杀了。孩子迷失了自我,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就成了家长的“跟班”,这样的家庭又成功“复制”了一个“缩影”妈妈或者“翻版”爸爸!

二、提高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家长要树立德育与智育并重教育意识

(1)德育教育应融入孩子成长过程的整个轨迹之中

在影响孩子一生的环境里,童年的孩子在家时间最长,家庭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环境。这一时段的影响,足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从牙牙学语到懵懂少年的转变过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全方位的学习阵地。父母的谆谆教导,爷爷奶奶的温情呵护,家中的鸡鸣狗叫,都是孩子关注的焦点。只要他们能听到,能看到的信息,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好多家庭教育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刚出生的孩子教他们叫爸爸妈妈,稍大点的教他们学拿勺子执筷子,再大点的教他们背诵唐诗宋词学习数数和计算……在事无巨细和风化雨的教与学当中,孩子习得了文明礼貌、做人方法与生活技能。因此,无论孩子距离“撤离”你的监管还有多长时间,家长都应该尽最大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您的孩子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洗礼。

(2)父母要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说话的语气和面部的表情、神态,行为方式,生活作风,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都能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在家中给孩子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非常重要。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应该从自身开始做起,在生活中要坚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尽可能多的同孩子交流与沟通。要千方百计的做孩子们眼中完美的人。

(3)家长要了解孩子,让孩子“先成人,后成才”

衡量一個孩子出色的标准并不只是他的学习成绩,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学好一切其他技能的先决条件。每个孩子在智力和体力方面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学习上不行,或许在别的方面就高人一筹。家长要了解孩子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过量的要求,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优势、长处,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孩子创造并提供发展的良好条件,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只要确定孩子成长的道路是自然地而不是人为的,是正确健全的,而不是歪曲偏狭的,那么,您的教育就会收获您心目中预期的“有用之才”!

2.加强家校联系,建立互通机制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教师家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从学校走出去和家长进行交流。学校应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将学校的温暖、教育理念带给学生的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3.家长要宽严相济,教育孩子要“严”之有理

孩期阶段,孩子天性好动,他们认识世界的层次浅显,分辨善恶的意识较弱,做出的事情常常会令家长瞠目结舌。如:端着口杯却用吸管喝水玩;用小刀在家具上刻字,用彩笔在白墙上画画;把篮球抱到床上当足球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一棵疯长的小树,家长需要耐心的给他培土、浇水、施肥。孩子贪玩了,出错了,心理有问题了,家长就是第一医生。家长要在孩子出错时,适时点拨,合理引导,不能动辄打骂,粗暴处置,要就事论事,讲理透彻,让孩子分辨好坏,明辨是非,心悦诚服的接受并改正。所以说,给孩子纠错,家长要有“宽”有“严”,宽严相济。“宽”时和蔼可亲,用亲和力感染孩子;“严”时有错必纠,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让孩子在有理有据的引导中逢错能纠,明理成长。

总之,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总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但是,我认为,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要用爱来控制了孩子,约束了孩子!

猜你喜欢

家庭小学生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