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效果分析

2017-09-05陈俊英唐立东黄桂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红十字会心肺医学院校

陈俊英,唐立东,黄桂莲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医学院校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效果分析

陈俊英,唐立东,黄桂莲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目的 了解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探讨医学院校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及方法。方法 选取160名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参加红十字会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照组常规进行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结果 实验组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应重视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

医学院校;院前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到达医院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过程中的护理。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意外伤害事件发生时,如果依靠“第一目击者”掌握的正确的院前急救技能,给予患者及时而有效的现场救护,则能争取“救命黄金时刻”,减轻伤残和痛苦,尽可能维持患者生命,并将其快速安全地送到医院救治。因此,现场急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可明显提高心脏病、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将猝死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1]。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必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良好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传播者,因此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为了解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医学相关专业2014级在校生共160名,学生均已完成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49人,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2.3岁;实验组,80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46人,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2.1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理论知识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专业组成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专业组成(n)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课程设置进行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未学习院前急救护理相关课程。

1.2.2 实验组 参加广东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志愿服务进校园培训。由广东省红十字会培训基地教师授课,采用多媒体、案例、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救护概论、气道异物急救、现场止血包扎、常见意外(烧烫伤、溺水等)救护、心肺复苏术等。理论授课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及现场止血包扎。

1.3 评价方法

在访谈急救专家及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调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3部分:(1)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别;(2)院前基础急救技能: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的按压部位、深度、速度等,创伤救护技术,常见急症、溺水、气道异物急救等;(3)院前急救培训需求及意愿: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急救知识来源、培训场所、培训方式等。问卷共26道题,包括23道单选题,3道多选题。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录入和统计,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向两组发放调查问卷,共160份,回收160份,有效回收率100.0%。实验组在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气道异物、烫伤、溺水急救选项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n(%)]

2.2 两组对院前急救知识、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实验组对于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知情况[n(%)]

3 讨论

3.1 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我国每年发生意外伤害事件7 000万人次,其中190万人终身致残,80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0%。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空难、中毒、暴力等伤害事件,已成为我国1~30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死因。城市化生活、人口老龄化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有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在我国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在美国是8%~10%,而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状况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但我国的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尚无一套规范、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3]。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救护处处长郭建阳认为其原因是,现场救护工作没有跟上,早期的呼救、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AED)3个环节要靠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第一目击者”来完成。与国外相比,我国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低,掌握急救技术的人不多。所以,迫切需要提高民众院前急救参与度。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其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要。由于大学生具有知识优势又充满活力,对周围群众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其进行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可以起到“培训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4]。

3.2 加强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医学课程体系中有安排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学生会不同程度地接触一些急救知识。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明显降低突发伤病员病死率,但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大部分医学专业没有设立该门课程。医学生在部分外科学实验中也能学习到如止血包扎等技能,但是有的专业安排外科学学时较少或根本没有外科学课程,即使有时涉及某些急救技能,由于不是专门培训,学生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这也提醒我们,不能用外科实验课来代替专门的急救技能培训[4]。

3.3 医学生对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有强烈需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比例均为100.0%,认为创伤救护,气道异物、溺水、逃生避险急救技能非常重要及重要的比例均在88%以上。说明医学生对健康、生命的重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他们希望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愿望。

3.4 医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策略

在医学院校开展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具有对象素质高、兴趣浓、服从性强、人员集中、场地易安排等优点。建议开设院前急救选修课,教育管理部门、红十字会、高校领导层应予以重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培训工作。可以由红十字会培训基地教师授课,也可以选派高校教师参加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让高校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协助培训工作,鼓励学生参与救护员培训并取得证书。学校可将取得救护员资格证书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分项目,举办“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竞赛”,营造大家争相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良好氛围。在非医学类院校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时,可以让取得救护员证书的医学生或高年级医学生协助教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医学生掌握急救知识、技能后,不但能够在紧急突发事件中参与营救,还可以指导家人和朋友学习急救知识,将急救知识的“火种”传播得更广,有利于提高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

[1]王一镗.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刘凤芹,胡悒萍,张东如.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模式的探索[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5):59-60.

[3]史晓伟,张新定.国内外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61-2963.

[4]王超,黄丹,武继文.大学生急救能力相关调查及比较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8(1):65-68.

G526.5

:B

:1671-1246(2017)17-0122-03

猜你喜欢

红十字会心肺医学院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福建红十字会与福州塔亭医院抗战救护往事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