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介词研究新趋势:基于国内研究2000—2014

2017-09-04屈琼刘云飞卢东阳

外国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介词隐喻

屈琼 刘云飞 卢东阳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英语介词研究新趋势:基于国内研究2000—2014

屈琼 刘云飞 卢东阳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本文对21世纪以来15年间(2000—2014)我国英语介词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结果显示:这一阶段英语介词研究以解释性研究为主,涵盖习得和教学、语义空间、句法功能等领域,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介词研究是本阶段的主要特点。研究者可以从理论层面上尝试对所有英语介词的语义构建做出统一解释,加大语料库在介词研究中的应用,并在大规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能够指导我国英语介词教学的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如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深度融合,将我国英语介词研究推向新高度。

介词; 认知;跨学科;多视角

介词是一种很古老的虚词,使用频率甚至比一些实词还要大,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介词与很多实词地位一样重要,John Taylor(2007) 认为英语属于介词中心语言(preposition-focus language)。总之,在分析性语言中,英语介词是一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词类。

我国对英语介词研究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却鲜有从宏观视角梳理介词研究脉络和评价介词研究成果的文章。

本文以2012年版北大中文核心目录收录的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主要文献搜索范围,梳理和分析2000—2014年15年年间我国英语介词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对英语介词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有所启示。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内容

本研究梳理2000—2014年间国内英语介词的研究脉络和特点,预测未来国内英语介词研究的发展趋势。

1.2 文献来源

在CNKI高级检索的主题搜索项中输入“英语介词”,搜索到1995—1999年各类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112篇,用同样的方法搜索到2000—2014年的各类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则达到232篇。本文重点梳理2000—2014年15年里国内英语介词的相关研究,充分反映国内英语介词研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预测该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之所以选取2012年版北大中文核心目录收录的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作为搜索范围,是因为这些期刊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国内英语介词研究的最高水准。

1.3 文献采集

由于介词研究本身具有一定分散性,为防止遗漏,在CNKI的主题搜索项中输入“英语介词”,在篇名搜索项中输入“介词”,逐一检索14种核心期刊,然后通过内容分析和小组讨论,将不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文献去除,共搜索到30篇研究英语介词的文章(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英语介词的文章总量不多,仅有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了相关文章,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3种期刊是发表相关文章比较多的期刊。这说明尽管英语介词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井喷现象,但是高质量的研究不多,亟待进一步加强。

表1 英语介词研究文章篇数统计

2 结果分析及讨论

研究发现,2000—2014年间,英语介词的习得和教学研究类文章达到了13篇,占总篇数的43.3%,介词语义研究类文章紧随其后,达到了11篇, 占36.7%,其他研究内容的文章共6篇,占20%。其中对介词进行功能句法分析的文章3篇,研究介词运用的文章1篇,介词词性的文章1篇,介词语序的文章1篇(见表2)。

表2 英语介词研究的内容分布

现阶段国内英语介词研究的特点如下:

2.1英语介词的习得和教学研究是主体

与传统描述性和经验型研究不同,现阶段介词习得和教学研究关键词的特点为认知、实证和多角度。

在13篇研究介词习得和教学的文章中,从认知角度出发的文章达到8篇,占总篇数的61.5%。且实证性研究是该类研究的主要研究范式,实验和测试是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

介词习得的很多研究表明(马书红,2007;李佳,2008;张会平,等,2013a, 2013b;徐庆利,等,2014),英语空间介词的习得是一个解构母语空间概念和重构目标语空间概念的过程,由于母语介词和目标语介词在空间范畴化上存在差异,导致习得过程中介词深层空间概念系统的负迁移,从而制约了介词语义习得。 同时,马书红(2010)还认为介词空间语义认知复杂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介词习得难度的差异性,且介词空间语义习得与学习者语言水平不相关。

从认知角度探讨介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刘艳、李金屏(2011)探讨基于概念隐喻的介词教学法的可行性问题,该研究以概念隐喻有利于学习者理解介词不同义项之间的关联为理论基础,发现提高学习者概念隐喻意识有助于介词学习和长期记忆。陈晓湘、许银 (2009)的研究表明基于意象图式的介词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的以翻译为基础的介词教学法。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人员还利用语料库统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介词使用情况(许梦卿,等,2011;陈建生,2002),大大提高了该类研究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可证性。

多视角研究也是该类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张凯、王同顺(2014)利用Gass & Mackey( 2007)二语习得理论构架中的“互动反馈”理论,研究了书面写作中口头反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介词习得的影响,发现3种口头反馈对介词习得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为介词是基于范例的语言形式,教学干预效果不佳,而增加介词接触频率是改善介词习得的好方法。然而许琪 (2012)却发现频率至少对中国学习者习得介词与格结构作用不大,频率虽然是介词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无法帮助学习者克服和避免泛化错误。

2.2基于认知的英语介词语义研究

介词语义研究之所以得到认知语言学的青睐原因很多,从介词语义起源来看,介词意义起源于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工具使用,即空间意义形成了介词的本源意义(杨莉藜, 199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空间经验制约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空间域使得各种抽象经验得以概念化(Lee, 2001),也就是说空间概念的认知是人类关于其他事物认识的基础,所以研究介词语义可以揭示人类认知的奥秘。本阶段研究人员主要试图通过研究介词多义来揭示或验证人类的认知模式,或借助认知的一些理论来构建、解释介词复杂的语义空间。

多义研究一直是介词语义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学者从研究方法入手,探索介词多义研究的途径,如黄月华等人(2006)以用法最多的介词over为例,提出介词多义研究须将词义的历时扩展纳入研究视野,建立一个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一个介词语义义项派生网络模型, 为义项区分与义项间关系的解释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研究框架。同时,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介词的语义网络生成机制以及介词多义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如杨前辉(2012)以介词on为研究对象,认为介词on的多义源于其空间概念的多维化,且各义项大体上与5种空间关系对应。魏本力、武成(2006a)认为空间介词的空间意义在从具体范域到抽象范域同源映射过程中, 其具体性和抽象性具有维度等级和维度层次差异, 建议从3个方面的聚合分析来研究介词语义空间的构建过程。魏本力、武成(2006b, 2007)还重点研究了处所(地点)介词地点环境语义荷载时间语义这一现象的认知机制和制约条件,认为空间横向和时间线性的维度趋同是制约这介词认知选择的前提条件,处所(地点)介词能够表达时间语义的语法制约条件是介词短语为环境成分,而非修饰成分。而介词语义从空间意义到隐喻意义的映射是介词语义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有学者认为空间意义所影射的隐喻意义的层次是不同的,取决于二者意义的远近,如果该介词的空间意义与隐喻意义距离较近,则为表层隐喻,反之则为深层隐喻(陶文好,2001)。张金生、齐振海(2007)则认为介词的空间意义本身的结构影响了隐喻的发生。

有些学者对介词意象图式的跨语言映射很感兴趣,如王红莉(2009)通过研究小说GonewiththeWind4种中译本介词over的英译汉翻译情况,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over的意象图式可以实现跨语言映射,进而印证了意象图式是人类共同认知规律这一理论。 胡红梅、张栋(2005)则对如何在英译汉中处理方位介词的隐喻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方位介词英译汉中“静”转“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英语方位介词从字面意义向隐喻意义转移的过程。

可见,介词语义研究也是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该领域主要从认知角度研究介词语义的多义现象、空间结构和隐喻发生的机制。

2.3初步形成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态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是介词研究的主流学派,基于认知研究介词的文章共有19篇,占本次文献总数的63.3%,这验证了认知语言学在介词研究中强大的解释力,同时也说明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派对介词的研究成就超过认知语言学派”(刘平, 2009)。

然而,其他学科也越来越显示出对英语介词研究的兴趣。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主要从功能句法角度对介词进行分析,黄国文(2009)认为传统语法下对介词短语的界定存在一定缺陷,“介词+V-ing”结构实际上是非限定小句,它与“介词+名词词组”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结构中有语义层上的“过程”,反映在句法层面上就具有了小句的功能(黄国文,2012)。而杨炳钧(2001)则在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内部对介词短语问题存在的分歧后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没有必要区分介词词组与介词短语。这一切都表明如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研究介词还是一个亟待继续深入的领域。

其他学科对英语介词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如从心理语言学出发研究介词的文章以周英、敖锋(2009)探讨with介词短语歧义问题的研究为代表,他们从句子理解加工理论出发,研究影响with介词短语挂靠的因素,这无疑有助于揭示介词习得的深层心理机制。从类型学出发研究介词的文章则以席建国(2014)研究介词语序的文章为代表。他以汉语、英语及西班牙语的几个典型介词为例,对英语双元 /复杂介词的语序及其动因开展相关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还有一些研究带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如于善志、王文斌(2010)从转换生成句法中最简方案的不可解特征视角出发,结合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将介词的词汇义和功能义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体现了国内英语介词研究的新动向。刘平(2009)以认知语法中突显原则划分词类的理论探讨英语介词界标的隐显规律,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在英语介词界标隐显研究方面的空白。高嵩、陈朝霞(2007)对介词在名词化结构中的使用特点开展研究,也弥补了介词运用研究的不足。

3 问题思考与趋势展望

国内介词研究在实证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方面:

3.1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多数介词的语义研究仅关注少量特定介词,或多为个案分析,所得结论是否能够解释所有或大多数英语介词的相关情况呢?若能基于语料库进行系统研究,并尝试对所有英语介词的语义构建统一解释,是大有裨益的,这也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用有限理论对各类语言现象进行统一解释的目标吻合(Langacker, 2008,2009; 王寅,2006,2011)。

介词的习得和教学研究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如实证研究受试规模不大,所涉及的介词覆盖面有局限等。所以有必要开展基于大规模受试对象的实证研究,同时加大语料库在介词教学中的应用,最终形成能够指导我国英语介词教学的理论体系。

此外,少有从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研究介词习得和教学的文献。其实这些领域在语言习得、语言的心智表征以及语言的产出等方面已经形成不少理论,学科交叉很普遍。如认知心理学借用认知语义学中的力量动态理论(force dynamics theory)分析语言表述中各事体之间不同关系的心理表征,并由此发展出的力量理论(force theory)(Wolff,2008:555-587; Wolff et al.,2010),该理论又被运用到语言学界来分析具体语言现象,并得到进一步的修补(刘云飞,2014)。若能将此类研究视角纳入介词研究,并借鉴不同领域的相关成果,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已有结论的适用性,并能进一步做出相关解释就更好。

3.2成果的应用问题

成果应用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实践运用。介词研究所取得成果如何应用到课堂教学里?如何体现在教材编写以及词典编撰中?如何对英语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对于这类问题,已有研究虽有所提及,但多数仅寥寥几笔带过,没有形成操作性强的方案。另一类则是理论运用。虽然国内和介词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实证性成果,然而鲜有将介词实证研究成果逆向应用到二语习得理论领域,尝试进一步发展、修补西方二语习得理论。介词研究缺乏理论建构意识,难以将现象描写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3.3研究视角的问题

国内介词研究不论是介词习得和教学的研究,还是介词语义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空间关系、意象图式和范畴化等为视角,切入点过于集中,分布不均匀。当下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可以从更多的认知研究视角切入介词研究。 例如,如果将英语介词表述视为构式单位,那么其构式义是什么?该构式内部有何特征?由于构式之间的组配关系是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Bod,2009;Goldberg,2009),那么介词构式又是如何与其他构式进行组配?还有,是否可以将隐喻理论和范畴化理论相融合来进一步分析英语介词的语义呢?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介词研究除描述性研究外,针对介词语义生成机制和介词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的解释性研究比重逐步加大,实证性研究越来越多,跨学科、多视角必然将成为未来英语介词研究的趋势。

Bod, R.2009. Constructions at Work or at Rest? [J].CognitiveLinguistics, 20(1):129-134.

Gass,S.& A.Mackey.2007. Input,interaction,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G]∥ Van Patten & Williams.Theor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Goldberg, Adele. E. 2009a. Constructions Work [J].CognitiveLinguistics, 20(1) : 201-224.

Langacker, R. W. 2008.CognitiveGrammar:ABasic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记者散后,叶晓晓一屁股跌在凳子上,她欲言又止,她想说:为什么突然加了这么个活动?为什么事先都不跟我商量?甚至连通知一声都没有?!

Langacker, R.W. 2009.InvestigationsinCognitiveGrammar[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Lee, D. 2001.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Oxford: OUP.

Taylor, J. 2007.TenLecturesonAppliedCognitive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Tyler, Andrea & Vyvyan Evans.1991.TheSemanticsofEnglishPreposition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Wolff, P. 2008. Dynamics and the Perception of Causal Events[G]∥ T. Shipley & J. Zacks.UnderstandingEvents:HowHumansSee,Represent,andActonEv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ff, P., Aron. K.B. & M. Hausknecht. 2010 . For Want of A Nail: How Absences Cause Event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2):191-221.

陈建生.2002. 非英语专业EFL学生英语作文中的介词at——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 山东外语教学(5): 51-53.

陈晓湘,许银.2009. 意象图式理论对多义介词On、Over、Above习得作用的实证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9):18-23.

高嵩,陈朝霞.2007. 介词在名词化过程中的体现 [J]. 山东外语教学 (2):83-86.

胡红梅,张栋.2005. 英语方位介词的隐喻意义及其汉译 [J]. 山东外语教学 (2):50-52.

黄国文.2009. 英语“介词+-ing”结构的功能语法分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 (4):243-249.

黄国文. 2012.外语教学与研究两类英语介词短语的功能语法分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 (6):815-821.

黄月华,白解红. 2006. 英语介词多义研究之我见——over例析 [J]. 外语与外语教学(11):4-7.

李佳,蔡金亭.2008.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 [J]. 现代外语(2):185-193.

刘平.2009. 英语介词界标的隐显机制研究(一) [J]. 外国语文 (3):71-78.

刘艳, 李金屏.2011. 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以 in 为例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61-64.

刘云飞.2014. 现代汉语兼语式分类新论——以力量关系的心理表征为视角[J].外语学刊 (1):78-83.

马书红.2007. 中国学生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 [J].现代外语(2):173-183.

马书红.2010. 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与习得——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4):64-69.

陶文好. 2001. 论隐喻的层次——以方位介词up和in为例 [J]. 外语教学(6):56-61.

王红莉. 2009. 从介词over的翻译看其意象图式的跨语言映射——基于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J]. 外语电化教学 (128): 12-16.

王寅. 2006. 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2011. 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2014.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席建国.2014. 英语双元/复杂介词的语序及其动因 [J]. 外国语 (4):71-80.

许梦卿,程晓堂.201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介词IN 的语义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5): 43-46.

许琪.2012. 相对频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介词与格结构的作用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5): 706-718.

徐庆利,刘振前,蔡金亭. 2014. 参照物范畴化对中国学习者英语空间介词in使用的影响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723-724.

杨炳钧.2001. 介词的功能语言学解释[J]. 外国语 (1):47-53.

杨莉藜.1997. 英语介词语义源流 [J]. 外语研究(1):39-46.

杨前辉. 2012.介词 ON的多维空间和多义关系 [J]. 外国语文(7):59-62.

于善志,王文斌.2010. 不可解特征视角下英语介词“in”和“on”的方向义研究 [J]. 外语研究 (1): 35-40.

张会平, 刘永兵.2013. 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以常用介词搭配与类联接为例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 568-580.

张会平,刘永兵.2013. 语言相对论视域下的英语隐喻性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 [J]. 外语教学 (5): 51-55.

张凯,王同顺.2014.口头反馈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和介词习得效果研究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 64-70.

周英,敖锋.2009. 中国英语学习者with介词短语挂靠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 49-54.

刘云飞,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

卢东阳,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校:路小明

The Trend of Preposition Studies in China: 2000-2014

QUQiongLIUYunfeiLUDongyang

This paper reports a survey of articles concerning preposition studies published in twelve domestic key linguistic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14.It shows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are interpretive rather than descriptive, focusing on such domains as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preposition, its semantic space and systemic function, etc. After highlighting the fact that cognitive analysis featured the preposition studies during the past fifteen years, the paper predicts that the trend of preposition studies at home will be inter-disciplinary as well as multi-perspective. The prospects of the domestic preposition studies are expected to bethe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pinpointing the complex semantic network of preposi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extending the data collecting, a set of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principles guiding the preposition teaching and a deep integr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neuro-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etc.

preposition; congnition; inter-discipline; multi-perspective

H313

A

1674-6414(2017)04-0077-05

2017-02-01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语言交际中的构式错误分析”(15Y037)的阶段性成果

屈琼,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介词隐喻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介词不能这样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