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语篇中人物多重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2017-09-04

外国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语篇态度

管 乐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国际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电影语篇中人物多重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管 乐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国际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热点,但是从认知评价理论的角度研究多模态语篇还比较少。本文在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影语篇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新框架,并用新的分析框架对主体人物乔·金曼在电影《比赛计划》中所体现的人物多重身份进行了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研究发现,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主体人物的语言和表情、手势、姿势和动作等身体语言以及场景设置等非身体语言都是建构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重要资源,人物多重身份建构的态度意义不仅体现在话语中,而且还体现在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中,同时态度意义对电影语篇人物多重身份的建构也起着重要作用。

电影语篇;评价理论;态度意义;多模态;身份建构

0 引言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Martin & White(2005)将语篇中出现的评价性资源进行了系统性分类,并提出了评价理论。评价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情态”和“强化”三条轴线,以此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人际意义层面的阐述。国内外很多学者(Thompson,1996;De Beaugrande,2001;郝向利,2013;张继东,2014;刘文宇,2015)运用评价理论对新闻语篇、文学语篇、学术书评、法律语篇等进行了研究。Kress & Van Leewen (2006:177)指出多模态语篇是任何通过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语篇。但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多模态语篇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对多模态电影语篇评价意义研究相当少。冯德正、 亓玉杰(2014)将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评价理论和评价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态度意义相结合,提出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该框架不但进一步完善了评价理论框架,而且提升了评价理论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在该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分析电影语篇人物身份的态度意义多模态分析的新框架,并运用新的分析框架对电影《比赛计划》中主人公乔·金曼所体现的人物多重身份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本研究一方面运用认知评价理论分析了动态多模态电影语篇中人物多重身份的态度意义,拓展了该理论应用的范围,另一方面为电影语篇中人物多重身份的建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 理论框架:基于诱发条件的态度意义系统

1.1 基于诱发条件的态度意义系统

通过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评价理论,冯德正、亓玉杰(2014)从诱发条件的三个方面即事件的结果、主体的行为和事物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诱发条件的态度意义系统,如图1所示。

(1)事件结果是否合意取决于评价主体目标是否实现,由此诱发正面或负面情感。事件包括自我事件和他人事件,前者分为尚未发生的事件和已经发生的事件,未发生的事件会引起评价主体好奇、希望或害怕等情感,已经发生的事件与实现的目标有关,实现了目标会产生高兴和开心的情感,目标没有实现会产生伤心或失落的情感。后者分为正面事件和负面事件,正面事件会激发评价者的动力,引发祝福或喜爱等情感,负面事件会引发评价者的怜悯或担心等情感。

(2)主体行为是否可取,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行为是非符合标准,从而引发正面或负面评价。主体行为的可取性包括对该行为的判断和评价者的情感反应两大类。Martin & White(2005:52)指出判断系统是对语言使用者行为的判断,包括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两个部分。情感是由他人行为引发的崇拜和羡慕等情感和由自我行为引发的兴奋、羞愧等情感构成。

(3)事物特征诱发的态度意义包括其引发评价者喜欢或厌恶的情感和鉴赏系统(Martin & White:2005:56),鉴赏是对事物正面和负面的鉴赏评价,由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方面组成。

图1 基于诱发条件的态度意义系统(冯德正, 亓玉杰: 2014)

从图1来看,该系统明确了事件结果的情感态度、主体行为的判定和事物特征的鉴赏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发态度意义的诱发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可见该系统为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冯德正, 亓玉杰: 2014)。

1.2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冯德正、亓玉杰(2014)将一个态度图式分为“诱发条件”“内心态度”“行为表达”三个阶段,并指出在复杂的多模态语篇中创作者会重复表征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以激活观众大脑中的态度图式,增强人物的态度感染力来建构意义。本节在冯德正、亓玉杰(2014)提出的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电影语篇的主体人物身份,补充和完善了态度意义表征诱发条件的多模态框架和人物态度表达的行为反应体系,提出了电影语篇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新框架。

1.2.1. 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态度诱发条件的多模态建构

在多模态语篇中诱发条件可以单独表征态度意义。诱发条件分为表征和未表征两个部分。如果诱发条件被表征,主体的态度可以通过主体行为和主体感知诱发,主体行为可以通过动作和语言诱发自己行为的态度(冯德正,亓玉杰:2014)。

但是作为复杂的多模态语篇,笔者认为电影语篇中主体行为不但可以通过图像和语言诱发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场景设置、道具和语言来诱发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即主体行为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电影图像和语言以及场景设置或道具直接表征。主体感知的诱发条件不仅可以通过电影主体人物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模态进行表征,还可以通过味觉和嗅觉等多模态特征来表征,以下是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态度意义表征诱发条件的多模态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态度意义表征诱发条件的多模态框架

在电影语篇中语言、声音和图像可分别构建视觉、听觉和触觉诱因,电影中的道具可构建味觉和嗅觉诱因,即通过多种模态特征来表征主体人物身份态度从而建构态度意义。如诱发条件未被表征,则主体的行为直接表达实现态度意义。由此可见,在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的态度诱发条件可通过主体行为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主体人物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以及味觉等多种模态符号来实现。

1.2.2 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态度表达的多模态建构

主体态度的表达方式可以包括语言、声音和表情、手势、姿势以及动作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换句话说,态度资源不仅可以体现在话语分析中,而且还体现在多种模态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中(冯德正,亓玉杰:2014)。在电影语篇中,综合和协调各种模态资源更能反映出主体的态度意义。主体表达态度意义的第一种资源是语言资源,可分为描述性语言和示意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分为显性描述和隐性描述,直接使用态度词汇来表达态度情感意义,属于显性构建;反之使用诱因阶段或反应阶段则为隐性构建。示意性语言主要包含感叹性词汇,主要是指反射行为。第二种资源是声音特征,在不同的态度情感条件下,主体人物的音量、音高和语速也不一样。第三种资源是身体语言即表情、手势、姿势以及动作。

而在电影语篇中,主体态度表达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表情、手势、姿势以及动作,还应包括主体的目光和外貌特征,主体人物目光的组织、方向和强度可以反映人物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眼神和目光交流在互动中可以起着重要或次要的作用(Norris,2014:36)在电影语篇中主体人物的外貌特征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因此外貌特征也是主体态度表达的重要资源。电影主体人物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能体现人物主体之间的关系,影响主体人物间的认知机制,从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意义,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把冯德正、亓玉杰(2014)提出的主体表达态度意义的第三种资源肢体语言改为身体语言更加合适,其包含的范围更广,身体语言不仅包括表情、手势、姿势以及动作这四种身体语言,还包括主体的目光和外貌特征以及身体间的空间距离来表达主体人物或他人以及事物的态度。再者,除了身体语言外,主体表达态度意义的资源还应包括非身体语言,即场景设置和道具等。场景设置和道具与电影中主体人物的态度表达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主体人物随身携带的道具和特定的场景对塑造主体人物形象、刻画主体人物性格特征和表达主体态度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电影语篇中,除语言、声音特征和身体语言外,还存在第四种主体表达态度意义的资源即非身体语言。可见,在电影语篇中,可以通过语言、声音、表情、动作、外貌特征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以及道具等多种多模态手段和符号资源表征人物态度意义。

图3 电影语篇中人物态度表达的行为反应体系

2 电影《比赛计划》中人物多重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本节将运用以上提出的电影语篇中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新框架,分别从评价意义、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三个方面对主人公乔·金曼在电影《比赛计划》中所体现的人物多重身份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

2.1 橄榄球“四分卫”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影片的开头讲述了一场激烈的橄榄球赛。主人公乔是波士顿橄榄球队的四分卫,他带领队友赢得了联赛冠军。在表1第一行我们可知电影图像和话语均表示正面评价,评价对象包括话语(正面判定)、身体语言(正面情感)。比赛时,乔对队友说:“I’m going to lead you to the promised land”,该话语和电影图像为正面评价的诱发条件,话语通过听觉模态表征,视觉图像由身体语言(表情和动作以及外貌特征)表征,即橄榄球比赛的服装,面带笑容,伴随着音乐跳起了胜利的舞蹈,可见作为优秀的橄榄球四分卫的正面评价是由其话语、表情和外貌特征以及跳舞动作三种符号资源共同建构的,体现了乔作为优秀的橄榄球四分卫这一身份。

从第二行电影图像来看,可知乔带领球队赢得了比赛,这是诱发正面情感的条件。作为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此时乔的情感通过话语(Never say no)、声音特征(音量大)、表情(高兴)和姿势(单手向上表示胜利)等多模态资源共同建构,评价主体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事件结果体现为合意性。

从第三行的电影图像来看,乔所在的波士顿队已进入全美橄榄球联赛的最后关键时刻。乔通过视觉图像即橄榄球联赛中记分牌的比分诱发了自我事件所引发的紧张情感,其主体行为的可取性取决于观众对乔在橄榄球联赛中表现的判定,乔在被撞出界后勇敢地站了起来,可见乔在比赛中的表现符合评价者的标准,体现了勇敢的社会评判,引发了正面评价。作为橄榄球联赛的指挥,此时乔的态度通过语言“Hut-hut ”(橄榄球四分位在场上组织进攻的时候常用的密语)、目光(直视对手)、姿势(手拿橄榄球)等多模态资源共同建构, 多种模态符号资源的综合运用让这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的身份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1 橄榄球“四分卫”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表示正面态度,“-”表示负面态度)

从表1的分析来看,乔作为橄榄球“四分卫”这一人物身份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对主体行为是否可取诱发出来,评价者即观众对乔作为橄榄球“四分卫”这一人物身份的判断属于社会评判中的成功和勇敢,其情感表现为自我行为引发的高兴、自豪和紧张,并主要通过描述性语言和表情、外貌特征、动作以及姿势等身体语言共同建构。由此可见,乔作为优秀的橄榄球四分卫这一人物身份的评价属于显性评价。

2.2芭蕾舞剧演员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比赛计划》中的主人公乔·金曼不仅是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还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剧演员。拥有魁梧身材和矫健身手的乔·金曼还能跳芭蕾舞当演员,这正是影片导演赋予主人公乔的另一个令人诧异的身份。本节将结合影片中乔作为芭蕾舞剧演员人物身份的电影图像,对该人物身份所体现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见表2)。

表2 “芭蕾舞剧演员”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表示正面态度,“-”表示负面态度)

从表2的第一行图像来看,图像和话语都表达了负面评价。作为芭蕾舞剧演员的身份,乔的态度首先通过身体语言即表情(痛苦)和姿势(手握矿泉水)进行多模态建构。从图像来看,通过视觉模态可见乔满头大汗,通过听觉模态,主体通过描述性语言和示意性语言两种语言共同构建态度意义,描述性语言是指乔对芭蕾舞训练后的感受,他对莫尼克老师讲到:“It was so bad.”同时,主体人物还使用了感叹性词汇(expletives)即练习完芭蕾舞后乔发出难受的声音,难受的声音属于主体态度的一种条件反射行为,此处的评价对象是芭蕾舞训练,诱发条件(芭蕾舞训练)和态度意义(话语)共同建构了负面评价。芭蕾舞训练的痛苦经历是负面评价的诱发条件,通过视觉图像表征来看主体的态度是十分痛苦的,可见乔作为芭蕾舞演员的这一身份评价属于负面鉴赏(痛苦反应)。

从表2的第二行图像来看,主体行为的可取性取决于评价者的是非标准,乔作为芭蕾舞剧演员,其行为的可取性取决于观众的反应和态度。从电影图像来看,乔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令他们刮目相看,每个人都站起来鼓掌祝贺,乔还说了一句“so beautiful”来总结自己的表现。通过视觉图像表征,电影诱发了观众对乔的芭蕾舞表演的正面鉴赏,乔的主体态度表达通过身体语言(表情微笑和外貌特征)和非身体语言(场景设置)共同构建,诱发了观众的正面情感反应。可见,此时乔的行为符合评价者的标准,引发了正面评价。

从表2的分析来看,乔作为“芭蕾舞剧演员”这一人物身份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评价者对事物特征是否喜欢诱发出来,主体人物乔通过对芭蕾舞这一事物的鉴赏,其态度意义由“无趣”这一负面反应升华为具有价值这一正面鉴赏,即从负面评价向正面评价转变,并通过乔的描述性语言、表情、姿势、外貌特征等身体语言以及非身体语言即舞台场景共同建构,体现了乔对芭蕾舞态度的转变以及对芭蕾舞剧演员这一身份的成功塑造。

2.3 “超级杯”奶爸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

在该影片中,“超级杯”奶爸是乔在整个影片中所扮演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身份。在女儿佩顿出现以前,乔的生活富有、自由而快乐,他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可8岁女儿的出现却成为他最残酷的挑战。本节将结合影片中乔作为“超级杯”奶爸人物身份的电影图像对该人物身份所体现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见表3)。

从表3第一行的电影图像来看,视觉诱因由“满身泡沫的奶爸”直接构建,主体人物态度由外界事物——宠物狗Spike和泡沫诱发,并通过主体人物的示意性语言(Sighs)和动作(跳进浴缸)以及目光(直视)直接表征主体人物行为,其评价主体的目标未实现(没有找到女儿佩顿)诱发了主体人物失落的情感,体现为事件结果的不合意。从主体语言的描述性来看,这一情节描述的是反应阶段(没有找到佩顿),因此属于隐性构建,评价意义表现为情感的不合意。

表3 “超级杯”奶爸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表示正面态度,“”表示负面态度)

从表3第二行的电影图像来看,视觉图像中主体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属于示意性语言即叹气声,虽然示意性语言词汇本身不体现态度意义,但属于态度意义表现的条件反射行为。乔的主体表达态度意义的资源通过身体语言(动作)和非身体语言(道具:日记本)共同构建,乔拿起了女儿佩顿留下的日记本(触觉),主体人物行为通过看到日记本(视觉)后所引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征,道具(日记本)与主体人物乔的所表达主体态度发生直接关系,表现出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女儿佩顿的离开是主体态度的诱发条件,乔的伤心的表情并发出叹气声均表达了对发生的自我事件不开心的情感,即评价主体目标没有实现,评价意义表现为情感的不合意。

从表3第三行的电影图像来看,视觉图像和话语均表达了正面评价,该正面的态度评价是通过诱发条件和态度表达共同建构的,女儿佩顿的到来为正面评价的诱发条件,主体人物通过话语“You are the best thing that’s ever happen to me”构建听觉诱因,并直接使用“best”这一态度词汇表达了乔对女儿深深的爱,属于显性构建。同时主体态度在反应阶段通过身体语言即动作亲吻构建触觉诱因,表现出“奶爸”对女儿的爱,使“超级奶爸”这一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作为“超级奶爸”,此时乔的主体态度通过描述性语言、声音特征(音量小)、表情(高兴)和动作(亲吻)等多模态资源共同建构, 由已经发生的自我事件引发开心的情感,主体目标得以实现引发正面情感,表现为情感的合意性。

从表3的分析来看,乔作为“超级杯”奶爸这一人物身份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评价主体对事件结果是否合意诱发出来,“超级杯”奶爸身份的评价意义从已经发生的自我事件引发的失落、伤心等负面情感向引发的高兴等正面情感转变,即其评价意义从负面态度向正面态度转变,并通过乔的语言和目光、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以及道具等非身体语言共同建构,体现了乔对女儿情感和态度的进一步改变和深化。

3 结语

本文在冯德正、亓玉杰(2014)提出的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的基础上,对该框架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提出了适合分析电影语篇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新框架。从理论上来看:(1)在电影语篇中,主体行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和场景设置以及道具直接表征;(2)主体感知的视觉诱发条件可以通过电影图像或语言(台词)构建,听觉诱发条件可以通过声音或话语构建,触觉诱发条件可以通过电影图像构建,味觉和嗅觉诱因可通过电影中的道具构建,从而体现电影主体人物身份的态度意义;(3)主体人物的态度表达方式不仅包括表情、手势,姿势等身体语言,还包括主体人物的目光和外貌特征等身体语言以及场景设置和道具等非身体语言。

通过对电影《比赛计划》中主人公乔塑造的三个典型人物身份的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研究发现:(1)乔作为橄榄球“四分卫”身份的判定和情感由主体的行为引发,作为芭蕾舞剧演员身份的鉴赏和情感由事物的特征引发,作为“超级杯”奶爸身份的情感由事件的结果引发;(2)在电影语篇中,主体人物身份构建中所体现的主体行为主要通过视觉图像和语言直接表征,主体感知主要通过主体人物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模态进行表征。(3)在电影语篇中,语言、身体语言和非身体语言都是建构人物多重身份态度意义的重要资源。主体人物身份的态度表达需要依赖语言,动作、声音、表情、姿势以及场景和道具等多种模态符号资源的协同和互补来共同体现人物身份信息和构建评价意义。综上所述,态度意义是体现多模态电影语篇中人物多重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态度意义多的模态建构对塑造电影语篇中人物的多重身份起着重要作用。

De Beaugrande,R.2001.LinguisticTheory:TheDiscourseofFunctionalWork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Feng,D.Z. & K.L.O’Halloran. 2013. The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 in Film: Integrating Cognitive and Semiotic Approaches[J].Semiotica(197):101-122.

Kress,G & Van Leeuwen,T. 2001.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Martin,J.R.& White,P.R.R.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London:Continuum.

Norris, S. 2004.AnalyzingMultimodalInteraction:AMethodologicalFramework[M]. NewYork: Routledge.

Thompson,G.1996. Voices in the Text: 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Reports[J].AppliedLinguistics(17):21-24.

冯德正,亓玉杰.2014. 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J]. 现代外语(5):585-596.

郝向利.2013. 社会科学论文的评价意义实证研究[J]. 外语学刊(5):36-40.

刘文宇,范珂艳.2015.微博语篇中的态度特征研究——基于话题“哈尔滨浓雾”的评论[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32-136.

张继东;黄雅婷.2014. 医学学术语篇搭配框架BE*to的评价功能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54-61.

责任编校:朱晓云

The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on Attitudinal Meaning of Multi-Identity in Film Discourse

GUANYue

In recent year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discourse analysi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construction on attitudinal meaning of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this paper improves this framework and applies the new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attitudinal meaning of Joe Kingman’s multiple identities in“The Game Plan”.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language, expressions, gestures, postures and actions as well as the scene setting are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constructing attitudinal meaning of multiple identities in film discours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attitudinal meaning of multiple identities construction are not only represent in language, but in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multi-modal semiotic resources. Meanwhile, attitudinal meaning plays a major role in constructing multiple identities in film discourse.

film discourse; appraisal theory; attitudinal meaning; multi-mod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H03

A

1674-6414(2017)04-0065-06

2017-03-11

2015年广东高校重大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社科类)“基于动态演讲视频的多模态互动机制研究”(2015WQNCX19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外语学科专项”重点项目“‘翻转课堂’教学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GD16WXZ33)的研究成果

管乐,女,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国际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篇分析与多模态研究。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语篇态度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态度决定一切
身体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