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长条件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基于比较视角与因子分析

2017-09-03阴曙光闫敬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财政支出省份社会保障

阴曙光,闫敬文

(西南交通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成都 611731)

经济增长条件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基于比较视角与因子分析

阴曙光a,闫敬文b

(西南交通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成都 611731)

利用因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基于比较视角对我国地区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与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对我国的GDP增长率具有正的相关性。最后,以四川省为例进行了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定量优化,并最终认为,四川省应当减少行政管理支出,进一步扩大科教文卫支出,同时维持社会保障支出。各地区应当结合自身条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因地制宜”。

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因子分析;结构优化

引言

财政政策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而财政政策又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当今世界的任何国家,政府在做出财政调整的决策之前,决策者都必须要知道各类财政支出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这便涉及到了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1]。“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被纳入到201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在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增强对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一直是国内外财政学界所关注并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内的研究。Barro(1990)将政府的财政支出纳入生产函数,即把财政支出引入一个简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最终发现公共支出影响着经济的稳态增长率,并与其正相关,并由此建立了所熟知的Barro内生增长模型[2]。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对世界上43个发展中国家20年的有关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非生产性支出的增加能够更好促进经济增长;而增加传统生产性支出的比重,最终则会抑制经济增长[3]。Alfred Greiner(1996)在《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一书中将国家财政政策与经济内生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归纳为五个方面:线性生产技术、外溢效应、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研究与开发。并且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对以上的五个方面都具有正的效应;同时提出一种看法:如果政府为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支出选择的是非生产性支出,则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率具有负效应;而若选择的是生产性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等,则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效应。同时,Goldsmith(2008)等也具有同样的观点,非生产性的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着“挤出效应”,会抑制经济的增长,生产型的公共财政支出则会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而国内对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国外更加丰硕。郭庆旺等(2003)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与经验模型研究认为,财政支出的总水平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同时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1]。宫晓霞(2011)以改善民生为基本依据提出了若干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意见和措施,认为把压缩的公共服务支出与减少的竞争性领域投资后增加的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民生领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或检验方面,张刚(2006)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时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政支出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吕志华(2012)在内生增长的模型框架下将政府支出结构这一因素引入其中,并基于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持续经济增长条件下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测算,并得出我国财政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最优比例应为7:3的结论。

通过以上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大部分现有的国外研究主要是从整个国家的宏观层面来探讨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问题,而国内的研究较多的也大多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或财政支出政策的优化与建议;整体而言,结合我国国情并基于比较视角的研究较少,同时具体到某一个地区或城市,定量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则更加稀缺。因此,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的优秀研究成果,利用我国近几年来的最新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比较性评价;同时,以四川省为例,定量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建议。

一、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研究

目前学术界的大多数研究都表明,财政支出的总水平与经济增长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一点并无太大争议。但对于财政支出的具体类型(如生产性支出、财政的人力资本投资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我国各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度进行定量比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该部分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分析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着重研究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并进行评价分析,因此选取《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即2014年我国各省份各项目财政支出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我们选取的财政支出项目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城乡社区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商业服务业等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共计11项内容。基于因子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财政支出优度进行定量评价。

(二)模型分析过程

为了验证所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首先使用巴特莱特球状检验对数据进行初步检验。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由此可知在该问题中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利用SPSS分析可以得到总方差解释表,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主因子,得到总方差分解表,如表1所示。

表1 总方差分解表

随后,为了便于分析,同时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进行因子旋转。通过坐标变换使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样因子解的实际意义更容易解释。利用方差最大化的方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通过以上的因子分析过程,本文提取了三个公因子,依次记为F1,F2,F3。由表3可以看出,多数的地区财政支出项目在第一公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值,而第三公因子的载荷值普遍较低。在进行因子旋转后,我们将第一公因子数值较大的归为一类,将第二公因子数值较大的归为第二类,将第三公因子数值较大的归为第三类。最后,如表3,我们将财政支出项目从总体上划归为了三大类,分别是社会服务支出、地区发展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由SPSS输出的因子得分系数表,可以写出三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表达式:

随后,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三个因子中的累积贡献率的比例作为权重,对以上的三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以下的模型:

最后,利用这一综合评价函数,结合本文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将数据标准化后,计算我国各个省份的财政支出的综合得分及排名顺序,如表3。

(三)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分析

表3 我国各省份财政支出结构综合得分表

由表5可知,不同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大致将全国的31个省份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含广东、江苏、山东、四川4个省份,这4个省份的模型最终综合得分最高,说明这四个省份财政支出结构最为合理。第二个层次包含17个省份,分别是河南、浙江、湖南、辽宁、河北、湖北、安徽、北京、云南、上海、陕西、内蒙古、江西、黑龙江、广西、福建、陕西,可以认为这17个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较为合理,各个项目的财政支出大致处于均衡合理的水平。最后一个层次包括重庆、新疆、贵州、吉林、甘肃、天津、青海、海南、西藏和宁夏这10个省份,这10个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较为不合理,财政支出结构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地适应起来,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在此基础上继续计算因子分析得出的三个公因子的各自得分。由于三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财政支出类型,因此可以更好反映每个省的公共财政支出侧重点,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果汇总(表4)。

表4 公共财政支出的侧重分类

可以看出,在社会服务支出方面,山东、广东、江苏、河南等省份支出较多,而宁夏、天津等省份所占比重较少;在地区发展支出方面,北京、辽宁、上海、江苏等省份所占比重较大,而青海、甘肃等省份所占比重较低;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四川、黑龙江、内蒙古、辽宁等省份所占比重较大,而北京、西藏等省份所占比重较低。

综合以上的模型结果与经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仍有少数省份和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同时,财政支出结构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合理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二、我国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主要是指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财政支出占政府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对于我国而言,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研究各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往往比研究整个国家层面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更有意义。本文借鉴杨伊等(2014)的实证研究方法[12],建立相关模型对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此,考虑到不同省份《统计年鉴》中数据的易获取性,将地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分为四类。在《统计年鉴》中,四类公共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如表5。

表5 公共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

用Y作为被解释变量,即经济发展水平;x1为经济建设支出,x2为科教文卫支出,x3为行政管理支出,x4为社会保障支出。同时,引入K(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模型的协变量,以其他核心解释变量一起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为了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将上式两边同取对数得到:

上式中,εt为随机误差项。通过分析上式,联系宏观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发现K(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具有较强的时滞性,因此我们对这三个模型变量作移动平均处理,将模型进行调整,得到如下模型:

以上模型表示对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模型。同时,为了能从理论上得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我们查阅有关的参考文献,得到最优财政支出结构的计算模型:

(二)以四川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鉴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在此不再对我国各地区均进行实证分析,而是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以上建立的模型,搜集来自于1999—2014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的结果如下:

模型的最终结果表明,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而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在四个大类的财政支出项目中,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系数为1.274,说明科教文卫财政支出对四川省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而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过度的行政管理支出会抑制四川省地区的经济增长;这也说明四川省应进一步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的显示水平,逐步减小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水平,因其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最后,对四川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将四川省1999—2014年的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本省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的平均值设定为θi(i=1,2,3,4),并根据计算式计算出四川省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情况,汇总结果,进行对比,见表6。

表6 四川省实际与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汇总表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的社会保障支出与理论最优值基本持平,因此可以认为是合理的;科教文卫支出低于理论值且两者之间的差值较大,因此在今后的财政支出预算中要注意弥补该类支出,增大科教文卫支出所占的比重;而行政管理支出的实际值远远高于理论最优值,在今后的财政预算中应当进行削减;同时,经济建设支出也应进行适当调整或小幅削减。以上的计算和分析结果与覃志立等(2015)的有关研究成果[13]具有一致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与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对我国的GDP增长率具有正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也必将成为国家和百姓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随后对我国31个省份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有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不同省份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打分。在这里,将财政支出项目划归为三类,分别是社会服务支出、地区发展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并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公因子的排序研究了不同省份在财政支出方面的侧重点。最后,以四川省为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研究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最终认为,应当减少行政管理支出,进一步扩大科教文卫支出,同时维持社会保障支出,并且不同地区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来随时调整财政支出的项目和数额,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二)相关建议

1.降低行政管理支出比例。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结构的分类上属于纯消费性支出,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虚耗”,因此应当适度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维持或提高社会保障类支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类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通过提高社会保障类支出,可以维护社会公平,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稳定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

3.提高科教文卫类支出。虽然很多研究成果都显示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与教育在推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上所提供的动力是不容小觑的。同时,政府也应密切监管有关财政支出费用的使用和去向,防止权力寻租和腐败。

4.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中同样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合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做到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与政策管理相协调。

5.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财政支出结构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在设计财政支出结构的时候,要密切考虑自身特点。首先应从宏观上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其次应考虑财政支出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最后应保证财政支出结构设计尽量靠近理论上的最优值。

[1]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5-12.

[2]Barro.Robert 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pp:407-443.

[3]S.Devarajan,V.Swaroop,H.F.Zou.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pp:313-344.

[4]Alfred Greiner,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M].1996,Ashgate Publishing Ltd Press.

[5]Goldsmith A.H.Rethink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8(39),pp.153-173.

[6]宫晓霞.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路径:以改善民生为基调[J].改革,2001,(6):102-108.

[责任编辑 柯 黎]

F812.45

A

1673-291X(2017)23-0110-04

2017-04-18

阴曙光(1996-),男,山东泰安人,学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闫敬文(1997-),男,四川巴中人,学生,从事财政学研究。

猜你喜欢

财政支出省份社会保障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建议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好大一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