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险视角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问题分析

2017-09-02卜祥傲

卷宗 2017年23期
关键词:风险构建

卜祥傲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概念,包括风险管理概念和信用管理概念,然后阐述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尚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措施,旨在做好现阶段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关键词: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信用风险又可称为违约风险,它是指在交易活动进行时,某一方未按照契约内容履行相关义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之一,它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在交易活动进行时,必须做好信用风险体系的构建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抵御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并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及时性识别。以下就是对信用风险管理难点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 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1.1 风险管理概念

“风险管理”这一概念于1990年被提出,是指对含有风险因素的项目或者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因为在一个企业运营期间,只要面临着产品创新、市场开放等问题,都会增加运营风险发生几率。此时为了避免引起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附加价值,必须做好风险方面的管理工作。

从广义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风险管理内容又包括了风险量度、评估、应变策略等等。此外,风险管理需做好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工作。同时确定成本收益权衡方案,并注意识别风险,确定风险类型,后通过风险应急预案的实施,降低风险问题所带来的损失。

1.2 信用管理概念

信用管理,是指对信用交易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它的目的是控制信用风险,功能是完成征信、授信、账户控制等管理工作。

在市场环境中,信用交易主体和形式存在着差异性。其中,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了工商企业、资本、消费者个人。即信用交易过程比较复杂,信用风险也不尽相同。所以需做好信用管理工作,因为信用管理工作可实现对客户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管,减少坏账损失。同时信用管理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客户质量,帮助企业识别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避免不良的资信状况影响到企业形象的树立,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除此之外,信用管理还有着降低商业风险的意义,所以应强调企业发展中信用管理工作的落实。

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表现出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因为一些企业忽视了对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仅依照原有的财务资料对客户资质情况进行判断。这种资质情况判断方法,过分偏重盈利能力的考虑,忽视了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债权处理能力等的综合思考,最终表现出了一些信用风险问题。其次,因为一些企业尚未构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征信制度等等,就此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很难识别一些潜藏的信用风险。为此,为了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预防,应重点關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最终在良好体系支撑下做好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2.2 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从现阶段来看,一些企业在实际运营期间,表现出了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尚有一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期间,忽视了信用管理机制的构建。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者错误的认为信用风险并不存在,最终在遇到企业与供应商间、企业与消费者间、企业与投资者间信用风险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信用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1];

第二,一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进行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且忽视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管理工作的落实,最终影响到了信用风险管理效果。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必须改变原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2.3 信用风险管理缺乏整体考虑

一部分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整体考虑的问题。即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期间忽视了全面性信用风险体系的构建,就此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实际进行期间,表现出了职责权限不清晰、体制混乱等问题。此外,因部分企业过分依赖于招聘外部员工管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而外部员工的流动性大,且缺少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所以,很容易表现出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一些企业缺少对信用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的考虑。所以,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就表现出了实施效果不佳的现象。

当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因而,为了维护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站在风险视角下,落实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并注重结合企业发展实况,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路径,达到最佳的信用风险管理效果。

3 基于风险视角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究

3.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解决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站在风险视角下加强与利益相关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完善企业供应链。然后,围绕信用风险管理,梳理企业运营中的各项业务,解决各项环节漏洞问题,并让企业信用等级有所提升。此外,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构建时,需逐步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即先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由该部门负责结合企业的各项业务,确定信用评级体系中的评级指标。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权重、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等级等等。其中,评价要素主要包括安全性、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生产性五个方面。但是,在对某一企业资信进行评估时,需根据具体评价内容,确定评价要素[2]。例如,在企业盈利能力评估时,可把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作为核心评价要素。这样一来,可真实的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资信情况。在企业运营期间,为了有效预防信用风险,也应优先完成信息披露制度和征信制度的完善工作。其中,信息披露制度又可称为信息公开制度,它有利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经营管理环境,并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信息,避免决策失误引起信用风险。征信制度,是获取个人信用状况。包括贷款、还款记录、缴费记录的有效途径。所以,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时,应强调对征信制度。包括征信内容、机构、效力等的完善。endprint

3.2 增强企业管理者信用管理意识

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构建过程中,注重增强企业管理者信用管理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信用将逐渐趋于“公开化”发展趋势,且需接受社会、政府的监督。此时,为了更好的维护企业形象,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起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并以自身为“榜样”,感召企业所有员工,让员工始终坚守诚信经营理念,共同抵御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危机[3];

第二,在企业实际运营期间,需加强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员工的道德培训工作,并围绕“诚实守信”这一思想,展开培训活动。同时,在培训活动进行时,应把信用管理概念、信用控制流程、日常信用核实、基础财务知识、合同管理知识、客户信用分析、客户全面信用管理等作为培训内容的核心,而后,经过培训,让员工信用管理意识有所提升,并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氛围,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发生几率;

第三,为了强化企业运营中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需设置一些奖励和惩罚机制,就此通过奖励和惩罚行为把“诚实守信”理念灌输给企业管理者和所有员工,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管理氛围,从根本上避免信用风险问题的频繁凸显,打造一个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环境。

3.3 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对各环节进行协调

从现阶段来看,加强对企业运营中各个环节的协调也有助于消除信用风险。但是,在各环节协调工作具体开展时,应注重设置一个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由信用管理机构负责评估企业每个环节中的信用等级,并将信用理念灌输到各个环节中,协作完成各项信用管理工作,避免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问题。此外,为了更好的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应尝试引入奖惩机制,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让员工的个体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始终保持一致,最終由此形成一股合力,共同监管信用风险管理问题[4]。此外,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时,也应做好企业、员工、投资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即结合相关法律规范,把利益主体之间的合同管理纳入到信用体制中。然后,根据法律规范,判断合同履行情况,共同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除此之外,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需做好企业与投资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工作。同时,在利益协调时,先评估投资者和供应商的信用等级。包括盈利能力、负债偿还能力、发展前景等等,后经过信用等级评估,展开一系列的协调工作,保证工作的良性进行。

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加强各环节的协调工作是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关键,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达到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目的,且不断提高企业信用等级。

4 结束语

综上可知,部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仍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信用风险管理缺乏整体考虑等问题,影响到了信用风险整体管理水平。此时,为了做好信用风险抵御工作,需从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管理者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三个方面入手,消除信用风险不安定因素,并结合信用风险的不对称性、累积性、系统性、内源性特征,科学部署信用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筝.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1(03):47-54.

[2]刘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集成评价研究——基于长三角高新技术开发区融资平台的调研[J].经济问题,2015,12(02):58-62.

[3]魏明侠,夏雨,肖开红.网上信用风险的演化:一个探索性分析框架[J].经济管理,2015,11(01):180-189.

[4]陈秀梅,程晗.众筹融资信用风险分析及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4,20(12):47-51.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