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7-09-02刘雪东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3期
关键词: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学生党员

摘 要 創新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管理模式是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务方面的创新举措。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是特别多,且研究内容较杂。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从创新组织管理的主要模式、价值性分析、阻碍因素和研究还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今后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方向思考。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党员 组织管理 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刘雪东,项目指导教师:杨诚,项目编号:201610636064,受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雪东,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40

一、引言

组织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等,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截至2016年底,中共党员的总数为8779.3万名,其中学生党员有224.7万名,约占党员总数的2.6%,较去年增加21.3万名。①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受国内外环境多元化和高校自身的特殊性质的影响,呈现模式多样化、组织设计不规范、教育管理实效性不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创新研究有助于形成党建合力,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笔者通过“知网”检索分析有关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理论工作者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主要模式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就是针对固有的学生党员管理体制,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建构,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优化状态。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关于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观点:

(一)基于一级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式创新,在党委和学生党支部之间增设学生党总支,主抓学生党建工作

方明和朱佳(2015)认为高校学生党总支是新时期高校在基层党建领域的重要创新举措,具有“双重”属性,既是院系分党委抓学生党建工作的派出机构,也是在院系层面领导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一级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总支作为学生党建的工作主体和载体,在院系分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学生党建的主体作用,承担工作职责。其中,学生党总支书记原则上由院系分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任,另设委员数名,由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代表和学生党员代表等构成。

在学生党总支的人员配备上,罗逾兰(2014)还认为应将辅导员纳入学生党总支支委,这既能保证学生党员在支部工作中的自主性,又能使辅导员对学生党建工作有了介入的途径,能够在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中起着“把舵”作用。同时,她认为设置学生党总支不是要把学生党建工作和院系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割裂开来,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育人工作。

(二)基于党委派出机构的管理模式创新,在党委和学生党支部之间增设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协管学生党建工作

廖颖(2012)认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组织建设中不应局限于党章规定的党组织结构,而是从构建党建工作体系的角度切入,尝试创建学生党建工作组织架构新模式。在二级党委(党总支)与党支部之间增设一个党建工作组织即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不属于党的基层组织,而是在二级党委(党总支)指导下负责统筹协调党建工作的一个派出工作机构,受二级党委(党总支)直接领导,由二级党委(党总支)副书记任主任,指导委员会工作,由一名辅导员和学生党员骨干担任副主任,负责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吸收优秀学生党员为工作人员,协助开展党建工作。

此外,吕新铭(2012)认为为了规范党建工作,调动学生党员参与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支部建设等方面,二级党委应该探索成立一个学生党建工作机构来统筹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全方位、全过程的学生党建工作。

(三)基于党员活动室的管理模式创新,在党委和学生党支部之间打造“党员之家”,建构党建集合体

“党员之家”本指党组织在学校、社区等单位建立的党员活动室,用于书报阅读、政治活动、知识学习和文娱活动等。随着党员之家在高校党建实践中的逐步兴起,不少党建工作研究者对高校“党员之家”的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和研究。

陶进(2011)认为“党员之家”即广大党员的家,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党员活动场所,是实现“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载体和阵地。“党员之家”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在院系党组织的领导下 ,全面负责党员之家的各项事务。此外,楼仁功和陈君芳(2005)还指出,要把“党员之家”建成学生党员开展活动的阵地、学习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园地、基层党务工作的载体、党建骨干培训的基地、了解党员和群众思想的纽带以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源。

根据文献分析,可以将高校“党员之家”的定义归纳为:在党员活动室基础上以大学生党员为主要对象,同时具备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和学生党建基地“双重性质”的管理载体。

(四)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其他模式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成果除了“学生党总支”、“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和“党员之家”外,还有“党建中心”、 “党建小组”和“党建(务)办”等几种观点。

李霞和钟易等(2014)提出学生党建工作服务中心是在院系党委的领导下,辅助党委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服务机构,是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中心”的设立突破了传统的“学生党支部-院系党组织”的直接管理模式,创建了“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建工作服务中心-院系党组织”的新的组织管理模式。

萧莉和马国斌(2009)提出在学校二级学院党总支下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职能部门——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院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党建辅导员以及各学生党支部书记组成,全面负责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若干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支部建设等各项学生党务工作,从而整合了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执行功能。

三、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价值性分析

(一)理论价值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在党委和学生支部之间增设党建管理机构,改变了传统“党委-支部”直接管理模式,是组织管理理论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次创新运用,同时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理论的一次自我突破。

方明和朱佳(2015)在研究成果中引入“连接针组织结构”的概念来为增设学生党总支提供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学生党总支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不同于“党委-支部”的传统树状组织和院系学生工作“职能/項目-专业/班级”的矩阵式架构。这种“连接针组织结构”体现了“总支抓总,支部自行”的理念,有效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

(二)实践价值

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的思考最初源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需要,正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意识到固有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的开展,他们才提出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来适应新时期从严开展党建工作的要求。因此,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的实践价值研究相比理论价值研究显得更为普遍。

1.规范了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吕新铭(2012)在研究成果中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的实践价值,他认为学生党建办公室作为专业的学生党建工作机构发挥了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严格了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创新了组织生活形式和开辟了学生党建工作新阵地。

2.充实了高校基层学生党建的薄弱环节。萧莉和马国斌(2009)认为在院系层面成立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党建工作队伍相对单薄的问题,既能充实壮大党建工作队伍,又能使学生党员干部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加大对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和规范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形式,从而学生党建工作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

3.强化了基层党组的合力。廖颖(2012)认为新的组织模式促使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四方面的直接变化。一是提高了二级党委(党总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二是优化了学生党支部的构成形式;三是培养了一批学生党建骨干,增强了党建力量;四是提高了学生党组织的活动质量。此外,张晓京和陈庆花等(2011)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学生党总支、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等学生党建平台的举措发挥了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党支部之间的共建共创。

四、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分析

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学生党总支和党员之家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构或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新事物”。这种机构或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难,促进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这种机构或组织从全国范围来看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对应的组织管理模式还不成熟。

吕新铭(2012)在研究中指出了学生党建工作机构的现实困境。他认为处理好学生党建工作机构的定位是机构未来发展关键,与旧有体制的关系协调与否也是影响机构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专业机构也往往可能面临不专业的窘境。此外,机构的运行需要学校在经费上予以支持,缺乏经费支持,机构将陷入瘫痪状况。

学生党建机构设立在党委和学生支部之间,增加了管理层次,可能影响信息的通畅度。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宏志(2013)提出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党支部面临着亟需加强扁平化管理创新问题。他认为学生党总支在有效运行前存在学生党总支与党支部、与学院党委的“磨合期”,这使得在极有限的周期内反而不利于工作开展。

五、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创新研究的文献不是特别多,其中还存在不少质量较低的研究文献。经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不足

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本身具有很强的实务性,研究的主体往往是高校的党建工作者,这些党建工作者往往是“实干者”,经验丰富,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不足,难以把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创新研究问题上升到学术研究层面。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党的建设领域和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理论底蕴深厚,但是他们往往专注于学术科研工作而缺乏高校基层党建业务工作的经验,对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较少从事相关研究。理论和经验之间的矛盾问题使得当下研究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理论不足。

(二)缺乏宏观视野

无论是学生党总支、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党员之家,还是学生党建中心等其他模式,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固有管理模式下党建队伍力量单薄、学生党员的发展需求表现不充分等因素。但是,因为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问题的实务性很强,不少研究者都是根据所在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业务经验来开展研究的,这导致研究成果上各执一词,缺乏权威。上述模式各有优缺,各具特色,从而导致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很难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

(三)运行环境分析存在“盲区”

从纵向看,现有研究文献中关于学生党建工作机构的设置大多主张设置在院系层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高校在学校层面也设置了相应机构来协理全校学生党建工作。现有文献中关于学校层面的学生党建组织和院系层面的学生党建组织的关系问题研究较少。从横向看,学生党建工作不是孤立的业务,学生党建工作机构还涉及到与同级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的关系问题,现有文献在这方面研究也较少。理论研究者没有全面把握学生党建工作机构运行的环境关系,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脱节”。

六、结语

高校设置学生党建工作机构是新时期应对学生党员人数增加、学生党支部数量增加,但是固有的党建工作队伍力量有限这一矛盾问题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号召而做出的党建工作调整。目前,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不同学者都阐述了自己在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的必要性、組织框架设计和取得成效等方面的观点。但是,一方面,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中还缺乏比较权威的观点,在组织框架设计上考虑不是特别全面。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实践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广泛的统一模式,不少高校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这是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管理研究的“空白页”,为这方面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引导。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外发布的《2016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和《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方明、朱佳.高校学生党总支的制度生长与内涵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15(12).

[2]罗逾兰.关于高校推进院系学生党总支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3]廖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结构的优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1).

[4]吕新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陶进.“党员之家 ”长效运行机制探讨.高教与经济.2011(3).

[6]楼仁功、陈君芳.大学生“党员之家”的建设与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5(1).

[7]李霞、钟易,等.学生党建工作服务中心模式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青春岁月.2014(21).

[8]萧莉、马国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创新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9]张晓京、陈庆花,等. 注重实效力求创新切实提升学生党建工作水平.2011(6).

[10]徐宏志.扁平化结构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管理.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1]张小丽、黄建永、林建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8).

猜你喜欢

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分组合作教学在数控铣床实训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考试组织管理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