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噪音中的风景
——李晓巧个展“被印制的图像:暧昧的风景”展评

2017-08-31纪双双JiShuangshua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观者噪音艺术家

纪双双/Ji Shuangshuang

编者按:本次展览是青年艺术家李晓巧最近三年在英国求学生活时期的阶段性总结展,主要展出李晓巧所创作的数码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作品。他在作品中选取现实中的风景为创作题材,并在作品中制造一些“视觉噪音”,以此来营造一种模糊、暧昧的艺术情感,为观者创建一个层次丰富的、多元的体验方式。由于“视觉噪音”,在观看其艺术作品时如同身处迷雾之中,需要观者调动自身的主观意识,拨开迷雾,探寻作品的意图、创作者的理念,并进而进行自我观念的反思与调整。这个展览不仅是艺术家创作方式与艺术理念的呈现,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丰富与深化自身内心感受与生命体验的情境。

展览链接:

被印制的图像:暧昧的风景——李晓巧个展

开幕日期:2017年4月18日,下午3点

展 期:2017年4月18日—5月9日

地 点: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号之二,Free.空间

主 办:广州华艺大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赞 助:广州市大艺文化艺术基金

展览查询:020-37650271

汤姆林森•霍尔曼曾说:“声音不同于文字,它是区别于视觉影像的另一种影像,而它们是可被听到的,是一种视觉影像的新维度,一个新构成元素。”①在霍尔曼看来,声音是一种视觉影像的新维度,可以打破声音与视觉之间的界限,将二者纳入同一维度之中。李晓巧就试图将声音与视觉这两种元素进行融合,并通过视觉图像展现出这种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的融合。

李晓巧的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由言语、声响、音乐构成的听觉世界与形状、色彩、光线组合而成的视觉世界的相互融合。他将错乱无旨的声音转化为一种视觉呈现方式,即“视觉噪音”,使“视觉噪音”去扰乱观者对图像的阅读。李晓巧通过版画、摄影、移动影像和投影等媒介来制作图像,然后使用各种方法来破坏图像的表面,如酸化或燃烧等。通过这些制作和重新制作过程,他获得一些真正自然的“噪音”效果,类似于飞尘腐蚀效果,使画面具有一种忧郁和暧昧感,以此来创建一个多元的体验方式,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知到一种他所要传达的情感体验。

李晓巧艺术作品展“被印制的图像:暧昧的风景”是他最近三年在英国求学生活时期的阶段性总结展,此次展览较系统完整地呈现出了他的创作成果。展览中的作品主要是通过跨媒介,例如以版画、摄影、移动影像和投影等形式去探讨物理性劳作过程和表层、空间以及记忆的方法论。他在图像上创造“视觉噪音”,作为一种策略去实现某种特定的意义,例如模糊的、暧昧的、忧郁的感知和复杂的景观。

李晓巧 Memory

李晓巧 wandering 3 数码屏喷绘,凹版画 62×60cm

李晓巧 wandering 1 数码屏喷绘,凹版画,丝网版画 55×50cm

李晓巧 Untitled 2 丝网版画 59.4×84.1cm

李晓巧 wandering 2 数码屏喷绘,凹版画 50×70cm

李晓巧 Untitled 1 丝网版画 21×29.7cm

李晓巧 liminal 5 丝网版画 50×70cm

李晓巧 Memory 平版画,手绘 29×80cm

作品《A Walk around London3》描绘的是伦敦周边的风景,但观者在欣赏或解读这幅作品时,并不能马上获取画面信息,这也使观众通过这幅作品来感受艺术家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体验的尝试受到了阻碍。因为画面上有许多破坏画面秩序的划痕和腐蚀痕迹,这些痕迹破坏了画面中的物象与现实感,形成了观众解读画面的“噪音”,这“噪音”同时也是干扰作者传达个人情感与理念的噪音,是观众与艺术家通过画面实现情感与观念沟通与碰撞的“噪音”。但是,这些“噪音”并非只是作为干扰项存在,它们被艺术家呈现在画面上的同时,也就成为画面的构成元素,有着自身的情绪色彩。这些腐蚀斑点和划痕,使作品像是在岁月中经历了一段辗转而艰辛的跋涉,才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噪音”在干扰观众解读作品本来面貌的同时,也是作品的徽章,带着沧桑与深沉的情感色彩。画面中虽然存在“噪音”,对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形成了干扰,也阻碍了画面信息的传达,但是,这种干扰与阻碍有着一定的限制,“视觉噪音”并未充斥于整幅画面,当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这些“视觉噪音”一点点解读与消化之后,作品原本所传达的情感与信息也会被观众发掘出来。

面对《A Walk around London3》这幅作品,当观众适应了画面中的“视觉噪音”之后,再进一步了解画面便没那么费力,同时对艺术家所传达的艺术格调与情感体验也会有所感受。画面前景像是一面平静的湖水,湖面上影影绰绰像是湖边树木的倒影。中景部分像是村落,高矮不同的民居参差错落,房顶大都为白色,像是冬季雪后景象,再往上,是天空。由于有着“视觉噪音”的干扰,观者对作品信息的获取带有一些不确定性,这也使作品更具有解读和表达的空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数码技术对图像进行加工,将自然风景与物象进行异化和模糊处理,使之成为隐约朦胧的景象,这些被处理过的景象又与现实生活的物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艺术家模糊、暧昧、忧郁的艺术情调。观众在欣赏作品时需要拨开重重迷雾,探寻作品的本质,并且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感受与知识体系,在脑海中对作品中被异化、模糊处理的部分进行补充和构建,这也使作品的层次更加丰富。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没有刻意地去体现某种艺术理念,也没有表现出在当今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对艺术本土性与时代性问题的焦虑。他的作品在“视觉噪音”之后,呈现的是伦敦周边村落冬季寂静的景象,带有一种安宁的力量,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挤压下的焦虑、烦躁。作品中体现的是艺术家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与生命体验。

作品《wandering》展现的是城市街景,街道两边是有历史感的欧式建筑,街上车水马龙。在街道的尽头,有贴近地平线的光源将行人车辆的影子照在地面,形成长长的投影。艺术家在处理这幅画面时将光源的光感进行了强化,强烈的光感模糊了街道两边的建筑与街上行人、车辆的形象,也使图片中光源部分与背光部分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这种处理手法,使源于现实的图片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非现实的意味。图片中强烈的光源,将图中事物笼罩在光芒之中,让这个街道有了神圣感,令人不禁怀疑,街道尽头的光芒是天堂的入口还是梦境的出口呢?当从这片光芒中抽离出来,又会发现,图片中的一切又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景物。在这里现实与非现实发生了冲突,观众面对作品时也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作品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在理念被艺术家用“视觉噪音”刻意遮掩和模糊化,画面呈现出来更多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感受,确切地说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却能够引起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情感体验。在作品中作者将瞬间的感受或印象深刻的情感体验加以整理和强化,使作品成为个人主观情感与感受的表达媒介,因为这种感受为瞬间印象,或者是一种模糊的情感体验,所以没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所以,李晓巧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也是一种被现实触发的瞬间印象和感受,或模糊的情感体验。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这种感受与体验有时带有共通性,能够唤起观众曾经有过的感受与体验。他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对逝去的某种情感的捕捉,也是将瞬间体验加以固定,使之在艺术之中实现永恒,其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体验的模糊性,使作品的主旨性与明确性被模糊与淡化,这也使观者对作品的解读更加丰富与多元。

贡布里希曾说:“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在李晓巧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艺术创作新媒介与新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但在其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这些新媒介与新技术是为其艺术观念和要求服务的。观众在观看其作品时,并不是被先进的媒介和技术所吸引,而是被其作品中的情绪所感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晓巧的艺术创作是以个人观念、感受与生命体验为主导,在此前提下依照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的特性,实现了创作技巧与创作观念的完美融合。

在作品《wandering5》中,李晓巧将图片中的“视觉噪音”进行了强化。在图片上制作出各种斑白的划痕,还在整个图片蒙上了一层昏黄的暗色调。这种处理手法使图片中的物象处于一种昏暗的氛围之中,仿佛夜幕开始降临的傍晚景象,物象模糊不清。这种模糊的画面效果,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图片中斑白的划痕造成一种剥蚀感,再加上图片整体笼罩的昏黄色调,使这幅作品就像一张被尘埃浸染的老照片,已经不复昔日的清晰与鲜明,让人不禁去猜想它昔日的面貌以及被它所记录的那段时光。如果不受这些“视觉噪音”所具有的情绪因素的干扰来看这幅作品,艺术家在作品中可以呈现出昏暗朦胧、暧昧不明的物象,他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呢?图片中下部的黑色区域是什么呢?是马路还是河流?中部的黑色区域是楼房建筑还是山峦树木呢?图片上部是天空吗?如果是天空,那是阴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这些都可以是观者揣测与猜度的问题,观者的这种揣测与猜度,也是一种主观的介入。这种主观介入,使观者与艺术家的观念的沟通有了可能性,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双方沟通的场域,双方的意识与观念通过作品发生冲突与交融。李晓巧对作品进行了技术处理,使作品处于模糊与暧昧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创作意图与艺术观念的刻意模糊化,使之处于暧昧不明之中。或者说,这种模糊化与暧昧不明的感觉,就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创作观念。观者在看这幅画时也就是进入了可以与艺术家进行观念与情感交流的场域,但是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中模糊暧昧的态度,使观者对作品的解读以及与艺术家的沟通有着模糊性与多重性,这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使作品具有无限想象的深邃意境。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于1943年创作的《百老汇爵士乐》以绘画形态来体现声音的存在。他在画面中用红、黄、蓝、灰代表不同乐器和情感色彩,色块的长短与间距之间的节奏感代表音乐的节奏。在李晓巧的艺术创作中,同样尝试在视觉观看中体现声音的存在,他通过使用“视觉噪声”扰乱图像阅读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将现实与情感相融合,表达艺术家主观情感体验的尝试。他将图片中加入“视觉噪音”,创作出具有模糊性和暧昧性并带有某种情感色彩的作品,使其作品具有情感与经验的可感性,这也是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汤姆林森•霍尔曼:《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姚国强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页。

猜你喜欢

观者噪音艺术家
端午节观龙舟赛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