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锅艺术观中的矛盾与融合
——金氏彻平个展展评

2017-08-31整理TextfinishingLiCha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金氏幽灵彩妆

整理:李 畅/Text fi nishing: Li Chang

编者按:透过观看金氏彻平展览和表演,带我们跳脱出惯性思维的牢笼,把日常放在一起也许显得矛盾的事物解构再以全新的方式融合,给当代雕塑艺术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金氏彻平未来会在更多不同地域基于当地文化特色把素材拆分重组,用他自由的特有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呈现如火锅般味觉丰富的艺术作品。

展览链接:

“火锅中的幽灵”——金氏彻平个展

主 办:星空间| STAR GALLERY

承 办:星空间| STAR GALLERY

展览时间:2017年4月8日—5月26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半截塔村路55号,七棵树创意园C5

“火锅中的幽灵”——金氏彻平个展的主题元素——北京火锅似乎是金氏作品创作方式的隐喻,它们有着北方人涮火锅“不拘一格”的杂糅风范,也有着将任意食材组合食用的新鲜感。在金氏彻平看来,这与他惯用的“收集”与“拼贴”的方式极为相似——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旅行途中,他都热衷于“收购”多种多样的素材,然后再以个人视角重新思考图像与体验、物质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将其重构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并根据场所、时代等不同语境,形成最终或色彩纷呈,或元素融合的展出效果。金氏彻平印象中的北京,无论是街道、人群还是其他状况,似乎总在变化之中,因此,他为展览设置了一种超现实氛围,“如在空中飘浮”。而展出作品则最大限度地涉及了他曾经进行过的多种尝试,从已较为人所知的“白色释放”(White Discharge)、“少年粉丝俱乐部”(Teenage Fan Club)、“未知舞台的模型”(Model of Unknown Stage)、“游戏、舞蹈与构造”(Games,D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s),到近年来的“液态房间里的幽灵”(Ghost in the Liquid Room)、“隐匿之地的神话”(Myth in the Invisible Space)、“煮熟的幻想”(Hard Boiled Daydream)等均有呈现。

在筹备个展期间,金氏彻平收集了北京特有的物品,完成他“烟与雾”(Smoke and Fog)系列的最新作品,并将在展览中推出他“游戏、舞蹈与构造”系列中的最大一件。《北京看板》(Beijing Billboard, 400×360cm)更是打破了他惯用塑料素材的习惯,第一次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创作,并结合老北京人熟悉的火锅题材,可以说是金氏彻平十年来与北京创作关联的一次梳理与延伸,而观众的观看和参与就是这场“火锅盛宴”的“食用过程”。

金氏彻平的创作往往始于他收集的现成品,进而根据他所指定的规则对它们进行整合,或者打散、重组,并付诸不曾料想的使用方式。由此,它们便脱离了其原始的含义、用途、名称和系统。通过这些行动,金氏彻平得以动态地构思每个事物,并尝试将它们进行连接。但是本质上,他的作品皆是在帮助个体在意识、历史、系统和自然的无形的概念中寻找位置。他的作品就像抽象的立体模型,只在帮助我们构思我们与这些东西的关系。

作品《Teenage Fan Club》主要将日本很常见的动漫形象的手办头发拆卸下来,拼贴在本身有毛的怪物身上。他强调他的创作的重点是要把不同特点、有不同故事的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怪兽。而除了身份的转变,把工业现成品变成当代艺术品,这是一个文脉的改变。他要做的,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发力,打破各种事物的固定认识框架的边界。在展览现场,不仅展台上有原版的《Teenage Fan Club》,还有在2016年金氏来到中国后,考虑到中国制造有两个大的特点,一个是快,一个是大,作为艺术介入支持的艺术家之一,通过资金和3D技术的支持,于是有了合作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Teenage Fan Club》放大版——3米高的雕塑《公仔巨怪》。而这个“巨型怪物”的“到场”也为以黑白为主要色彩基调的一体式大展厅带来抢眼又不抢戏的视觉冲击。

金氏彻平 海和脓(石匠) Lambda数码输出亚克力装裱,喷墨打印,木 120×120×10cm 2018年

金氏彻平 游戏,舞蹈和构筑(北京看板) 铝 365×400cm 2017年

从色彩上看,同样使展厅不那么单调的还有《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Ghost in the Liquid Room)(2012年至今)系列,作品较具童趣,五颜六色的指甲油、身体乳和粉底液——各种黏液状化妆品的广告被剪贴在木板上,组成了精致优雅的达利风格雕塑。这实际上是作者在一组“相对的”概念中进行的转换,这是金氏彻平用于思考物质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用”与“无用”,“存在”与“虚无”,或者“固态”与“液态”,打破这些概念留给人们的惯性感受,重新演绎出新的作品。液体及类似物质状态变幻莫测的流动性在系列作品“液态房间中的幽灵”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基于金氏的雕塑作品的材料选择,他的一些作品保存时间只有十年左右,某个零件也许会随时间而损坏从而导致作品坍塌,不同于有的艺术家使用大理石等坚固耐久的材料保证雕塑的生命长度,金氏认为刹那和永恒是平等的。保存对作品而言是重要的因素,但表达自身的想法永远要凌驾于“材料的限制”之上。正如现实中充满着不长久的东西,它们在刹那间形成结构或者团块,却随时面临着崩溃瓦解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空间内不仅有他别具一格的雕塑作品,金氏彻平还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在展馆内进行了一场与“火锅”有关的表演。而这并不是他的第一次表演,五六年前他就开始与从事现代表演的表演者合作,把自己的兴趣点转向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创作雕塑作品,创作一个“聚合”各种人的现场,把物与物之间的拼贴收集升级到物与人、人与人的“集合”。在表演现场,包括金氏彻平在内的三个表演者轮流相互模仿,在同样的时间操作相同的日常材料,结果看似相同实际却各有差异。

“每个材料都有原本的用处和含义,当它成为雕塑的一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我在堆叠的过程中努力让作品越来越高,创作难度也随之加大,只要在物理上适合堆积我就会一直往上堆,在白色涂料的覆盖下,材料若隐若现,这个物品在变成一个平常不熟悉的形象或观念的时候,你还可以看出它是什么,但是在作品里又产生了很奇妙的变化,在两边都可能,最终的成品既抽象又包含具象,不安定的临界变化就是我的目标。”

金氏彻平 不朽 #10 镜面拼贴 73×53cm 2012年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20 数码输出,木,金属 40×45×30cm 2018年

金氏彻平 隐匿之地的神话 (鹰身女妖) 木 40×56×13cm 2017年

金氏彻平 游戏,舞蹈和构筑(无处不在)#5 木板上拼贴 112×78cm 2012年

金氏彻平 未知舞台的模型 #32 塑料 21×13×17cm 2017年

金氏彻平 未知舞台的模型 #29 塑料 20×20×22.5cm 2017年

金氏彻平 青春粉丝俱乐部 #82 塑料 22×12×37cm 2018年 正面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15 数码输出,木,金属 100×100×5cm 2018年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移动)#10 数码输出,木,金属 120×45×15cm 2018年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移动)#9a 数码输出,木,金属 280×180×20cm 2018年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19b 数码输出,木,金属 80×50×50cm 2018年

金氏彻平 白色释放(堆积物体)#23 木,塑料,铁,树脂 152×192×43cm 2012年 正面

金氏彻平 白色释放(堆积物体)#26 塑料,树脂 39×26×21cm 2012年

金氏彻平 液态房间里的幽灵(彩妆)#16 数码输出,木,金属 40×45×10cm 2018年

——金氏彻平

金氏说,展览中没有直接刻画“幽灵”,因为幽灵是不存在的东西,“幽灵”是对视觉层面上不存在的存在物的感知。例如《白色释放》系列作品,他将白色树脂烧融浇筑在“杂物堆”上,树脂向下流淌甚至完全覆盖了某些物品,使得雕塑装置中各个物品的单独意义变得更加模糊,从而为观者重新认识日常事物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奇幻语境。在这些作品中就有一定的幽灵的感觉,白色的液体是不固定的物质,利用内部的物品的结构来使其固定,来体现一种幽灵的感觉。

实际上2002年开始创作的《白色释放》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平凡的瞬间:在某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金氏偶然遇到了一辆奔驰轿车,停在一坨狗屎旁边。一个是奢侈品,一个是排泄物,在白雪的覆盖下却有了相同的、平等的处境,这场雪抹平了它们的个体差异。“让事物脱离原本的意义、目的和内涵,并探索对其进行重塑的可能”,这就是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核心。

猜你喜欢

金氏幽灵彩妆
快把我哥带走
侦探日记
彩妆
基础彩妆
不玩彩妆的插画家不是好猫迷
圣诞彩妆礼盒
人生智慧与生存哲学的讲述——《聊斋志异》中《邵女》之主题解读
“万人大创业”万人振奋 扶贫济困显金氏提银魅力
1916年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