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探讨研究

2017-08-31惠蓉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层级消化病房

惠蓉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三科,四川成都 611130

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探讨研究

惠蓉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三科,四川成都 611130

目的 探讨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在该院消化病房工作16名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资料,该科室共设置病床49张,在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后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后,护理病历书写、操作规范、基础护理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以及内外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等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消化病房;护理管理;分层级管理模式

消化科病房通常病情复杂,且疾病种类较多,加之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因而一旦治疗和护理措施不及时,很有可能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加强消化病房患者的护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其病情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影响重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领域供需矛盾的凸显,我国老年临床护理技术发展滞后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以,通过何种方式强化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护理流程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分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的临床护理模式,能够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进而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研究对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在该院消化病房工作16名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资料,全是女性。工龄情况:5年以上10名,5年以内6名;职称构成:护士7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学历情况:6名本科及以上学历,8名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该科室共设置病床49张,共有100例患者接受调查研究。

1.2 方法

①构建分层管理制度。依据本科室护理人员的资历和专业技能,分别设置辅助护士、责任护士和护理组长3个层级,其中,辅助护士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主要负责间接的护理工作,并为责任护士各项工作的完成提供配合与辅助;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在5~10年之间,应具备独立完成自身任务的能力;护理组长则需要具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于本科室护理工作负有全面责任,根据分层护理模式的要求,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同时,护理组长自身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积极冷静地应对各项突发情况,并为辅助护士和责任护士提供辅导。

②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针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分层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主要培训内容涉及个案分析、护理要点、病情监测、临床症状、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制度法规等,并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培训结果进行准确评估,依据培训的结果制定和实施后续的培训计划。

③合理排班。护理长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采用弹性排班制度,选择2名护理组长,其余人员均参与到弹性排班中。护理组长每天进行轮换,夜间和节假日期间安排1名护理组长值班。其余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需要合理进行安排,分配好每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实施连续8 h的工作排班制,从而避免交接班失误问题。同时,人员分组需要保证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④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依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分工,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定,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从而保证护理人员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身分配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继发,也有利于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总结。

1.3 观察指标

①通过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比分析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主要从一般满意度、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3个角度加以评定,护理人员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工作满意度越高。②利用该科室自行拟定的指标,对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后护理人员护理病历书写、操作规范、基础护理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结果进行对比分[1-2]。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比较,t检验用于处理比较各项计量资料 (±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后,护理病历书写、操作规范、基础护理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结果均明显改善,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对比分析[(±s),分]

表1 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对比分析[(±s),分]

组别 护理病历书写 操作规范 基础护理 院内感染应用前应用后tP 85.42±5.45 92.58±6.73 4.556 0.03 82.55±2.64 93.84±6.34 4.654 0.02 84.23±5.57 95.5±6.45 4.664 0.02 17.50±1.95 3.69±0.11 4.634 0.03

2.2 护理满意度

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后,护理人员内外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s),分]

表2 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s),分]

组别 内在满意度 外在满意度 一般满意度应用前应用后tP 41.00±2.12 44.00±1.65 4.645 0.03 17.00±0.53 21.00±1.43 4.634 0.03 71.00±5.45 76.00±7.34 4.663 0.02

3 讨论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管理模式,有助于病房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应为助理护士提供辅导,从而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并积极应对各项医护纠纷和突发情况,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心理负担[3-4]。通过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科室内也能够建立起完善系统的护理工作质量考评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从而督促护理人员主动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的上进行和责任感[5-7]。另一方面,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还有助于科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转变以往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措施不到位、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8-10]。

由该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后,护理病历书写、操作规范、基础护理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以及内外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等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消化病房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1]李云.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13-15.

[2]曹敏.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63-865.

[3]柴艳红,薛海丹,田革新,等.我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471-2473.

[4]谢红梅.护士分层级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207-3209.

[5]章晓军,夏海鸥,徐彬彬,等.护士分层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6):3307-3310.

[6]何小霞,黄美凌.普外护理绩效管理在护理层级中的应用和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41-2043.

[7]周汉仁.实施护理流程再造对提高内科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31-32.

[8]朱丽.精细化管理在消化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护理,2015,6(6):152-153.

[9]赵琼霜.层级护理模式在消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4):114-115.

[10]董亚琴,杨盼盼,罗慧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消化科的实施方法与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126-127.

R47

A

1672-5654(2017)07(b)-0148-02

2017-04-18)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0.148

惠蓉(1968-),女,成都温江人,大专,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层级消化病房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换病房
病房
消化不良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