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2017-08-31李明爽周宏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度病原菌重度

李明爽,周宏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1520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李明爽,周宏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1520

目的 探究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诊治的尿路感染患者100例,并对这100例患者进行中段尿培养,培养后获得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氏菌。然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株。其中,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而观察组采取微生物检验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2组菌株的感染控制效果,以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是18.00%,发生中度感染的概率是48.00%;而观察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是6.00%,发生中度感染的概率是26.00%。观察组患者发生中度、重度感染的几率比对照组患者的要低。所以,观察组感染控制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微生物检验用到医院感染控制中,效果显著。不仅提高患者身体康复的速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微生物检验在病原菌的监测和预测病原菌传播途径中的效果也很显著。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应用

医院感染又叫医院获得性感染,它具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患者必须是从医院中获得的感染;第二个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临床症状。感染通常有一段潜伏期,因此如果患者在医院中发生了感染,但是是在医院外才发病,这种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会严重影响正常医治的质量,不仅会使得患者的身体产生巨大的疼痛,还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经济状况,而且会消耗较多的卫生资源,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医院感染很有必要。在医学中,引进微生物技术不仅可以为医生和护士提供有价值的分析资料,从而保障疾病诊断的准确性[1]。而且还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减少疾病检测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概率。该研究探讨了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诊治的尿路感染患者100例,并对这100例患者进行中段尿培养,培养后获得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氏菌。然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株。所有菌株的大小都处于0.5×(1-3)μm这个范围之内,而且它们没有芽,周身都存在鞭毛,因而可以运动。

1.2 诊断标准

轻度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但是发生的频率不频繁。而且在患者的尿液中有血尿、气尿、脓尿和细菌尿,患者感到疼痛,只是疼痛感微弱。中度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而且在患者的尿液中有血尿、气尿、脓尿和细菌尿,患者也会感到疼痛,并且疼痛感较强烈,但是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2]。重度感染: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发生频率频繁。而且在患者的尿液中有血尿、气尿、脓尿和细菌尿,患者感到剧烈的疼痛,无法承受。

1.3 方法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来配药。观察组:采取微生物检验的措施。微生物检验方法:开始行细菌的鉴定工作,该过程需要进行菌种的提纯,提纯后再用ID32E试条来鉴定细菌。之后又开展药敏试验,实验中需要用一些检测器械,分别为ATBG-5试条和ATB Expression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再之后进行初筛这一步骤,微生物分析仪在该过程中需要被用到,用该分析仪对ESBLs进行初筛。最后要实施的步骤是试验确诊工作,试验确诊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K-B法。头孢他定30 μg/片,头孢他定/克拉维酸10μg/片,头孢噻肟 30μg/片,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10μg/片,2组中对任何一组使用克拉维酸抑菌环。将直径增加量≥5 mm的记为产ESBLs。观察组依据微生物检验的结果以及患者的实际状况,运用有效药物来治疗患者。在该次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尤其在药敏试验中,一定要保证标准菌株鉴定率高于99%。

1.4 观察指标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2组菌株的感染控制效果,以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使用[n(%)]来表示,用χ2来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菌株感染控制效果的比较(见表1):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是18.00%,发生中度感染的概率是48.00%;而观察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是6.00%,发生中度感染的概率是26.00%。观察组患者中度和重度感染的发生率要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观察组感染控制效果要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菌株感染控制效果的比较[n(%)]

3 讨论

医院感染又叫医院获得性感染,它具有2个特点,第一个是患者必须是从医院中获得的感染,第二个是必须要有一定的临床症状[3]。感染通常有一段潜伏期,因此如果患者在医院中发生了感染,但是是在医院外才发病,那么这种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会严重影响正常医治的质量,不仅会使得患者的身体产生巨大的疼痛,还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经济状况,而且会消耗较多的卫生资源,所以,采取有效地方法来控制医院感染就很有必要了。现今,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生物技术逐渐成熟。在我国,微生物检验已经成为临床中检验感染的重要基础。并且,微生物检验属于医院中的一个重要科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知道了微生物检验的准确诊断,就可以在这个前提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让患者服用有效的抗菌药物[4]。这样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微生物检验在预测病原菌传播途径以及监测病原菌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该技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由于大量新事物的出现,使得医院感染的问题逐渐加重[5]。但是这并不是唯一原因,感染加重的原因还包括:①滥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②使用化学药物。③介入性治疗、放射治疗等。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微生物检验可以解决很多医院感染方面的问题。但是医院感染问题不可能完全靠着微生物检验就全部被解决,它还需要结合医护人员和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分析,也要结合病原菌的鉴定结果,包括病原菌的类型和种类[6]。而鉴定病原菌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使用的是细菌分析鉴定、噬菌体分型鉴定和分子分型鉴定等等方法。临床上使用微生物检验可以准确进行病原学诊断,这样使得医生和护士能够对症下药,从而有效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微生物室能够对医院的资料进行一定的反馈,具有反馈作用。微生物室具有一定的监测作用,该作用表现在定期药敏试验和科学反馈作用等方面[7]。微生物室也是医院用来检验标本的重要储藏室,该室的重要工作是按时汇总各种类型标本的耐药普[8]。汇总工作需要每天做1次,并且要将汇总的详细情况向有关感染部门报告。这样可以使得医生和护士熟悉该院的病原菌、耐药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一般进行药敏试验时运用的是K-B纸片法,该方法能够把适用于临床上治疗的药物选择出来,并且准确率很高。除此之外,K-B纸片法是现今流行病学分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工具。该研究探究了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由上述数据可以知道,对照组患者发生重度感染的概率是18.00%,发生中度感染的概率是48.00%,发生轻度感染的概率是34.00%;而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分别是6.00%、26.00%、68.00%。观察组患者发生中、重、轻度感染的概率都要比对照组患者发生的概率低。所以,观察组菌株的感染控制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的感染控制效果好。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应用于感染控制中的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也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该方法在病原菌监测和预测病原菌传播途径中的效果也很显著。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肖莉.微生物检测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3):141,143.

[2]金秀华.微生物检验在控制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6):720-721.

[3]王敏.微生物检测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6):152-154.

[4]邵丽萍.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20-21.

[5]闫翠英.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5(14):183-185.

[6]古汉福.加强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33):30-31.

[7]潘红.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470.

[8]孙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华北国防医药,2010(2):130-131.

R446.5

A

1672-5654(2017)07(b)-0038-02

2017-04-16)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0.038

李明爽(1981-),女,重庆人,本科,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猜你喜欢

中度病原菌重度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小米手表
宫斗剧重度中毒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
有壹手快修:钣金领域的重度垂直
2014年度创业家:重度垂直式崛起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