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南方医科大学的经验

2017-08-30夏欧东王晶余杨李乐平

高教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综合改革胜任力课程整合

夏欧东+王晶+余杨+李乐平

摘要:在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强调以学生胜任临床工作为出发点,进行课程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探索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以胜任力为导向,从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保障、培养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实施了卓越医学人才的综合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发现了现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卓越医生培养;综合改革;课程整合

“胜任力”定义是指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的,能够促进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知识、态度、技能等所有个人特质的综合。“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教育是指以学生胜任某种工作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来决定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估方式,是一种以预期的教育结果来指导教育活动开展的教育形式[1]。Epstein和Hundert为临床医生的胜任力定义为: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1]。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疾病谱、卫生需求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医学教育随之发生深刻变革。2010年,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为世界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南和导向。2012年,我国也提出了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教育试点改革,南方医科大学作为国家首批改革试点,开办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以胜任力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从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入手,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改革零敲碎打、片面化、系统规范性不强的局面,系统设计改革方案,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管理、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为卓越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严谨、实用性强、效果显著的可操作模式,培养了一批卓越医学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一)世界医学教育改革趋势要求我们开展卓越医学人才综合改革

1910年发表的《Flexner报告》把当代科学融入了醫学教育,推动了现代医学教育第一代改革,医学教育体制从学徒模式转变为基于大学的医学学术模式,学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奠定了现代医学教育快速发展和繁荣[2]。

20世纪中期,出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教学从以课堂为中心走向以临床为中心,床旁教学和临床实践被高度重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式课程取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小组的模式出现,早临床、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被广泛推广和提倡,被医学教育界称之为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2]。

2010年,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提出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进行转化式学习,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这个报告被认为是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南和纲领,其要求培养的医学生是能够胜任全球医疗卫生需求和群体健康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领导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3]。同时,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飞速发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微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等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医学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这些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系统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二)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要求我们开展卓越医学人才综合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合格医学卫生人才。据统计,1950-2010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生达到389.15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0.67人增长至1.79人,已超出 WHO 提出的每千人口医师数为 1 人的目标,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4]。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过度扩招而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模式还停留在传统以学科课程为基础,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医院实习三段分离式教育模式,造成医学生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能力不强[5];在教学方法方面,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还是主流,PBL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过度关注疾病治疗,偏重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教育,对人文关怀、团队精神、全球意识、沟通技巧等能力培养基本缺失[6]。这些弊端需要我们借鉴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理念,系统推进人才培养设计和改革,开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

(三)国家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要求我们开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2012年5月,为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该计划主要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培养出适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7]。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与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倡导“岗位胜任力”作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人文关怀、团队精神、职业精神、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全面推进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也可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试点和经验。

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一)以“三大融合”为基础,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基础与临床融合。打破了传统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式医学课程模块,实现了基础与临床整合融合。改革历经两个建设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起,率先对临床课程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建,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压缩理论学时,提高实践学时比例,建成了10个临床课程模块,并在2011级临床卓越班实施;第二阶段,从2014年起,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基础到临床彻底整合融合,构建了14个课程模块,并在2015级卓越班开始实施。

2.加强人文与医学融合。设置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患沟通学》《医学与人文》等人文必修课程,开设了100多门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8学分。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大量系列医学人文讲座,将人文关怀、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实践考核的重要指标。成立了卓越医学生协会、医鸣警人、蓝色天空青年志愿者者社团组织,定期开展支教、义诊、照料老人和儿童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3.加强技能与知识融合。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分阶段教学模式,在理论授课时同步开展技能模拟训练和床旁见习。将传统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中技能学和形态学整合起来,开设了专门《临床技能学》《临床形态学》课程,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临床技能学》和第一本《临床形态学》教材,不断强化技能模拟教学和临床思维培养,注重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

(二)以“四个优化”为支撑,系统保障人才培养成效

1.优化学生资源。临床卓越创新班每届只招收30-40人,从临床医学五年制中精选优质学生;在培养阶段探索实施淘汰分流机制,保证卓越创新班学生的整体学生质量。

2.优化教师资源。实行师资准入制,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教师为卓越创新班授课,90%以上教师为副高以上职称。加强师资培训,连续5年聘请外教开展英语教学师资培训班,先后选派60余名教师到美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地学习课程整合和PBL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病例讨论比赛、临床技能大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3.优化平台资源。实践教学平台、临床实习平台、科研训练平台等优渥平台资源向临床卓越班倾斜,经费投入给予更多支持。

4.优化无形资源。各种培训学习和海外交流优先给予卓越班机会,40%的学生得到推免保送指标,远远高于其他临床学生4%的比例。

(三)以“五种能力”为导向,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强化学习能力培养。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建成了8门国家级、15门省级、45门校级精品课程平台。实施小班教学,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多门课程中开展CBL、PBL教学,主编出版了CBL教材《儿科临床场景导读》《外科场景导读》,在《组织胚胎学》《外科学》等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早期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机制,学生自第一学期起开展临床见习,每年寒暑假设置临床见习小学期,压缩理论课程比例,大幅提高临床见习实习比例。加强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投入2000万元建成的临床技能学和临床形态学平台被评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专门《临床技能学》课程,在实习前、实习中期、实习结束进行系统临床技能学考核,每年举办全校性临床技能竞赛。开展临床实习导师制改革,选派一批教学质量好、教学积极性高的教师为临床实习导师,实行“一生一导”。推进临床实践标准化信息化改革,将各临床学科实践内容细化量化,利用网络技术自主开发成“实习生信息管理系统”并在临床卓越班中应用,全程监督实习过程,确保实践质量。

3.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开设了一批创新基础课程与创新思维启迪系列讲座、创新活动体验、创新经验交流、创新成果展示等隐形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设置创新专项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以课外科研课题形式支持学生创新实践。遴选了一批优秀教师担任创新指导教师,构建了本科生实践、教师指导、研究生辅导的协同创新团队模式,整体推进创新教育。严格创新过程督导管理,定期开展汇报和督导,确保创新项目有效开展。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教育纳入教学学时认定和教学津贴发放,将学生创新成果作为综合测评和推免保送研究生重要参考指标,激发了教师、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确保临床卓越班学生全部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实现创新教育100%全面覆盖[8]。

4.强化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并在《临床诊断学》《临床技能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医患沟通交流技巧培训,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医患沟通情景模拟教学和医患纠纷防患专题讲座,将沟通技能作为临床实习、见习环节教学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沟通能力培养。

5.强化国际竞争能力培养。加强英语教学,全部英语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每年定期聘请外籍教师开展英语口语训练营,临床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部分教学内容使用全英教学,不断强化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吸引社会捐资100万设立“树才留学奖学金”,先后资助36名学生参加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国立大学等境外高水平大学短期课程学习与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

三、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了一种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基础与临床融合、人文与医学融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课程体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系统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五大核心能力的养成要求,打破了传统的被动灌输式教育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成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3个,3名教师获得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9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一等奖。一大批教师获得教学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特支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南方医科大学本科教学优秀教师2人、南方医科大学优秀教师11人。

(三)获得了一批教学成果和品牌。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16本,其中包括主编《儿科学》《皮肤性病学》《临床形态学》3本规划本科教材,以及《数字化肝脏外科学》《数字化胰腺外科学》《数字医学概论》等现代数字医学系列教材。先后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项,项目数和资助金额位列全校前列。获得學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四)培养了一批卓越医学人才。自2011级临床卓越班成立以来,取得了一批突出成绩,获得了一批奖励和荣誉,学生代表学校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分区赛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1项、广东省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1项,1支创新团队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全国仅50个团队)。学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SCI论文17篇,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科研项目10项。两届卓越班60名毕业生的學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其中50名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均被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录取,读研升学率高达83.3%,就业率100%。

四、存在的困难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一)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达不到改革要求。长期以来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很多教师习惯于教师主导型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在运用如PBL教学等讨论式教学方法时,缺乏引导讨论学习的技巧,错位为主导者或旁观者,还达不到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同时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微课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尚未全面推开,在此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目前,我们通过立项教学课题支持了一大批混合式教改项目建设,努力将新教学方式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

(二)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在综合改革的推进中,我们尝试通过PBL、CBL等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思维,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体系和效果评价方式,同时也缺少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库。因此组织专家开发批判性思维系列课程和建立临床思维训练库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国际化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中,我们同很多国际一流医学院校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但由于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学制及课程体系的差异,目前的国际交流只是以短期交流学习为主,还做不到学生长时间交换及学分互认。同时受限于经费,目前项目的覆盖范围还没有达到100%。接下来,我们将加强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同时加大学生国际交流的经费投入,逐步实现学生培养的国际学分互认。

参考文献:

[1]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J].柳叶刀(中文版),2011,5(4):286-321.

[2]孙宝志.世界医学课程模式改革百年历程与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7.

[3]龙汉安,肖秀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报告的启示与反思[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6-7.

[4]雒保军,史伟,李轶,刘基伟,杜玮.卓越医生教育与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再定向[J].医学与哲学,2016,37(7A):74-78.

[5]刘国庚.医学教育发展的困局与突破[J].医学与哲学,2013,34(7A):8-11.

[6]柯杨,主编.21世纪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再定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24-26.

[7]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2-05-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4/201404/xxgk_166950.html.

[8]夏欧东,郑玮,余杨.“CDPS”医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6(4):70-72.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胜任力课程整合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